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民進中央圍繞“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在上海開展專題調研。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十四五”規劃將創新置于具體任務的首位,明確要求“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擘畫了到2035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遠景藍圖,為我國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助力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面對“十四五”規劃提出的新形勢新任務,如何破解長期存在的基礎研究短板、打通協同創新梗阻,助力“十四五”時期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等目標的完成?“科技創新是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和新機制的關鍵,是應對構建新發展格局進程中風險和挑戰的‘破局之鑰’。”聚焦科技創新這一“國之大者”,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民進9組提交的《關于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提案》,緊扣“十四五”規劃科技創新的部署要求,聚焦基層創新實踐的現實需求,獲評“全國政協2023年度好提案”。
這件提案是深度合作的成果。
記者從民進中央參政議政部了解到,自2016年3月民進中央與中國科學院戰略咨詢院建立合作交流機制以來,雙方每年圍繞“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持續交流研討。長期從事科技發展戰略和政策研究的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科技醫衛委員會副主任張鳳,全程參與其中。
2022年11月,民進中央向張鳳發來了《當前我國科技創新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的提案約稿函,她欣然接受。此前,她曾受中國科學院委托,承擔了“關于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重大問題”的課題研究,多次帶隊走訪科研院所和企業,訪談20余位專家學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隨后,張鳳帶領團隊梳理近兩年的研究工作,提交了“當前我國科技創新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素材。民進中央參政議政部將張鳳團隊報送的材料,與民進江蘇省委會有關調研成果相結合,最終形成《關于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提案》提交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
聚焦“十四五”規劃指出的“基礎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問題,該提案深入分析了我國科技創新體系效能存在的不足:2022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占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比重為6.57%,與國外發達國家存在差距;國內科研企業基礎研究投入占比不足1%,而國外主要創新型國家這一比例普遍超過6%;科技攻關項目“點源匯集、分布零散”,難以聚力突破“卡脖子”技術;產學研主體缺乏長期穩定的深度合作,供需信息不對稱導致創新資源配置低效。
針對以上問題,提案從三方面提出針對性建議——在突破基礎研究短板方面,建議“健全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在完善協同創新體系方面,建議設立“產學研協同專門化領導小組”;在破除成果轉化障礙方面,建議構建“政府﹢專家﹢市場”互動平臺……
提案提交后,提案承辦單位之一的科技部高度重視,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認真辦理、研究采納其中的建議。張鳳和她的團隊也看到,科技部在推進一系列工作中,很多部署與提案建議高度契合。例如,“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強基礎研究,加強重點領域超前部署”等。
“高質量的提案,必須踩準政策的鼓點,必須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張鳳有感而發:“提案建議不能泛泛而談,一定要有解決方案,目的是有效推動發展。”
令無數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奮的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工作屢屢開創新局面——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穩居世界第二位,研發人員總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年居世界第一,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新成果,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位列第11位,科技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這些新變化、新成就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目標任務任重道遠。“有些問題不是立竿見影就能解決的,需要提案者持續跟蹤,結合新情況不斷提出新建議。”張鳳說:“提案的辦理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接下來,民進9組的委員們還將圍繞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領域繼續建言獻策,為實現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貢獻。
記者:劉彤 肖一笑(見習)
文字編輯:呂婉瑩
新媒體編輯:莫愁
審核:周佳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