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十四五”期間,中國在降低碳排放、發展可再生能源、改善環境治理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成為全球綠色轉型的領跑者,產生了深遠的國際影響。在美西方氣候政策出現倒退之際,中國的領導力增強了全球氣候合作的穩定性與可預見性。中國在氣候領域的成績與經驗,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了重要參考。隨著“十五五”規劃即將開啟,中國將繼續走兼具增長活力與可持續性的經濟發展之路。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
作者:張彼得
(Peter T C Chang)
馬來西亞中國友好協會副研究員
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前副所長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于10月20日召開,會議將研究關于制定“十五五”規劃的建議,謀劃下一階段的國家發展方向。在“十四五”的基礎之上,新的五年規劃有望將“綠色發展”定位為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柱。
這一戰略重點反映了這樣一種日益增長的認識:環境退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決定性挑戰之一,長期的經濟增長必須以生態可持續性為支撐——這一論斷不僅適用于中國,對全世界都是如此。因此,這一時期出現了兩個關鍵特征:中國生態環境政策框架的加強,以及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的深化。
中國把綠色發展作為國家戰略的核心,并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從降低國家碳排放強度,到擴大可再生能源產能,再到改善環境治理,各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就。
“十四五”時期,中國在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尤其是光伏風電方面,已經領跑全球,在儲能技術方面取得了進展,電動汽車加速普及。
![]()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截至2024年,中國占全球太陽能電池板產量的80%以上。在大量的研發投資和規模效應驅動下,全球太陽能成本大幅下降。同樣,中國在風能領域也占據著主導地位,陸上和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均位列全球第一。
中國在電動汽車行業也處于領先地位。比亞迪、蔚來等本土企業以及合資企業,幫助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有利的政策激勵和逐漸鋪開的充電基礎設施網絡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生態系統,推動了這一轉型。這些綠色產業正在重塑中國的能源格局,并在全球交通運輸和發電脫碳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在綠色發展領域的不懈努力已經產生了深遠的國際影響,尤其是在東南亞地區。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 (RCEP) 等機制,中國正在將綠色基礎設施和低碳技術推廣到東南亞。
例如,在馬來西亞,中國投資支持了可再生能源項目、綠色工業園區和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吉利與馬來西亞汽車品牌寶騰合作,啟動了馬來西亞的電動汽車本土化生產。中國光伏企業也正在與當地伙伴合作,建設光伏電站,提供太陽能組件,使當地民眾更易獲得廉價的太陽能。
中國-東盟國家藍色經濟伙伴關系對推動南海地區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合作領域包括生態保護、可再生能源、可持續漁業和海洋旅游等。這些共同努力正在加速該地區的發展模式向更可持續的方向轉變。
![]()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中國先進的綠色技術和制造能力給東盟國家創造了寶貴機會,使它們能夠繞過傳統的高污染工業化發展路徑,直接過渡到更清潔、更高效的能源和運輸系統。這種技術轉讓和投資模式對于幫助發展中經濟體在不影響經濟增長的情況下實現其氣候目標至關重要。
當美國無視氣候行動的緊迫性,退出了《巴黎協定》,在全球合作的關鍵時刻制造“領導力真空”之時,中國重申了其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習近平主席在今年9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發表的視頻致辭中說:“到2035年,中國全經濟范圍溫室氣體凈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爭做得更好。”
五年前的2020年9月,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主席首次提出中國的“雙碳”目標: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些雄心勃勃的目標表明了中國對可持續發展堅定而長期的承諾。
在多邊場合,中國已成為全球氣候治理的核心參與者,倡導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通過南南合作、氣候融資、技術共享等方式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在美西方氣候政策反復無常之際,中國的領導力為全球合作注入了穩定性,指明了戰略方向。
![]()
圖片來源:新華社
隨著202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COP30) 即將于11月在巴西舉行,中國的作用正變得愈發關鍵。預計此次會議將成為擴大《巴黎協定》承諾的關鍵一步,而中國憑借兼顧經濟增長與環境可持續性的發展模式,成為全球氣候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
中國的一系列政策工具——例如包括電動汽車補貼與強制性要求在內的雄心勃勃的綠色產業政策,為平衡國家規劃與市場調節提供了有益借鑒。中國在可再生能源快速擴張和產業低碳轉型方面的成功經驗,對其他新興經濟體具有指導意義。
中國與其他“全球南方”國家日益密切的聯系也有助于實現更具包容性的綠色轉型。COP30大會的重點議題可能包括技術轉讓、氣候融資和能力建設,這些都是中國已經取得了巨大進展的領域。
可見,“十四五”期間,中國不僅基本實現了高質量發展目標,而且成為了全球綠色發展的引領者。這些成就不僅有利于中國,也將助力全球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對“全球南方”國家而言。隨著下一個五年規劃即將開啟,中國必須在“十四五”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兼具增長活力與可持續性的經濟發展模式。
![]()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Emergency service"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杜娟 欒瑞英
編輯:張釗
![]()
![]()
中國觀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國日報旗下的傳播型智庫,匯聚全球中國問題研究的意見領袖、政商精英和學界翹楚,建設全球中國議題“朋友圈”;集納海內外“最強大腦”的權威觀點,建成內容具有聚合性、權威性和工具性,傳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臺和中國議題最權威的風向標。
我們關注的重點議題包括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經濟、科技、人口、氣候環境、衛生健康、糧農土地等。歡迎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機構同我們聯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關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電話:+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惠新東街15號
www.chinawatch.cn

好看,請點 [分享] [點贊] [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