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金秋時節,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踏上“第二故鄉”福建,從碧波萬頃的美麗海島到敢為人先的經濟特區,山海之間留下殷殷囑托,八閩大地回蕩奮進強音。
即日起,“閩姐姐”推出“足跡·奮進·答卷”專欄,讓我們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考察足跡,在青山綠水間感悟思想偉力,共同書寫新時代福建婦女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出彩答卷!

在碧海藍天相接的漳州市東山縣澳角村,海浪的節奏里不僅跳動著漁村蛻變的脈搏,更回響著 “她力量” 逐浪生長的足音。
202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澳角村考察,深情寄望:“做好‘海’的文章,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無前。”這既是澳角村女性奮斗的方向,也成為福建省婦聯系統夯實“鄉村振興巾幗行動”、賦能鄉村女性發展的行動指南。
![]()
澳角漁港。
從海產品精深加工的車間到電商直播的鏡頭前,從海岸線的環保一線到漁家文創的工坊里,全省各級婦聯組織的暖心服務,正為澳角村的 “向海而生” 注入更堅實的 “她動力”。
![]()
東山澳角漁獲滿倉興村富民工坊。
起筆:精耕細作,喜看漁獲滿倉
在福建東山海源水產有限公司的廠房里,每天都上演著一場“海味蛻變記”。鮮活上岸的梭子蟹,經分揀、加工、包裝等多道工序,搖身變成遠銷歐美及東南亞的蟹肉罐頭、凍熟蟹腳等精致水產制品。這家企業早已跳出傳統粗加工的局限,以精深加工為核心,在“做好‘海’的文章”的發展指引下,走出了一條產業提質、村民增收的雙贏之路。
![]()
女工們將蟹肉與蟹殼剝離。
走進廠區,車間分工清晰明確,形成了從初加工到精加工的完整流水線。全方位清洗去除雜質后,女工們熟練地剪掉蟹的兩只大腳、剔除蟹胃、蟹腮,一系列操作只為讓蟹肉與蟹殼提前分離,為后續出肉率提升打下基礎。
穿過初加工區域,無菌防護嚴格的內車間里,一派忙碌而有序的景象。經理許素枝正俯身站在操作臺旁,目光專注地盯著女工們的動作,時不時伸手調整剝肉姿勢,用溫和卻專業的語氣叮囑:“輕一點,小心弄碎蟹肉,注意挑干凈碎殼。”
![]()
許素枝在車間內指導工作。
作為在海產品加工領域扎根二十余年的“老兵”,她見證了車間從粗放操作到標準化生產的蛻變。“從鮮活螃蟹到罐裝成品,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比蝦、魚加工復雜得多。”許素枝介紹,正是這份細致,讓產品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產業發展的背后,更是澳角村婦女生活的“新圖景”。海源水產的車間里,九成以上職工是周邊村莊的婦女。過去,她們大多依賴出海捕撈的零散收入,漁船不出海,家庭經濟就沒了著落;現在,她們走進車間,成為掌握剝肉、挑揀等技能的產業工人。
為了幫助大家快速上手,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培訓體系:新員工先拿次品蟹“練手”,由老員工手把手帶教;老員工也會定期參加技能提升培訓,許素枝便是其中的“主訓師”,“自己先吃透技術,才能教好大家”。此外,東山縣婦聯還指導企業成立了婦委會,時常組織生日會、讀書會等趣味活動,既緩解了工作壓力,也讓車間充滿“娘家”的溫暖。
“現在每個月都有穩定收入,生活比以前踏實多了,家里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女工許大姐的話,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聲。如今,車間不僅留住了婦女勞動力,促進周邊婦女每年人均增收3-4萬元,還吸引了不少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年輕力量的加入,讓產業發展更有活力。
![]()
海源公司生產的巴氏蟹肉罐頭。
從收購新鮮出海的漁獲,到精細化加工,再通過電商與線下渠道銷往國內外,海源水產已形成“收購-加工-銷售”的產業鏈雛形,實現年產值約5.5億人民幣。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許素枝始終牢記在心上,“東山靠海吃海,但不能只吃‘粗海’,要做‘細海’。”如今,帶著“澳角”標簽的蟹肉罐頭,正從這個小漁村出發,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行筆:云鏈八方,海味“鮮”達萬家
