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不住了!重慶誕生一家工業AI“隱形冠軍”
![]()
在擬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名單中,“機械”、“材料”、“汽車”、“能源”等傳統產業關鍵詞仍占據主流,清晰映射出重慶作為傳統工業重鎮的產業底色。正因如此,“賽迪奇智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入選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它不僅是名單中的一個異數,更是一個信號。
政府主導的認定名錄,本質是政策資源與產業導向的集中體現。將代表區域技術創新最高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授予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強烈傳遞出重慶的戰略意圖,那就是要在既有的厚重工業基座上,系統性地嵌入AI這一“智慧內核”。
賽迪奇智所在的渝中區,是重慶的行政、金融和商貿中心,而非傳統的制造基地。這一選址本身就透露出其商業模式可能并非傳統的硬件制造,而是偏向于算法研發、軟件集成、解決方案提供等高端服務業。
它所扮演的正是這樣的“賦能者”角色。
賽迪奇智作為一家專注于工業領域的人工智能科技公司,自2019年成立以來,始終致力于將前沿AI技術應用于傳統工業場景。企查查顯示,截至2025年9月,公司注冊資本達5000萬元人民幣,專利總數(含申請中)已超過180項,其中授權專利44項,參與招投標項目16次,展現出強勁的技術實力和市場競爭力。
而今年對賽迪奇智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收獲年。它不僅成功入選2025年重慶市首批首版次軟件產品名單,還被認定為2025年度重慶市瞪羚企業。
首版次軟件產品認證,專門針對那些“在功能或性能上有重大突破,在該領域具有技術領先優勢,或填補市場空白、打破市場壟斷”的軟件產品,這一認證含金量十足。而瞪羚企業作為創新型企業的突出代表,更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兩項榮譽加持,充分證明了賽迪奇智在工業AI領域的創新實力和發展潛力。
![]()
賽迪奇智的生存與發展,是中國數以千計垂直領域AI公司的一個縮影。它們主動避開了與大廠的正面交鋒,深耕產業沃土,致力于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它們的成功,不取決于算法的絕對先進性,而取決于對行業知識的理解深度和工程化落地能力。
![]()
賽迪奇智行業總監肖偉在現場發布卸船機智能作業系統
在2025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上,賽迪奇智正式發布“iSmartSU卸船機智能作業系統”。該系統構建于自研的PanGoLIP工業物流平臺之上,通過數字孿生優化決策、船型與船艙AI感知、取料頭自動控制及遠程駕駛等核心技術模塊,實現了從傳統人工作業向全流程智能操作的范式轉變。
傳統卸船作業普遍存在環境復雜、人力依賴度高、安全風險突出、能耗與維護成本較高、信息化水平有限等問題。早在2024年初,賽迪奇智就與寶山鋼鐵聯合打造行業首套“iSmartCSU連續式卸船機智能作業系統”,實現2500t/h、3600t/h卸船機智能化、少人化作業,提升作業效率及安全。
在工業物流的核心戰場,賽迪奇智與南京鋼鐵合作的“AI+5G”純電自動駕駛機車項目于2025年6月投入運行,屬于該領域的較早嘗試。該機車系統融合AI決策與5G通信技術,實現了從路徑規劃、障礙避讓到能源管理與狀態監測的全流程自動化,這正是其”智慧鐵水運輸解決方案”在具體場景中的硬核體現。
在包頭鋼鐵的智慧鐵水運輸系統中,賽迪奇智成功實現了國內首次對GK1C型工礦內燃機車的無人化改造,突破了低溫、沙塵、長距離與跨區域協同等多重復雜工業場景下的技術瓶頸,建立起穩定可靠的無人運輸體系。
該項目的實施帶來了顯著的經濟與運營效益。通過優化40名作業人員配置,年均降低人工成本約400萬元;平均油耗下降約10%,實現年化節約38萬元;系統溫降控制在降低8℃~10℃區間,每年可為生產環節節約成本約1500萬-1900萬元,展現出智能制造在傳統重工業中的規模化價值。
支撐這些成果的,是公司在研發上的持續投入和系統性的專利布局。從軟件能力看,CMMI 3級、ITSS三級、CS2級以及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等一系列認證,反映出其在軟件開發與技術服務流程上的規范性與成熟度。
而在業務形態上,電子與智能化工程專業承包二級、安全生產許可及工程設計等資質,使其不同于常見的純算法廠商,能夠將AI系統與實體設備、工程實施緊密結合,承擔從設計到交付的全鏈條任務。
