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 資料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祁驛 耿子騰
編輯| 介明鋼
近期,河南多地遭遇持續大霧天氣,清晨至上午時段部分高速、山區道路能見度不足50米。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研究顯示,霧氣不僅模糊了駕駛人的視線,更讓車輛制動、照明系統性能“打折扣”,交通事故風險顯著上升,其中追尾事故發生率約為晴天的5倍。面對“霧里行車”的難題,駕駛人該如何保持清醒判斷?越來越普及的智能輔助駕駛系統能否“扛住”考驗?
![]()
01
霧鎖視線,駕駛人先遇“目不明心不穩”難題
大霧對行車的影響,最先作用在駕駛人身上——“看不清楚”的視覺障礙,會連鎖引發判斷失誤與心理緊張,形成“目不明則心不穩”的困境。
![]()
從視覺層面來看,霧氣中的微小水滴會直接干擾光線傳播。一方面,光線穿過霧氣時會被散射,導致車輛前照燈、路邊路燈的有效照明距離大幅縮短,原本能照到100米外的燈光,在濃霧中可能只能覆蓋30米以內;另一方面,目標物與背景的亮度對比會明顯減弱,路邊的行人、護欄,甚至前方車輛的輪廓,都可能在灰白的霧氣中“隱身”。比如晴天時一眼就能識別的紅色尾燈,在霧天里會變成模糊的光斑,駕駛人需要多花2-3秒才能確認前方有車,這對高速行駛的車輛來說,足以錯過最佳反應時機。
低能見度還會改變駕駛人的觀察習慣。正常天氣下,駕駛人會自然關注前方、兩側及后視鏡的情況,但大霧天里,注意力會不自覺地集中在正前方,對側方來車、路邊突發狀況的感知能力下降。有研究顯示,能見度低于100米時,駕駛人對周邊環境的觀察范圍會縮小60%以上,相當于“只看眼前路,不顧左右方”。
![]()
視覺受限帶來的,還有心理上的負擔。不少駕駛人駛入霧區后會本能地高度集中注意力,雙手緊握方向盤緊盯前方,但這種緊張狀態難以長時間維持。數據顯示,大霧天氣下約70%的駕駛人會產生緊張情緒,超過80%的人會因注意力持續緊繃出現疲勞感。這種緊繃與疲憊會直接放慢反應速度,比如晴天時遇到突發情況能在1秒內踩剎車,霧天里可能需要1.5秒甚至更久,而以60公里/小時的車速計算,1秒內車輛已駛出16米,足以釀成事故。
為了緩解不安,有些駕駛人會不自覺地調整駕駛行為:要么高估與前車的距離,導致跟車過近;要么跟著前車尾燈“帶路”,試圖通過前車軌跡判斷路線,但這種做法一旦遇到前車急剎或偏離車道,后車很容易追尾。此外,大霧天空氣中的污染物不易消散,部分有害物質與水汽結合后毒性增強,長期在霧中行車還可能對駕駛人呼吸系統造成影響,進一步降低駕駛狀態。
02
智能輔助駕駛“失靈”?激光雷達、純視覺方案均受霧天制約
如今,市面上近半數新車搭載了L2級智能輔助駕駛系統,不少車主認為“有系統幫忙,霧天行車能省心”。但記者從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了解到,大霧天氣下,這些被稱為“千里眼”“順風耳”的系統,也會面臨性能“滑坡”,甚至出現“誤判”“漏判”的情況。
![]()
先看以特斯拉和小鵬為代表的純視覺輔助駕駛系統——這類系統主要依賴攝像頭獲取環境信息,就像“用眼睛看路”。但霧氣會讓攝像頭拍攝的圖像嚴重模糊泛白,細節信息大量丟失。研究數據顯示,當能見度降至50米時,攝像頭對車輛、行人等目標的檢測召回率會比晴天下降34%,相當于“10個目標里可能漏看3個”。同時,攝像頭的有效探測距離也會大幅縮短,原本能識別150米外的路牌,霧天里可能要靠近到50米內才能看清,系統的預警時間被嚴重壓縮。
![]()
以華為等國內廠商為代表的,搭載激光雷達的車型,情況雖稍好但也難逃影響。激光雷達靠發射激光束掃描環境,生成三維點云數據來識別目標,相當于“用激光‘摸’路”。但霧氣中的懸浮水滴會對激光信號產生強烈散射,導致點云數量減少、信號強度衰減。當能見度低于50米時,激光雷達的點云數量最多可能減少59%,信號強度最大衰減71%,有些時候甚至無法捕捉到前方車輛的有效點云數據——這意味著,系統連前方車輛的幾何輪廓都難以準確識別,更別說精準判斷距離和車速了。
![]()
相對可靠的毫米波雷達,在極端霧天里也會“打折扣”。毫米波雷達靠發射毫米波探測目標,受天氣影響較小,但在極濃霧或霧雨混合天氣下,空氣中的大量液滴會衰減毫米波信號,路面濕潤或積水還會產生更多地面回波。這些回波可能讓系統誤判“虛假目標”,比如把路面的積水反射當成障礙物,或者漏判真實的前方車輛,導致系統突然減速或無反應。

