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向這位杰出物理學家表示哀悼。
2
讀楊振寧的人生傳記,有一個故事我覺得從法律角度來說一說。
自1971年首次訪問新中國以來,楊振寧幾乎每年都要回國一到兩次,他不僅為中國物理學界帶來了前沿知識,也在與中央領導人的會談期間,積極為中國科技和教育的發展獻計獻策。
1980年見到鄧小平時,楊振寧提了一個建議,希望中國把國防科技功臣的名字公布出來。
這在當年可是個大事。
3
2025年2月6日,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全國道德模范,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同志逝世,享年99歲。
黃旭華是中國核潛艇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為核潛艇隱姓埋名30年,主持設計了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為中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20世紀50年代后期,中央決定組織力量自主研制核潛艇。黃旭華有幸成為這一研制團隊人員之一。
支部書記同他談話,說了三點,一是“你被選中,說明黨和國家信任你”;二是“這項工作保密性強,這個工作領域進去了就出不來,犯了錯誤也出不來,出來了就泄密了”;三是“一輩子出不了名,當無名英雄”。
他點了頭。這一點頭,就是一輩子。從那天起,黃旭華這個名字,便從親友的日常生活中“蒸發”了。
在廣東老家,兄弟姐妹們只知道三哥黃旭華去了北京,干著一份說不得的工作。具體是什么,沒人知道。時間久了,難免有些閑言碎語。父親直到去世,也沒能再見上這個兒子一面,抱憾而終。
他能做的,只是每個月從微薄的工資里,省出十塊、二十塊錢寄回家里,附上一句語焉不詳的“我在北京一切都好”。,不敢多寫,怕泄密。電話,更是不敢打。
他的妻子李世英,獨自在上海拉扯著大女兒,當爹又當媽。她只知道丈夫在為國防事業做貢獻,具體做什么,她不多問,也問不著。她能做的,就是支持。
時間一晃,就到了1986年。在一篇雜志的報道中,黃旭華的家人偶然看到了他的照片和事跡,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那個“不孝”的“失蹤者”,竟然是共和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總設計師!消息傳來,舉家轟動。這一年,黃旭華終于踏上了闊別三十載的歸鄉路。
4
現在看來,黃旭華的解密或許就與楊振寧的建議有關。
在聽到楊振寧的建議后,鄧小平問,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楊振寧答道,國外都已知曉,反而中國內部神神秘秘,國防科技條件很艱苦,苦熬一輩子卻被湮沒會打擊年青一代投身這個領域。
5
幾年后,我國在此方面政策轉向,楊振寧的好友、研制“兩彈”的元勛鄧稼先在生命之末被官方大加褒獎和宣傳,國務院總理李鵬親自到301醫院為病重的鄧稼先授獎。
楊振寧覺得,這也許與自己的建議有關。
6
知識產權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智力勞動成果的專有權利,是社會財富的重要來源。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剛剛開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人們難以適應將發明創造作為個人智力成果進行交易轉讓的狀況。面對出讓專利技術的發明人,習慣了拿來就用的人甚至會憤怒地說:“你們知識分子變‘壞’了。”通過不少起草小組成員的回憶,可以感受到專利法起草階段各種爭議的激烈。
從籌備建立專利制度,到伴隨著專利法的起草與頒布、實施,質疑和反對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很多次參加會議,當有人要介紹專利法起草小組成員時,剛要握手,對方卻拂袖而去。“你是不是共產黨員?”“我是!”“你是共產黨員為什么還要走資本主義道路?你難道不知道你們搞的專利制度是資本主義復辟嗎?”一日午飯后,專利法起草組長、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宋永林被一位老領導叫至辦公室,劈頭蓋臉的批評如暴雨傾瀉而下。
1980年6月,起草組成員、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的夏淑華以個人名義在《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主題為“制定專利法非常必要”的署名文章,在社會上引起了“小震動”,當時的“大參考”、“小參考”都有相關爭論。很多國外媒體甚至認為,由于該文章是在黨報上刊發,所以充分表明中國對實行專利制度一事已經下定決心。與此同時,該文章也引起了一直都對起草專利法持否定態度的某部委的強烈不滿。一天,夏淑華就被某部委的相關領導叫了出去。對方質問:“誰讓你寫的文章?你憑什么可以發表這些言論?”夏淑華表示,所發表的文章僅僅是學術上的個人觀點。但對方仍然不依不饒,竟然拿出一份材料要求夏淑華簽字,準備以之為證據去告狀,夏淑華當場拒絕。后來,夏淑華聽說,該部委曾經向《人民日報》投去多篇反對制定專利法的稿件,但都沒有被刊發。
盡管阻力很大,更多人堅定認為,沒有專利法,就無法依法保護發明創造,發明人也無法獲得合法收益。
實踐證明,專利法的頒布實施,極大激發了全社會發明創造的熱情,以法治之力護航中國創新行穩致遠。1985年4月1日,專利法正式實施。國家專利局前排著長隊的申請人無比激動。當天,專利局收到國內外專利申請3455件,刷新了世界專利史上的日申請記錄。從這一天起,中國專利事業的大船揚帆起航,專利申請量迅速突破100萬、200萬乃至500萬件大關。
資料來源:張志海《不畏浮云遮望眼——追憶新中國第一部專利法的孕育與誕生》
7
現在想來,讓知識分子有名有利的商標法、專利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出臺,或許也與楊振寧先生的建議有關。
一個物理學家,提了一個建議,改變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
在這個意義上,他對法學的貢獻也功不可沒。
向有良知的學者致敬。
2025年10月18日星期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