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填報志愿的季節里,不少家長和考生對著“職業本科”四個字犯嘀咕:明明有普通本科可選,讀職業本科真能找到好工作嗎?怕學歷“含金量”不夠,更怕學的技能跟不上產業需求。
大家的這些顧慮,恰恰戳中了職業教育的核心命題。而在深圳職業技術大學,這所國內首個從優質“雙高”院校升格的職業本科,一場與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的簽約儀式,早已悄悄解開了這個心結。
![]()
今年10月,深職大集成電路學院與小米的戰略合作簽約會在知行園舉行,小米集團技術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周玨嘉的一句話讓在場學生眼前一亮:“我們會開放 AIoT生態資源和云端實驗室,讓學生在校園里就能碰得到智能硬件的真實開發項目。”
這不是空泛的承諾:合作落地后,深職大學生不僅能跟著小米工程師學調試智能設備,還能參與企業的產品迭代項目,大二學生或許就能在實驗室里打磨小米生態鏈的硬件原型,大三實習時直接對接小米的研發團隊,畢業時手里攥著的,是既有本科文憑、又有企業認證項目經驗的“雙籌碼”。
![]()
對學生來說,這哪里是簡單的校企合作,分明是提前拿到了進入行業頭部企業的 “入場券”,不用再擔心畢業后“簡歷空空”,更不用經歷“從課堂到職場的陣痛期”。
然而這樣的合作,在深職大從來不是“獨一份”。要知道,深職大的校企協同早已織成一張覆蓋深圳“20+8 產業集群的大網,小米的簽約只是其中亮眼的一筆。
與華為共建的人工智能根技術產業學院里,學生調試5G基站時,華為工程師會實時在線指導;比亞迪定向班的學子跟著師傅在產線實踐,2022屆的譚天雨就是這樣一路從實習生成長為結構工程師,入職兩年申請了14項專利;就連大疆的無人機調試、華大基因的基因測序項目,都成了相關專業學生的“必修課”。
![]()
這些藏在課堂和實驗室里的努力,最終都變成了畢業生手里沉甸甸的就業成績單。2024 屆深職大畢業生本省去向落實率95.8%,近九成留在粵港澳大灣區,79.8%直接扎根深圳。就像金融管理專業的楊勇,畢業入職華為終端后,憑著在校時參與的數字金融項目經驗,很快拿下“萬馬奔騰獎”,這樣的就業成績進一步證明了職業本科的價值,從來不是“學歷標簽”,而是“能做事、會做事”的硬實力。
![]()
當還有人在糾結“職業本科好不好就業”時,深職大已經用十年如一日的校企合作給出了答案:好就業的關鍵,從來不是讀“哪種本科”,而是學校能不能把產業資源變成學生的成長資源,能不能把職場需求變成課堂里的實戰內容。
如果你選大學時最看重業能有好出路,想在深圳這樣的城市靠技能站穩腳跟,那選擇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或許就是對未來最靠譜的投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