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見過不少人說,四大天王對比,張學友和劉德華的金曲獎數量遙遙領先,黎明和郭富城的金曲獎數量要少很多。
他們就進一步認為,劉張“碾壓”郭黎。
筆者統計了一下,十大中文方面,張學友22.5首、劉德華21.5首、黎明和郭富城都是10首,十大勁歌這邊,張學友17首、劉德華21首、郭富城10首、黎明9首。
從數據上來說,這當然無可辯駁。
但這是怎么來的?
![]()
首先是出道和踏足樂壇頒獎禮的時間不一。
雖然劉德華和張學友同在1985年樂壇出道,但張學友首發專輯,就以歌曲《情已逝》,“雙提”十大中文和十大勁歌金曲獎。
截止2000年,除了1988年和1999年,張學友每一年都在榜。
前一次是唱片滯銷和酗酒事件的低谷期,1999年則因前一年度十大中文金曲全年最高銷量冠軍獎被質疑,加之寶麗金面臨被收購。
十年之隔,兩次缺席。
![]()
直到1990年,劉德華才第一次進入樂壇頒獎禮的視野。
他憑著歌曲《再會了》和《可不可以》,分別入選十大勁歌和十大中文金曲。
另一個問題來了。
為何劉德華比張學友晚了五年才開始拿獎,但兩個頒獎禮加起來,他的總金曲獎數量甚至可以實現反超?
很簡單。
一方面,不否認他有不少好歌,但也要看到,他進入頒獎禮的時機,剛好卡在巨星缺位的“真空期”,故攜影壇之威和偶像身份,就受到超級力捧,又相對其他三位天王,他在新世紀后,停留在香港樂壇頒獎禮上的時間,也要多出許多年。
這是不“掐頭去尾”的視角。
![]()
說到黎明和郭富城就更簡單了。
黎明1991年開始拿獎,1999年頒獎禮前夕宣布退出,總共拿獎年限總計八年,郭富城1992年開始拿獎,2002年不再出席,共計參與競爭十年。
所以嚴格來說,四人真正同臺競逐的時間,只有1992年至1998年這七年。
當然,即便單論這七年,劉德華和張學友的金曲獎數量仍然更多。
因為在1992年和1993年,張劉都是起碼兩首金曲起步,甚至能達到一年三首,可以比肩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譚詠麟。
黎明則除了1992年有過一次兩首歌入圍金曲的特例之外,其余時間和郭富城一樣,一首歌打天下。
但當真作品差異很大?
其實難講。
![]()
說到底。
這與筆者一直秉持的一個觀點一樣,獎項這個東西,其實必須要與作品和專業能力結合起來分析,否則并無十足的說服力。
也并不見得,多就是好。
跨界來看看。
比如金像獎影帝獎杯,梁朝偉六座、梁家輝和劉青云四座、周潤發和劉德華三座,洪金寶、鄭則仕和張家輝兩座,而張國榮、周星馳、郭富城和任達華都只得一座,包括吳鎮宇在內的許多演員,甚至連摸都沒能摸一下。
但能以影帝獎杯數量來定義演技高低嗎?
張國榮的《倩女幽魂》和《東邪西毒》甚至《春光乍泄》,周星馳的《功夫》,郭富城的《父子》、《浮城大亨》、《無雙》和《臨時劫案》,任達華的《PTU》和《文雀》,吳鎮宇的《無間道2》和《濁水漂流》,那些與他們對打的演員,當真穩操勝券?
不太好茍同。
![]()
話到最后。
作品將成為定義一切的標準和參照。
而不在數量,或者浮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