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要動臺灣,得先掂量背后的美國和日本。”2017年,臺灣媒體人溫紳在《政經看民視》節目中將臺灣比作需要美日保護的“狗”,這番話一時引發兩岸嘩然。
時間來到2025年8月,賴清德當局的滿意度已跌破三成,不滿意度突破五成大關。
![]()
與八年前相比,臺灣社會此刻正清晰感受著“倚美親日”路線帶來的沉重代價:美國對臺加征關稅爭議不休,臺積電關鍵技術外泄至日本,而大陸的惠臺政策卻持續深化。
2017年10月,臺灣節目《政經看民視》正熱炒“大陸2020年武統臺灣”的虛假議題。節目中,資深媒體人溫紳拋出震驚兩岸的言論:“大陸打狗也要看主人”,暗示臺灣受到美日“保護”。
這番話迅速被大陸媒體轉載報道,引發輿論嘩然。當時就有評論指出,這種將自己比作“狗”的言論,暴露了島內某些勢力深深的依附心理。
![]()
溫紳并非無名小卒。他畢業于臺灣中國文化學院,1960年代進入新聞界,曾擔任《經濟日報》記者,1970年代赴日本駐點,1980年代轉戰英文媒體,1990年代在“中國時報”擔任主筆。
而這段豐富的國際媒體經歷,本應讓他對國際政治有更為清醒的認識。然而,他的立場卻明顯偏向親美日、“反大陸統一”。
溫紳言論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在他看來,緊緊依靠美國,就能對抗統一大勢,甚至實現“臺獨”幻想。
![]()
民進黨當局長期以來推行“倚美抗中”路線,不斷向美國購買大量武器,交納“保護費”。僅2021年,美國就批準了多次對臺軍售,將臺灣變成了“刺猬”、“武器庫”和“雷區”。
美國軍工復合體通過出售二手武器大發橫財,而臺灣民眾則被迫用血汗錢為這種虛幻的“保護”買單。
美國對臺灣的支持真的如表面看上去那么堅定嗎?現實情況復雜得多。
![]()
美國一方面宣稱“維護臺灣自衛能力”,另一方面則加速掏空臺灣的核心產業。臺積電被強遷美國建廠,就是明證。
美國學者早已坦言:“美國斷無為臺灣犧牲的打算”。2022年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兵推報告更是明確表示,美國不會為臺灣出兵協防。
報告指出:“如果2026年中國大陸下令武統臺灣,美日等國將會迅速介入參戰。在美日臺的共同努力下,雖然阻止了中國統一,但臺灣則會變成焦土”。
![]()
實際上美國對臺灣的態度是矛盾的:一方面聲稱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另一方面又不斷挑戰紅線。這種矛盾背后反映的是美國對華戰略的兩面性:既想保持關系穩定,又要遏制中國發展;既想好處占盡,又不惜把壞事做絕。
而溫紳所說的“主人”美國和日本,對臺灣的“保護”從來不是無私的。美日干涉臺海事務背后,有著精密的利益盤算。
![]()
首先很明確便是地緣政治賬。美國視中國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試圖利用臺灣問題牽制中國發展。日本則借機突破和平憲法限制,向“正常大國”邁進。
二來便是經濟賬。臺灣的高端芯片產業被視為美日維系其科技經濟優勢的“救命稻草”。臺積電的尖端技術成為美國爭奪的目標,美國強逼臺積電赴美建廠,被外界視為“殺雞取卵”式的掠奪。
![]()
緊跟便是軍費賬。美國軍工利益集團需要制造新的“危機”來維持高額軍費預算。2022財年美國軍費預算高達7780億美元,比阿富汗撤軍前不降反增。
這最后便是選票,面對國內疫情反復、經濟復蘇乏力等難題,美國政客打“臺灣牌”可轉移視線,拉抬選情。
由此可見,美日“挺臺”絕非出于所謂“民主價值”,而是基于冰冷的利益考量。臺灣只是其遏制中國的一枚棋子,而非真正要保護的“盟友”。
![]()
美國蘭德公司防務專家蒂莫西·希斯直言不諱地指出,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戰略是最大限度利用臺灣消耗大陸,而非真正為臺灣而戰。
隨著美國國際信譽的下降和臺海局勢的升溫,臺灣社會對美國的信任也開始動搖。島內出現的“疑美論”開始與“倚美論”形成交鋒。
美國從來不會為臺灣的利益犧牲自己。正如專家所指出的:“美國協防臺灣又有何意義?臺灣像今日烏克蘭一樣變成廢墟,百姓死傷幾十萬,臺灣到底為誰而戰?為何而戰?”
![]()
只得說臺灣問題本質上是中國的內政。中國人有智慧、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民進黨當局投靠外部勢力,甘當棋子,只會使臺灣問題復雜化,推高臺海危機和風險。
同樣地,歷史經驗表明,兩岸走和平發展路線才是唯一正確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