目前,多數車企的用戶手冊中都明確標注:能見度差、惡劣天氣(濃霧、大雨、大雪等)條件下,輔助駕駛系統的性能會受影響,無法實現預期功能。業內專家也提醒,霧天使用輔助駕駛應遵循“輕霧慎用,濃霧禁用”的原則,駕駛人不能把方向盤完全交給系統,始終要保持對車輛的控制,因為“系統再智能,也敵不過霧氣對傳感器的‘干擾’”。
03
靠人不靠“機”,霧天行車掌握這幾招更安全
既然智能系統在霧天“靠不住”,駕駛人就需要主動掌握應對技巧,從出行規劃到行車操作,每一步都做好準備,才能降低風險。
先做“功課”:規劃出行時機,警惕“假象霧散”
霧天出行的第一步,是提前了解天氣和路況。駕駛人可以通過廣播、手機天氣APP、交通部門官方平臺,查詢霧的濃度、預計持續時間和影響路段——比如高速是否有封閉、山區道路是否有團霧預警。根據霧的自然規律,它多出現于夜間至清晨,通常日出后隨著氣溫回升逐漸消散,市民可適當推遲出發時間,避開能見度最低的時段,或改選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
![]()
還要警惕一種“象鼻形”濃霧前兆:有些時候霧氣會短暫消散,持續約10分鐘,讓駕駛人誤以為“霧過去了”,但這往往是“暴風雨前的寧靜”——30分鐘到2小時內,能見度可能急劇下降至50米以下。遇到這種情況,千萬別加速行駛,反而要減速并做好停車準備,避免因突發低能見度陷入危險。
行車中:用好燈光、控好車速,少變道不超車
![]()
![]()
![]()
進入霧區后,正確使用燈光是“第一道安全符”,但不少駕駛人會犯一個常見錯誤——開遠光燈。遠光燈的強光遇到霧氣會產生漫反射,在車前形成一片白茫茫的“光墻”,反而讓視線更差。正確的做法是開啟近光燈和前后霧燈:后霧燈是所有車輛的標準配置,亮度高于尾燈,能讓后車更易發現;前霧燈雖為選裝,但黃色光源的穿透能力更強,可減少霧氣散射影響。如果能見度極低(不足50米),還可同時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
![]()
![]()
車速和車距控制也很關鍵,駛入霧區時,要緩慢放松油門,連續輕踩制動減速,避免急剎車——急剎車會讓后車因視線差無法及時反應,容易引發追尾。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高速上能見度小于200米時,車速不得超過60公里/小時;小于100米時不超40公里/小時;小于50米時不超20公里/小時,且要就近駛出高速或進入服務區暫避。車距方面,建議保持平時的2-3倍,比如晴天跟車100米,霧天就保持200-300米,給出足夠的反應時間。
![]()
![]()
![]()
另外,霧天盡量不要變道、超車,如果是單向三車道行駛,優先選擇中間車道;單向兩車道則選外側車道,遠離對向車流。同時不要和相鄰車道的車輛并排行駛,前后錯開一定距離,經過匝道時還要提防有車輛并入,給意外情況留足躲避空間。遇到車窗起霧,行車前可用空調暖風除霧,或用除霧劑擦拭;行車中前擋風玻璃起霧,可開空調冷風快速清除,也可稍微開窗平衡車內外溫差,避免霧氣遮擋視線。
![]()
遇事故:牢記“車靠邊、人撤離、即報警”
萬一在霧天遇到事故或車輛故障,要第一時間做好安全防護,牢記“車靠邊、人撤離、即報警”的原則。能移動的車輛要盡快駛入應急車道或路側安全位置,同時打開霧燈、示廓燈和危險報警閃光燈,讓其他車輛及時發現。車內人員要迅速轉移到護欄外或其他安全區域,絕不能在車道內逗留或行走,避免發生二次事故。
![]()
放置三角警示牌時,霧天要比正常天氣更遠——正常天氣下高速需放在車后150米,霧天則要放在200米外;如果是彎道路段,警示牌要放在入彎前,讓后車提前發現險情。放置和收回警示牌時,要貼著道路邊緣行走,時刻注意來車方向。完成這些措施后,再撥打122報警,詳細說明所在位置、事故情況和車輛信息,等待交警處理。
霧天行車,考驗的不僅是駕駛人的技術,更是耐心和謹慎。無論是“看不清楚”的視覺困擾,還是智能系統的“力不從心”,最終都需要駕駛人保持清醒判斷,把安全握在自己手中。近期河南大霧天氣仍可能持續,市民出行前務必做好準備,“慢一點、看清楚、多留意”,才能平安抵達目的地。
原創視頻
![]()
9月大河國際車展點燃增長引擎,鄭州月銷量沖進全國前五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預計今年約1500家4S店倒閉
掃描進入小程序
第43屆春大河國際車展
2026年4月
鄭州國際會展中心
汽車豫報 ▏大河車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