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域的平靜在2025年10月26日下午被接連打破,即將在2026年退役的美國海軍“尼米茲”號航空母艦,在執行任務期間半小時內先后發生兩起艦載機墜海事故,讓這艘處于最后部署期的核動力巨艦再次陷入全球視野的焦點。
![]()
當天14時45分,隸屬第73直升機海上打擊中隊的MH-60R“海鷹”直升機剛剛從甲板起飛執行例行任務,便意外墜入海中,機上3名機組人員隨即被第11航母打擊群的搜救力量緊急救起。未曾想,僅僅半小時后的15時15分,更大的意外接踵而至,第22戰斗攻擊中隊的一架F/A-18F“超級大黃蜂”戰斗機在同樣的起飛階段失控墜海,兩名飛行員成功彈射后獲救。美國太平洋艦隊很快發布聲明,將兩起事件定義為“獨立事件”,否認存在外部干擾,僅表示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中,未透露任何技術細節。幸運的是,兩起事故涉及的5名人員均無生命危險,身體狀況穩定。
這起連續墜機事件看似突發,卻早已埋下伏筆。“尼米茲”號從中東轉戰南海已持續7個月,作為一艘服役超過40年的老舊航母,它正承擔著遠超自身承受能力的任務強度。美軍現役11艘航母中目前僅有4艘可正常使用,其余均因維修或故障處于停擺狀態,這種捉襟見肘的局面迫使即將退役的“尼米茲”號不得不“帶病出征”。其動力系統沿用的仍是上世紀70年代設計的核反應堆,循環泵與蒸汽彈射器的故障率已較服役初期飆升300%,在南海高鹽高濕的氣候和復雜電磁環境下,機械損耗速度進一步加劇。
更嚴峻的是美軍裝備維護體系的系統性漏洞。美國政府問責局半月前的報告早已披露,海軍為維持裝備可用性,長期采取“拆東墻補西墻”的策略——拆解停飛飛機的零件來維修現役裝備。這種操作在F/A-18系列戰機上尤為普遍,其射頻電纜等關鍵零件的技術數據被承包商壟斷,軍方無法自主維修,只能依賴供應商,導致維護延誤和質量失控成為常態。而中國近期強化的稀土出口管制,更讓這一困境雪上加霜,F/A-18戰機所需的多種關鍵稀土元素供應受限,進一步掐緊了備件補給的咽喉。
翻看近年記錄,美軍航母艦載機事故的發生頻率早已顯露端倪。2022年,一架F-35C在南海降落時直接撞向“尼米茲”號甲板后墜海,耗費37天才完成打撈。2025年5月,“杜魯門”號航母曾在一周內連墜兩架F/A-18,調查結果直指攔阻系統故障和人員疲勞操作。更早些時候,“杜魯門”號還曾因躲避襲擊緊急轉向,導致一架F/A-18被牽引車拖帶時滑落墜海,而該艦四個月前剛發生過艦載機被自家巡洋艦誤擊墜毀的事件。
![]()
事件曝光后,網友的討論迅速聚焦于事故背后的深層問題,理性聲音占據主流。有網友結合美軍航母現狀分析:“11艘航母僅4艘能用,逼著老舊航母超期服役,出事是必然不是偶然。‘尼米茲’號的反應堆都快用了半個世紀,還讓它在南海高強度部署,這種透支式使用根本就是飲鴆止渴。” 針對裝備維護的漏洞,有技術領域網友指出:“承包商壟斷技術數據,軍方連自主維修都做不到,再加上稀土供應卡脖子,‘拆東墻補西墻’早成常態,這樣的后勤體系撐不起全球部署的野心。”
還有網友聯系歷史事故提出質疑:“從2022年F-35C墜海到現在‘尼米茲’號半小時連摔兩架,每次都說是‘獨立事件’,但根源都是維護滯后、裝備老化、人員疲勞。美軍與其忙著撇清關系,不如好好看看政府問責局的報告。” 也有觀點聚焦戰略層面:“為了維持霸權四處部署,結果航母不夠用,造船業跟不上,新航母建不出來,老航母修不好,這種戰略透支早該顯現后果了。”
![]()
這場發生在南海的連續墜機事故,本質上是美軍航母力量系統性危機的縮影。從“尼米茲”號的超期服役到備件短缺的維護困境,從承包商的技術壟斷到造船業的人才斷層,諸多問題早已交織成網。當戰略野心遠超工業能力與后勤保障的承載極限,事故的發生便不再是意外。美軍若不能正視自身的體系性缺陷,類似的事件或許還會在更多海域上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