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電視劇《沉默的榮耀》熱播,吳石、陳寶倉等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跡引發(fā)廣大觀眾共鳴。人們在向英雄致敬的同時,也對他們生前的軼聞、曾經(jīng)居住的地方等進行探尋。或許很多人不知道,位于青島市市南區(qū)龍華路1號的一座老建筑,在上世紀40年代曾是陳寶倉將軍的官邸。如今這里已成為游客的網(wǎng)紅打卡地。
龍華路老建筑訴說歷史
日前,記者來到位于龍江路與龍華路交叉口處的龍華路1號,發(fā)現(xiàn)院落的正門關(guān)著。“龍華路1號正門平常都是關(guān)閉的,如果要進入院內(nèi),要走轉(zhuǎn)角的龍江路上的南門。”在周邊商鋪工作人員的指引下,記者進入龍華路1號院內(nèi)。只見院內(nèi)有一座磚石木結(jié)構(gòu)的二層小樓,帶閣樓,紅瓦坡屋頂,上開“人”字形老虎窗,主入口位于建筑正立面中央,整體設計簡約大方。走進樓內(nèi),可以看到漆成紅色的木樓梯。
![]()
龍華路1號這棟小樓曾是陳寶倉將軍官邸。
記者查閱《青島市市南區(qū)歷史建筑通覽》了解到,該建筑占地面積1012.4平方米,建筑面積400平方米,標注信息為青島商會會長舊宅。曾作為陳寶倉將軍在青島主持日軍投降儀式期間的居所,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如今,龍華路1號院內(nèi)開了多家特色小店,吸引了眾多游人打卡拍照。
來青主持日軍受降儀式
在青島市檔案館保存的老照片中,記者看到陳寶倉將軍身穿軍裝、身材魁偉,展露著軍人的颯爽英姿。
陳寶倉,字自箴,河北遵化人,1900年生于北京。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中國第四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部副參謀長等職。抗戰(zhàn)勝利后任國民政府軍政部膠濟區(qū)接收特派員,后任國防部中將高參。1948年在香港加入民革。1949年,受中共華南局和民革中央派遣,赴臺灣開展地下工作。1950年6月,因“吳石案”身份暴露,與吳石、聶曦、朱楓三人在臺北馬場町被國民黨以間諜罪殺害。1952年,毛澤東主席簽署頒發(fā)了革命犧牲工作人員家屬光榮紀念證,授予陳寶倉“革命烈士”稱號。
“陳寶倉將軍為什么會在青島龍華路1號居住,還要從日本投降說起。”青島市檔案館編研處二級調(diào)研員張蓉介紹道。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1945年10月5日,中國第11戰(zhàn)區(qū)司令官前進指揮所進駐青島,負責辦理日軍受降事宜。1945年10月11日,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第六師由司令謝勃爾少將率領(lǐng),自關(guān)島乘軍艦進駐青島,幫助國民政府接收青島并解除日軍武裝。1945年10月17日,陳寶倉中將作為國民政府軍政部膠濟區(qū)特派員抵達青島,負責主持日軍投降儀式及軍用物資接收事宜。軍政部特派員辦事處即設在龍華路1號,后遷往廣西路。
![]()
陳寶倉在龍華路1號。市檔案館照片翻拍
1945年10月25日,青島地區(qū)日軍投降儀式在匯泉跑馬場舉行,陳寶倉和謝勃爾共同主持儀式。匯泉跑馬場西北角搭起受降臺,受降臺兩側(cè)懸掛中美兩國國旗。長桌后擺放著兩把椅子,是受降官陳寶倉和謝勃爾的座位。受降典禮開始,全場肅立,軍樂隊高奏中美兩國國歌。日軍投降代表長野榮二走上受降臺,向中美受降官鞠躬,分別在10份投降書上簽字。長野榮二簽完字后,陳寶倉、謝勃爾作為受降方也一一簽字,在歷史上留下了極其厚重的一頁。相比20分鐘的南京受降儀式,青島受降儀式多了80分鐘。中美兩國記者參與儀式,美國記者進行了全程錄像,原件藏于美國國家檔案館。2009年,青島市檔案館赴美復制了當時的受降照片和影像。
