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舉國同慶祖國華誕之際,物理學家楊振寧也與家人共度自己的103歲生日。可僅隔17日,老先生便駕鶴西去,
![]()
至此,學術巨擘消逝,21年愛情成為傳奇,遺孀翁帆于《光明日報》發文悼念:
“當我仰望星空,我知道楊先生正坐在某顆星辰上,溫柔地注視著我們。”
![]()
不是狹義的“我”,而是廣義的“我們”,那意味著楊振寧先生是舉國的學術“泰斗”而非翁帆一人的導師與偶像。
![]()
面對這樣的翁帆,想必心疼她的人不在少數。28歲嫁給楊振寧,21年事無巨細,那叫愛情的東西竟然如此瑣碎又迷茫。
![]()
可唯有翁帆自己了解自己的生活,結婚21年恩愛始終,兩個人既是學術上的偶像、師徒關系,又是生活中的同事、夫妻關系,更甚至,他們就是“戰友”一般共同奮斗了21年的戎軍關系。
![]()
在楊振寧的生活中,處處都有翁帆的影子,監督服藥,照顧生活起居,哪怕是楊先生著作所用的一支筆,生活中總喝的一杯茶,都要由翁帆來親自選擇。
![]()
清華的教授們提及這對夫妻,無不對翁帆交口稱贊:學術會議上她總是側耳傾聽,然后輕聲轉達給聽力衰退的丈夫。
![]()
這就是共同成長,可這又不成長的全部。翁帆在日常需要整理大量講稿資料,要為楊先生翻譯諸多資料史集。
哪怕兩個人一起出門散步,翁帆也會秒變人形扶手,永遠一只手穩穩托住楊先生。楊振寧曾經說過,自己茶杯里的茶永遠溫度恰到好處,這就是翁帆對丈夫的用心與愛。
![]()
“楊老晚年思維敏捷,仍能參與高端學術研討,這背后離不開翁帆無微不至的照料”,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先生的原話,可見他們眼中的老夫少妻是何等合拍。
![]()
可是,再幸福的婚姻,再周到的照顧,依舊沒辦法留下楊先生,他還是走了,留下翁帆一個人,49歲的年紀不大不小,可又后路漫長,她該如何去面對新生活,又要如何度過余生呢?
事實上,這根本不需要擔心,楊先生曾說過一句非常完美的話:翁帆是獨立的個體,她不是某個人的附屬。
![]()
一個擁有獨立資格的成年人,是可以脫離任何人的存在。由此也足以看得出來,楊先生從結婚的那一天起,便已經開始為自己的小妻子準備后路了。
![]()
在生活經濟方面,據說楊先生的工資一直由翁帆來支配,但房子沒有,只有“歸根居”這套清華別墅,但楊先生早在多年前已經留下遺囑:我走之后房子留給翁帆居住,不管其再婚與否,直到她百年再歸還清華。
![]()
這是立命之需,翁帆注定會一輩子生活在最高端的文化圈子里,她的人生早已經在遇到楊振寧的那天起便已經被寫下了宿命。
不僅如此,作為大了翁帆54歲的學術巨擘,楊振寧如何能不比她高瞻遠矚?所以這些年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生活上,都竭盡全力為其開導、安排,不讓她有一點困擾。
![]()
這也就意味著,翁帆后面的歲月,完全可以依舊過她想要的“象牙塔”中的生活,活有保障,生有依托,只要她愿意,她就可以一直過21年婚姻般的生活。
結婚這么多年,翁帆在學術上的進步有目共睹,這是跟在丈夫身邊無師自通的前提,也是日常熏陶的必然。
![]()
2011年,翁帆拿下了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博士,校方特意為她出來聲明:
“翁帆通過正規考試流程,筆試成績優異,面試表現突出,全程未有任何違規操作。”
之后,因為對建筑設計的研究越來越多,翁帆開始對西方藝術史進行研究,最終又拿下了清華大學的西方藝術史博士學位。
![]()
這大概就是楊先生的用心良苦,他早知道自己大翁帆太多的事實,所以非常開明地表示:
“我離去之后,她(翁帆)的生活方式、婚姻選擇,完全由她自主決定。”
其實早在2015年,楊振寧曾接受采訪,當時被問到夫妻敏感話題的時候,他就說過:
“我離開后,如果你愿意,完全可以重新開始人生。”
![]()
當時翁帆及時打斷,幾乎帶著淚意反問:“你怎么能這樣說!”可楊振寧卻很理智:
“我希望你再婚,這是年邁的我說出的話,但如果我是年輕的楊振寧,我會祈求你不要再嫁人。”
由此足以看出,對于自己這段婚姻,楊先生早已經有了自己的清醒認知,他知道自己如何去愛小自己54歲的妻子,也知道如何給她未來鋪路。
![]()
“你要替我看天亮,以后無論遇到喜悅或憂愁,請記得告訴我一聲”
生死契闊,與子成說,愛情又豈止浪漫與風花雪月?楊振寧對翁帆的愛,或許歸類于相伴于生,結契于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