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烏克蘭全國范圍內的燈光突然大面積熄滅,國家電力公司緊急宣布實施全國緊急斷電,這則消息看似只是戰爭中的一個普通插曲,卻讓不少人嗅到了不尋常的信號。
此前一直拍著桌子拒絕美俄和談、聲稱絕不向俄羅斯妥協的澤連斯基,為何沒過多久就松了口,甚至表態愿意接受美俄會談結果?
是戰場壓力讓他扛不住了,還是美國那邊出了新變數,要弄明白這背后的轉折,咱們得從三件徹底打碎澤連斯基底氣的事說起。
10月17日的全國緊急斷電,與其說是突發狀況,不如說是烏克蘭戰局劣勢的集中爆發,根據烏克蘭民間能源監測機構當時的統計,這次斷電直接影響了超過60%的民用區域,基輔、哈爾科夫等主要城市的供水系統甚至都因電力不足陷入半癱瘓狀態。
![]()
居民要排隊兩三個小時才能接到一桶水,醫院只能靠發電機維持基本運轉,澤連斯基后來在公開講話里抱怨,最近一個多月,俄軍幾乎每天凌晨都會發動空襲。
這話沒摻水分,但他沒細說的是,俄軍打擊目標早已從單純的軍事設施,轉向了烏克蘭的能源命脈,從電網變電站到輸油管道,再到鐵路貨運樞紐,這些支撐國家運轉的骨架正在被逐步摧毀。
![]()
有軍事分析師估算,烏克蘭目前的電力供應能力僅為戰前的40%,而修復受損設施至少需要數十億歐元和半年以上時間,可戰爭根本沒給他們留出修復的窗口。
更有意思的是,西方媒體這段時間總在渲染烏克蘭無人機重創俄羅斯能源體系,卻很少提烏克蘭自己的處境。
![]()
大家不妨想想,俄羅斯國土面積遼闊,能源儲備和基礎設施修復能力遠非烏克蘭可比,而烏克蘭本身資源有限,又長期依賴西方援助,一旦能源和交通命脈被掐斷,別說打仗,就連民眾的基本生活都難以為繼。
澤連斯基心里比誰都清楚,再這么耗下去,烏克蘭可能就不是丟領土那么簡單了,整個國家的運轉體系都可能徹底崩潰,這也是他后來態度松動的最根本原因。
如果說戰場困境是內憂,那澤連斯基的美國之行,就是讓他看清現實的外患,他興沖沖地跨洋飛到美國,本想爭取更多援助,卻沒想到遭遇了一場無聲的羞辱。
最尷尬的一幕發生在機場:下飛機的時候,現場連一個美國官方官員的影子都沒有,更別說外交場合常見的儀仗隊、歡迎人群了,負責現場安保的美軍衛兵甚至都背對著他的專機,仿佛沒看見這位盟友的到來。
沒辦法,澤連斯基只能讓同行的辦公室主任伊爾馬克臨時找了專機上的機組人員,湊成一隊人跟自己握手,假裝是美國官員在接機,這一幕被隨行記者拍下來后,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不少討論,大家都在說這哪像盟友,倒像來求人辦事的。
比接機更讓他難堪的是美國媒體的提問,有記者突然拋出一個跟俄烏戰爭八竿子打不著的話題:美俄正在討論修建一條連接俄羅斯遠東與阿拉斯加的隧道,特朗普還說這個項目非常好,問澤連斯基怎么看。
![]()
明眼人都知道,這個隧道話題在此之前只是美俄民間商業圈的閑聊內容,從未進入官方議程,美國媒體特意在這個時候提出來,本質就是想告訴澤連斯基:美俄之間的核心博弈,烏克蘭根本沒資格參與。
澤連斯基當時的反應也很真實,直接對著特朗普的表態連說了三個不,語氣里滿是不滿,可不滿又能怎樣?
從機場的冷清到媒體的刁難,美國用實際行動告訴他:你不是來談合作的,更像是來聽安排的,這種從座上賓到邊緣人的落差,恐怕比戰場上的失利更讓他難受。
如果說美國的冷遇讓澤連斯基心里發涼,那特朗普的一系列操作,就是直接抽走了他最后的底氣,尤其是特朗普遇刺事件后,這位美國前總統的態度變得更加明確,不僅不打算給烏克蘭想要的戰斧導彈,還公開喊話讓俄烏馬上停火。
![]()
先說說戰斧導彈的事,澤連斯基之前多次跟特朗普提過,希望美國能提供戰斧導彈,認為這能改變戰場局勢,可特朗普一口回絕,理由是不愿讓俄烏戰爭升級。
這話聽著冠冕堂皇,實則背后有更現實的考量:普京早就放了話,如果美國給烏克蘭送戰斧導彈,美俄之間包括能源合作、礦產開發、北極項目在內的一系列合作都會徹底黃掉。
![]()
要知道,特朗普的商業團隊之前已經跟俄羅斯能源企業就北極油氣開發談得差不多了,這可是一筆能賺大錢的生意。
在商人眼里,顯然是賺錢比援烏更重要,當風險大于收益時,特朗普果斷收回了之前的口頭承諾,這種轉向一點都不意外,更讓澤連斯基心灰意冷的是特朗普對停火的態度。
![]()
特朗普見完澤連斯基后,直接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說俄烏應該馬上就地停火,只要不再有傷亡,雙方都可以宣布自己贏了。
這話的潛臺詞再明顯不過:別管烏克蘭之前提的條件了,趕緊跟俄羅斯談和,回到美俄定好的框架里來,關鍵是,澤連斯基現在連反駁的籌碼都沒了。
![]()
之前他還能靠烏克蘭有豐富礦產資源跟美國談條件,可早在幾個月前,美烏就已經簽了礦產協議,美國企業拿到了烏克蘭東部近30%的礦產開采權。
相當于他手里最值錢的底牌已經被美國收走了,而歐盟那邊,因為自身能源危機和武器庫存告急,就算想幫烏克蘭,也拿不出足夠的武器和資金。
一邊是戰場的節節敗退,一邊是盟友的釜底抽薪,澤連斯基就算再想硬撐,也沒了硬撐的資本。
澤連斯基從強硬拒和到接受美俄安排,看似是突然的態度轉變,實則是多重壓力下的必然結果,全國斷電暴露了烏克蘭戰爭潛力的枯竭,美國機場的冷遇打碎了他對盟友支持的幻想,特朗普的政策轉向則徹底斷了他的后路。
![]()
說到底,這場轉變的核心,還是美國霸權邏輯的體現,當烏克蘭還有利用價值時,美國會給些援助讓它繼續耗著俄羅斯。
![]()
可當美俄有了新的合作意向,當援烏的風險超過收益時,烏克蘭就從談判桌上的一方變成了美俄菜單上的一道菜,只能被動接受安排。
澤連斯基的妥協,與其說是個人態度的軟化,不如說是一個被大國博弈裹挾的小國,在現實面前不得不低頭的無奈,而這場博弈的最終結果,恐怕還會有更多讓烏克蘭始料未及的變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