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湔江裹著龍門山的薄霧,漫過海窩子古鎮的堤岸。青石板路上還沾著露水,巷口老茶館飄出炒茶的香氣,抬頭卻見場口牌坊上“海窩子”三個鎏金大字——明明地處內陸,距海千里,這古鎮為何偏要冠上“海”名?答案,藏在沱江支流的奔涌里,藏在明清會館的飛檐下,更藏在三千年未斷的蜀地煙火中。
![]()

01
湔江孕古邑:“殷家場”到“海窩子”的千年變遷
海窩子,是彭州新興場的老稱呼。若翻開它的歷史冊頁,最早能追溯到秦代——秦滅蜀后,這里屬湔氐縣轄域,南北朝設九隴郡管轄,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置九隴縣,唐宋沿續,始終是蜀地西北的重要聚落。
![]()
真正讓這片土地聚起人氣的,是明末清初的一座煤礦。當時現址南外5里處,殷氏兄弟開礦采煤,礦工、商販漸漸聚集,圍繞煤礦形成了“殷家場”。直到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鄉鄰們嫌老場局促,擇湔江右岸今址建新場,為區別舊地,取名“新興場”。
![]()
可“海窩子”的名字又從何而來?原來新興場坐落在湔江與白鹿河交匯處,山大谷深,每逢夏季山洪來襲,下游山灣便會被水淹沒;即便非汛期,也常有積水成灘,遠遠望去像片小小的“海子”,當地人便戲稱它“海窩子”(也叫“黑窩子”)。清光緒年間,知縣耿四維牽頭疏通河道、清理積淤,把下游灘涂開拓成“下場”,從此新興場有了上、中、下三場相連的3里長街,而“海窩子”這個帶著生活氣息的老名,卻比“新興場”更深入人心,傳了下來。
![]()
滋養這方水土的,始終是那條湔江。它古稱湔水、濛水,發源于龍門山太子城峰,是沱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流經紅龍池、乾龍池,在新興場與白鹿河相擁后,帶著龍門山的清冽奔入成都平原,再與石亭江、綿遠河等交匯,最終匯入金堂。三千多年前,古蜀人就沿著這條江定居,新興場附近的陽平山(古名湔山),正是古蜀國魚鳧王安身興業之地。《蜀王本紀》里“魚鳧田于湔山得仙,今廟祀于湔”的記載,《重修彭縣志》中“古蜀王祠即陽平觀,祠蜀王魚鳧”的注解,都在訴說這里與古蜀文明的深厚羈絆。

02
文脈貫古今:從陽平觀到王勃碑的詩意沉淀
若說湔江是新興場的“血脈”,那文脈便是它的“魂魄”。這魂魄里,一半是道教的清修,一半是文人的風雅。
![]()
陽平觀,這座隱在陽平山麓的道觀,是中國道教的重要地標。漢代天師道創始人張道陵晚年入蜀,設“二十四治”(道教布道機構),而陽平治,正是這二十四治中的“首治”——相當于天師道在蜀地的“總壇”。從漢到宋,這里香火不斷,道士云集,至今走進觀內,龍門祖堂的木梁上還留著歲月的紋路,仿佛能聽見千年前的晨鐘暮鼓。
![]()
讓這片土地從“宜居”到“富庶”的,還有一位漢代官員——蜀郡太守文翁。西漢時,湔江常發山洪,百姓苦不堪言。文翁到任后,主持“穿湔江口”,疏通河道、修建灌溉工程,讓沿岸“繁田千七百頃”。晉代《華陽國志》里“世道平治,民物阜康”的描述,便是對他治水功績的最好注解。
![]()
而給新興場添了幾分詩意的,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新興場背后的龍懷山上,有座始建于隋開皇元年(581年)的龍懷寺,王勃曾到此一游,寫下《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碑文中“攢峰北走,吐沓嶂於元霄;巨壑南馳,噴洪濤於赤岸”的句子,把龍懷山的雄奇、湔江的奔涌寫得淋漓盡致。
到了清代,蜀中才子李調元讀到此碑,還忍不住詠詩贊嘆:“碧岫丹岑煙樹攢,龍懷山本似龍蟠。蜀中寺碣多名跡,只數初唐王子安。”如今龍懷寺雖不復當年全貌,但王勃筆下的山水依舊,走在山間小路上,仿佛還能與千年前的文人隔空對話。