嚴明軍紀解除日軍武裝
“陳寶倉參加完受降典禮后,作為軍事特派員,代表軍方負責接收日軍在青島的軍用物資,遣返日本軍隊和僑民。”張蓉介紹說。1945年10月28日,中美雙方會商日軍繳械手續(xù)及辦法,共同主持解除日軍武裝,并接收日軍軍需工廠和倉庫,命令市區(qū)日軍集中在當時的四方路、蒙古路繳械,駐郊區(qū)日軍則由中方逐點接收。陳寶倉還對涌入市內(nèi)、自稱抗日隊伍的國民黨散兵游勇嚴明軍紀,制止了騷擾百姓、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
抗戰(zhàn)期間,山東是僅次于東北的日軍侵華第二大根據(jù)地,日軍將在中國內(nèi)地和東南亞各國掠奪來的金銀銅鐵錫礦石等軍備物資匯集青島、煙臺,再運回日本制造武器;在青島、濟南等地建立飛機、汽車、坦克等修理廠,設置軍需被服廠270余處。戰(zhàn)后,如此多的工廠和物資成為國民黨各派勢力爭搶接收的“肥肉”,被老百姓諷刺為“劫收”。陳寶倉擺脫各方勢力干擾,在駐青美軍的配合下,將接收工作做得井然有序。
肩負特殊使命奔赴臺灣
至1945年底,青島境內(nèi)的日本兵工廠、火藥廠、飛機修理廠、汽車修理廠、軍需品廠等設施以及日本領(lǐng)事館基本接收就緒。按照當時國防部部長陳誠的意見,這些物資工廠收歸國防部聯(lián)合勤務總司令部統(tǒng)一管理使用,為此專門在濟南成立了國防部聯(lián)合勤務總司令部第四兵站。1946年,陳寶倉被任命為第四兵站總監(jiān),負責調(diào)配這些物資。時任山東省政府主席的王耀武企圖把這些物資據(jù)為己有,在拉攏陳寶倉未遂后,向蔣介石密告陳寶倉將物資糧餉故意遺失給解放軍,有“資共”嫌疑。國民黨政府遂對陳寶倉停職審查一年之久,1947年將其免職。陳寶倉由此看清了國民黨上層的腐敗與傾軋,他后來走上革命道路與此不無關(guān)系。
1948年,陳寶倉在香港加入民革,并與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的饒彰風等人接觸,表達了赴臺促進祖國統(tǒng)一的愿望和決心。當年底,陳寶倉“資共”嫌疑案因查無實據(jù)被撤銷,他被調(diào)回國防部任高參。1949年,陳寶倉受中共華南局和民革中央的派遣赴臺灣,為祖國統(tǒng)一而工作。危險來臨時,他原本有機會脫險,卻為了地下情報工作所需,毅然留在了臺灣。1950年,因“吳石案”,其地下民革身份暴露。被捕后的陳寶倉自始至終只字未吐,屢受酷刑,堅定不屈,最終壯烈犧牲在臺北馬場町刑場。
/ 延伸 /
老街“名卉”見證歷史
龍華路位于信號山和迎賓館附近,是連接龍江路和龍口路的一條小路,始建于1930年。有資料顯示,它所在的位置曾是龍江路與龍口路之間的一條深溝,被填平后建成了龍華路。龍華路短而窄,實際上是一條小巷,以致今天許多青島人都不知道這條路。龍華路為依山而建的住宅街,與周邊多條以“龍”命名的道路構(gòu)成歷史街區(qū)。20世紀30年代,這里聚集著社會上流人士的住宅。
除了房屋,龍華路一些小院中的古樹也頗具特色。2001年青島開展古樹名卉調(diào)查,龍華路上有幾株“名卉”入選。龍華路1號院內(nèi)便有幾棵老樹,至今依舊枝繁葉茂,還有一株二喬玉蘭,是龍華路上最早的“名卉”。資料顯示,這種樹是白色玉蘭與紫紅色辛夷的雜交品種,稀少珍貴,為世界聞名觀賞樹種。每年春季,花開嬌艷,給龍華路帶來無限生機。
近幾年,龍江路、黃縣路一帶成為來青游客頻頻打卡的網(wǎng)紅街區(qū)。龍華路因其與老城區(qū)完美融合的文藝范,吸引了許多游人光顧。據(jù)了解,江蘇路街道2024年老舊小區(qū)改造項目對龍江路、齊東路社區(qū)部分開放式樓院進行了綜合整治提升,龍華路1號為重點改造項目之一。改造工程對房屋瓦面、外墻面、檐溝、門窗、地面等進行了檢查修繕,最大程度保護文物建筑安全,保存歷史信息和價值載體,讓老建筑煥發(fā)新活力,展現(xiàn)老城區(qū)獨特建筑與城市風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