這種“軟硬一體”的工程化能力,在工業場景中尤為重要。它意味著企業不僅能開發算法,還能確保系統在復雜真實的鋼鐵車間里穩定運行——這也是很多專注于軟件的AI公司在深入工業現場時,常常面臨的現實瓶頸。
![]()
賽迪奇智的崛起并非偶然,其背后是重慶為培育AI產業生態、打造“新質生產力”而進行的系統性布局。
作為制造業重鎮,重慶龐大的工業體系為AI技術提供了天然試驗場和持續需求。從賽迪奇智深耕的鋼鐵冶金,到長安、賽力斯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探索,傳統產業正成為AI落地最堅實的應用場。截至2025年,重慶已建成1231個數字化車間和211個智能工廠,為AI技術滲透提供了堅實基礎。
政策層面,重慶以“四側協同、四鏈融合”為核心路徑,打通政府、社會、產業、企業數據與資源壁壘,系統布局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與人才鏈。通過出臺《人工智能+行動計劃》、設立專項資金、推行“揭榜掛帥”等舉措,構建起支撐企業從技術突破到市場拓展的政策閉環。
產業生態方面,則圍繞AI研發、算法設計、硬件制造、系統集成與應用服務五類主體構建完整生態。通過引入算力芯片企業、建設嘉陵江實驗室等高端平臺,夯實創新基礎。2025年,重慶發布首批30個工業智能體產品,覆蓋研發設計到運維全流程,標志著其AI產業正實現從“單點應用”到“系統構建”的關鍵躍升。
賽迪奇智的快速成長,還根植于其獨特的基因。公司由中冶賽迪與創新奇智于2019年合資創立,本質上是一次工業場景與AI能力的戰略耦合。中冶賽迪帶來在鋼鐵等流程工業中積累的深厚認知與客戶信任,而創新奇智則貢獻其在機器視覺、深度學習等前沿領域的算法能力。這種“工業老炮+AI新銳”的組合,從一開始就瞄準了一個目標——重塑AI時代的中國工廠。
這一合作架構并非簡單的資本聯動,而是建立起從研發到市場的全鏈條協同機制。中冶賽迪為賽迪奇智提供了寶貴的工業入口與行業理解,使其技術研發始終圍繞真實痛點展開;而賽迪奇智則成為中冶賽迪探索智能化轉型的技術臂膀,將傳統工業知識系統性地轉化為可落地、可迭代的智能產品。
因此,賽迪奇智的模式可以解讀為:借助重慶的政策與生態賦能,整合中冶賽迪的全國性工業資源,打造出具有全國競爭力的產品,率先在要求最嚴苛的外省頭部客戶中完成驗證。這是一條更為艱難,但也可能構建起更堅實壁壘的成長道路。
![]()
前景固然令人振奮,但通往未來的航道上,密布著需要繞行和穿越的險灘。對賽迪奇智及它所代表的區域AI力量而言,其成長路徑上面臨的并非尋常溝壑,而是層巒疊嶂般的系統性挑戰。
首當其沖的,是一場關乎未來的人才爭奪戰。重慶以其獨特的生活魅力和產業基礎吸引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人才,但在爭奪頂尖AI算法與架構人才時,依然難以在薪酬、機會生態與品牌效應上與北、深、杭等一線城市正面抗衡。
對于賽迪奇智而言,能否構建一套超越常規的引才、育才和留才機制,構筑起自身的人才高地,是其必須翻越的第一座,也是最關鍵的一座大山。
然而,比人才短缺更隱秘和頑固的,是橫亙在技術與應用之間的“認知鴻溝”與“數據孤島”。傳統制造企業對AI的認知與決策呈現顯著的分化特征,頭部企業已進入深度應用階段,而多數中小企業仍處于概念理解與謹慎試水的過渡期。以賽迪奇智為例,在企查查可查詢到的19條記錄中客戶高度集中于頭部鋼鐵企業(湘鋼、武鋼、鞍鋼、包鋼)。
![]()
而這,僅僅是挑戰的開始。即便解決了認知問題,橫亙在前的還有工業現場普遍存在的數據孤島、數據缺失與噪聲干擾。卡奧斯工業大腦總經理楊健認為,工業可用數據遠低于44%,實際可用于AI訓練的高質量數據或不足4%。這是工業AI落地進程中最大、最現實的障礙之一。
越過外部障礙,企業內在的商業模式則決定著其發展的天花板。目前,像賽迪奇智這樣的企業大多依賴于深度定制的項目制服務。這種模式能扎實地解決單個問題,卻沉重且難以規模化。
另外,目前賽迪奇智的優勢領域與本地產業存在一定的需求錯位。重慶的工業優勢在于汽車制造、電子信息等領域。這些行業的智能化需求如智能裝配、質量檢測與鋼鐵行業流程工業、高溫物流的痛點截然不同。而賽迪奇智主要專注于鋼鐵行業“深水區”的無人化、智慧決策問題,兩者在需求和供給上存在一定的錯位。
賽迪奇智的故事,不再只是一家重慶AI公司的成長史。它更是一個關于傳統工業城市如何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鮮活樣本。它提出的問題是當本土孕育的“最強大腦”率先在遠方證明了價值,我們該如何更好地利用本地場景,打通內循環,讓智慧的種子在故鄉的土壤中也開出更絢爛的花?它的全國征戰之路,映照出的,正是重慶智造邁向高價值競爭的另一種雄心。
圖:賽迪奇智
文:商界重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