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
《建議》指出,“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
“十五五”時期的發展環境面臨哪些變化?有哪些新部署、新思路?就這些問題,《中國新聞周刊》專訪了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魏琪嘉。
![]()
圖/視覺中國
攻堅克難的重要時期
《中國新聞周刊》:“十五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內外部大環境有哪些變化?如何看待這一時期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
魏琪嘉:我把“十五五”時期發展環境的變化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科技革命的演進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全球經貿的影響幾乎滲透到了每一個具體領域。第二,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前所未有,可以說,全球各國都在受到這種不確定性的影響和沖擊。第三,國內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新舊動能轉換與新一輪科技革命交匯期,推動經濟體系實現系統優化、動能升級成為一道“必答題”。
“十五五”時期是我們攻堅克難的重要時期,面對外部環境變化,我們聚精會神辦好自己的事情才能爭取更大的主動。推動產業供需實現動態平衡,治理好非理性競爭,破解人口老齡化難題,積極穩妥化解地方政府債務,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大的背景下穩住我國外貿基本盤,不斷優化外貿出口結構,這些都是在今后一個時期需要攻關破解的重點。很多事情我們在“十四五”時期已經著手加以治理,“十五五”時期加以攻關,也將為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拓展空間、激發潛力。
從更長的周期看,我們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到2035年,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十五五”時期是一個重要的積累期,這一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才能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
《中國新聞周刊》:與“十四五”時期相比,二十屆四中全會對“十五五”時期的部署有哪些特點?
魏琪嘉:《建議》提到的“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具有很強的信號意義和引導作用,對我們從總體上把握好“十五五”要怎么干、干什么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從第一個“推動”看,要實現“十五五”時期的各項目標,必須有經濟總量的支撐,保持“量的合理增長”是必然的,也是至關重要的。要充分激活各方面潛力,扎實提升全要素增長率,為經濟平穩運行、穩中有進打下堅實基礎,創造良好條件。我們經常提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和技術基礎,可以說,保持經濟總量合理增長才能持續夯實現代化建設所需的物質和技術基礎。
從第二個“推動”看,充分體現了“人民至上”的重要原則。把事關民生冷暖的事情做好,做細致,不斷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發展環境,提供發展支撐,這也是“十五五”時期重要的政策著力點,這也直接關系到各類政策的“民生體感”,讓政策有溫度,讓政策效果第一時間向民生改善層面傳導,對持續提振預期、積蓄發展信心都具有重要意義。
“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
《中國新聞周刊》:二十屆四中全會指出,“十五五”時期要“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當前,我國制造業面臨一些壓力,你認為“十五五”時期應怎么應對?
魏琪嘉:“十四五”時期,我國制造業保持穩健發展態勢,實現“量增”“質提”,預計5年增加值增量將達8萬億元,對全球制造業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我國當前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時期,以制造業為重要支撐的實體經濟是“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基礎。
當前,制造業發展總體趨勢是向上向好的,為我們積累了很強的發展動能和優勢,同時也要看到,在結構優化、持續提升競爭力、保持各門類之間的均衡程度方面還有可提升的空間,需要堅持系統施策,破解發展難題,防范化解發展風險。
具體看,有兩個方面:其一,夯實產業發展基本盤是前提。經濟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必須以實體經濟為基礎。要多措并舉促進傳統產業提升改造,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同時,要處理好實體經濟和金融的關系,引導金融體系為實體經濟提供更精準、更高效的金融服務。
其二,推動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是關鍵。就是要著力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特別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現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轉變。強化先進制造業對實體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提升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同時,以產業集群發展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注重引導區域產業合理布局,提高實體經濟發展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
《中國新聞周刊》: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已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二十屆四中全會指出,“十五五”時期要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你對此如何理解?
魏琪嘉: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一項緊迫的任務,更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具體推進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且能夠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作用的路徑就是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從我們“十四五”探索出的成功經驗看,在“十五五”時期,要重點推動實現產業、創新、資金、人才的有機融合,打破壁壘,優化配置創新要素,解決要素流動不暢問題,著力突破關鍵共性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在此基礎上,著力做到“三個提升”:一是進一步提升產業體系的完整性,做好生產力布局,在具體布局的過程中通盤考慮大產業門類的完整性和齊備性,在產業內部做好短板識別、長板鍛造等具體工作;二是進一步提升產業體系的先進性,要瞄準國際產業變革前沿成果,加快技術迭代應用,加強技術向生產一線、生產車間賦能,切實提升產業效率和產品附加值,形成實實在在的產品和服務;三是進一步提升產業體系的安全性,增強供應鏈韌性,做好產業安全風險監測預警。
著力擴大有效需求
《中國新聞周刊》:《建議》提到,“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擴大內需”是近幾年的熱詞,你認為“十五五”時期還可以怎么做?
魏琪嘉:“十五五”時期,著力擴大有效需求特別是提振消費,形成經濟政策、社會政策協同,解決好敢消費、能消費、愿消費的問題,意義重大。“十五五”時期的政策發力點,需要更加注重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注重提升政策的針對性。
具體看,在促進“敢消費”方面,關鍵是持續做好涉民生領域的社會保障,同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例,充分釋放居民消費潛力,實現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增長同步。在推動“能消費”方面,關鍵是要進一步清理對合理消費的限制性措施,特別是對大宗消費品領域的限制舉措應加快清理。在引導“愿消費”方面,根據居民消費熱點和習慣對消費環節進行細化支持,進一步釋放激發消費潛力,創造更多消費場景,另外也要抓好消費品質量建設,加大優質產品供給,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更多可選擇的消費品類型。
事實上,我們關注到,二十屆四中全會在部署擴大內需時,還提到“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后面緊跟著“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投資于物本身也是投資于人,投資于物做得好,做得精準,投資于人的效率就更高、效果更明顯。
“十五五”時期,在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一致性的同時,要更加關注擴大有效投資形成的實物工作量。一方面,能讓投資產生的效果惠及全體人民;另一方面,增加有效投資,能夠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從業人員收入和消費能力,進而促進消費較快增長。可見,實現“投資于物”與“投資于人”協同,也是推進消費與投資良性循環的必要條件,是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的重要方向。
記者:呂雅萱
編輯:徐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