03
萬商匯山海:會館林立的“彭州北大門”
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給新興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華。大批移民從湖廣、江西、廣東、福建、陜西、貴州等地遷來,有的開荒種地,有的沿街經商——山中的煤炭、木材、山貨,平壩的糧食、蔬菜,都要通過這里集散,再運往成都平原或松茂高原。新興場成了“彭州北去九頂山、松茂高原的必經道口”,也成了四方客商匯聚的“黃金碼頭”。
![]()
最能見證這份繁華的,是鎮上林立的會館。清中晚期到清末民初,新興場的上、中、下三場,建起了十多座移民會館和寺廟:上場有江西會館(萬壽宮)、廣東會館(南華宮)、貴州會館(榮祿宮);中場有佛林寺、城隍廟;下場有黃州會館(帝主宮)、陜西會館(三元宮)、湖廣會館(真武宮)……這些會館不是簡單的“同鄉會”,而是移民們議事、祭祖、看戲的場所,每一座都修得華麗氣派,有戲臺、大殿、廂房,雕梁畫棟間滿是異鄉人的鄉愁與底氣。
![]()
其中規模最大的要數黃州會館——為湖廣黃州府移民所建,光房間就有56間,戲臺更是能容納數百人看戲。陜西、貴州的移民多是“因商而來”,他們帶來了外地的商品,也把新興場的山貨運往他鄉,讓這里的市集越做越旺:每年有煙草交易的“煙會”、白蠟交易的“蟲會”,日常還有糧食市、牲口市、木材市,四鄉八里的人都來趕場,挑著擔子的農婦、牽著牲口的貨郎、討價還價的商販,把3里長街擠得滿滿當當。

04
煙火傳至今:活在當下的老場鎮
如今的新興場,還保留著老場鎮的模樣。震后,古鎮重建時特意恢復了“綠瓦灰墻、清渠繞街”的原貌:沿街是仿古木樓,樓下開鑿了一條小河,流水潺潺;青石板路被磨得發亮,十條“水巷子”通向湔江,走進去就能聽見河水聲;上場與下場之間的“半邊街”,高低錯落的民居依舊是“前商后居”——前屋開門做買賣,后屋是家人生活的小院,木門卸下就是攤位,傍晚裝上又成了溫馨的家。
![]()
趕場天依舊是鎮上最熱鬧的時候。每月逢雙的日子,附近村民會帶著新鮮的蔬菜、土雞蛋、手工掛面來趕場,茶館里坐滿了喝茶聊天的老人,飯館飄出川菜的香氣,川劇票友們還會在老戲臺旁搭起場子,敲著鑼鼓唱一段《白蛇傳》,引得路人駐足鼓掌。
![]()
場口的牌坊上,刻著王勃碑文中的“碧岫丹岑,往來煙雨;香城寶地,左右林泉”,既是對古鎮風景的寫照,也是對它未來的期許。沿著湔江走一走,在陽平觀聽一陣鐘聲,在老茶館喝一杯蓋碗茶,感受那份被歲月溫柔以待的煙火氣。
![]()
沒有海的海窩子,從來不是“虛名”。它的“海”,是湔江奔涌的碧波,是移民匯聚的人潮,是三千年未散的蜀地煙火,更是每個走進這里的人,心中那份對老時光的眷戀。
免責聲明:
★品鑒彭州微信公眾號推文內容僅在品鑒彭州今日頭條號轉載,其他平臺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文中配圖支付相應稿費,若不同意使用,請告知刪除!
期數:3548期
文字:成都方志 品鑒彭州 陽陽
圖片:品鑒彭州 張勇
編輯:龍洋 責編:梁丹 審核:楊華
有一種成都生活,叫彭州!
![]()
![]()
![]()
![]()
![]()
![]()
![]()
“品鑒彭州”微信征稿啦!
弘揚天府文化,傳播城市精神!
親愛的小伙伴們,“品鑒彭州”微信面向全網征集優秀稿件啦!
主辦:彭州市委宣傳部
主編:王玉巖
副主編:楊華 祁文靜
首席編輯:劉倩
責任編輯:梁丹 龍洋
編輯:劉代萱 鄧茹月
出品:彭州市融媒體中心
彭州市融媒體中心舉報電話:028一68611355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當成了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