走進黃藝銘的直播間,仿佛能聞到海風的氣息。這位年輕的漁村女兒,現在已是福建大厝食品科技公司的直播帶貨的“行家里手”。她清晰地記得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澳角村時的場景。“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把‘海’的文章做好,那句話像一盞燈,照亮了我們前行的路。”眼下,澳角村打造了電商一條街,每年吸引游客超20萬人次,2024年的村集體收入達到248萬元。
時光回溯到兩年前,黃藝銘初涉直播帶貨領域,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而充滿挑戰。面對鏡頭,她緊張又恐懼,原本背得滾瓜爛熟的話術,一開播就忘得一干二凈。但她沒有氣餒,笑著說:“不過好在鄉親們支持我,公司婦委會也組織了培訓,在大家的幫助下,我慢慢就摸出了門道。”
![]()
黃藝銘和直播團隊在工作中。
如今,她已能從容自信地面對鏡頭,不僅巧妙講解產品,還會在直播間中展示產品烹飪過程,與觀眾積極互動,直播間里總是熱鬧非凡。一年來,在黃藝銘的直播推介下,海產品銷售成績斐然,年銷售額達5000多萬。越來越多的海產品走出海島,跨越千山萬水,讓更多人得以品嘗來自大海的饋贈。
![]()
通過直播遠銷全國各地的海貨。
在福建省婦聯的積極推動下,越來越多的漁村女性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福建省婦聯高度重視女性在數字經濟領域的發展,2025年聯合多部門啟動 “村村都有女主播” 行動,邀請巾幗電商基地、MCN 機構、頭部主播、“村播” 帶頭人等組成 “導師團”,通過專業培訓和實踐指導,幫助農村女性掌握直播技能,提升數字素養和電商創業能力。
黃藝銘所在的直播團隊便是一個年輕的團體,女性成員占比約一半。她們活躍在視頻剪輯、直播推介、運營中控等多個崗位,以女性獨有的細膩的視角和高效的執行力,撐起了團隊運作的“半邊天”。黃藝銘介紹,以前,村中一些寶媽因需照顧幼兒,無法外出務工,只能困于“家庭主婦”的單一角色,而直播帶貨崗位的靈活性,恰好為她們打開了一扇新窗,不僅減輕了家庭經濟負擔,更在工作中找回了自我價值。此外,公司婦委會會定期組織豐富多樣的培訓活動,邀請行業內的專家和資深人士前來授課,為團隊成員提供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通過培訓,姐妹們不斷提升直播和運營技巧,以更加專業的姿態服務于廣大消費者。
作為土生土長的東山人,黃藝銘對家鄉的發展充滿了信心和憧憬。她堅信,依托豐富的海洋資源優勢、堅持“向海而生”的發展路徑,澳角村乃至整個東山的海洋經濟必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未來的日子一定會像那波瀾壯闊的大海一樣,充滿無限可能。

收筆:踏浪而歌,擘畫詩和遠方
“過去婦女們圍著灶臺轉,現在能踩著海浪闖。”這是澳角村婦聯執委許錦華眼中澳角村女性最動人的變化。
這一變化的背后,既有時代賦予的機遇與力量,更離不開婦聯組織賦能婦女、服務鄉村的持續推動。在她看來,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讓漁村婦女“有了方向,更有了底氣”,各級婦聯組織搭建的技能培訓、創業扶持平臺,更讓這份底氣有了落地的支撐。正因如此,越來越多漁家女性勇敢地走出家庭的小天地,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
![]()
澳角村婦女參與文藝匯演。
她們以各自的方式,書寫著精彩的篇章。這份力量的凝聚,離不開基層婦聯組織的紐帶作用。有人加入環保巾幗志愿服務隊,握著鉗子沿著海岸線清理垃圾,讓碧海銀灘始終保持著最純凈的模樣;有人通過民宿女能人賦能培訓班獲得啟發,化身民宿管家,把自家三層小樓改造成溫馨庭院,用漁家風情的裝飾、清晨現撈的小海鮮,接待著遠道而來的游客;還有人在巾幗創業就業行動的引領下,開起海產家庭小工坊,將剛上岸的金邊帶魚、小黃花魚做成魚丸、魚面、魚皮卷,讓這些帶著鮮味的手工美食,不僅是餐桌上的鮮香,更成為游客帶得走的“漁村記憶”。“‘她力量’不是某個人的光環,是大家擰成一股繩的勁兒,而婦聯‘娘家’就是把繩子擰緊的那雙手。” 許錦華說道。
![]()
澳角村售賣的漁家風情文創產品。
許錦華自己,也是這場“突圍”里的先行者。她也曾和丈夫一起開飯店,用地道的海鮮留住食客的胃;如今,她盤算著利用中午的空閑時間直播,把澳角的海鮮、風景、漁歌都搬進鏡頭里。“以前開飯店是討生活,現在做這些是想讓更多人知道澳角的好。”樸實話語中,藏著她對家鄉最深切的愛。
這份讓更多人了解家鄉之美的愿望,也映照在澳角村獨特的詩意氛圍中,它既回蕩于大海的潮聲里,也流淌在孩子們的筆尖上。而這份詩意的播種,離不開許錦華的丈夫、省作家協會會員沈舜欣。他是一位地道的漁村詩人,多年來始終用文字記錄著這片土地的呼吸與脈動。
![]()
海堤邊的兒童詩歌墻。
沈舜欣常來村里的“小海燕詩社”教孩子們寫詩,帶著他們將灘涂上的晚霞、耳邊的海風化作句子。有孩子曾寫下“我用手捏住了風”“我把眼鏡架在太陽上,讀遙遠的書”……靈動的詩句,讓許錦華忍不住感慨:“這就是海洋給孩子的禮物,也是詩歌給漁村的溫柔。”
![]()
沈舜欣為孩子們上詩歌寫作課。(受訪者供圖)
許錦華自己雖不常提筆寫詩,卻總愛把丈夫的詩歌讀給孩子們聽,或是講給村里的婦女們聽,讓這些帶著“海味”的字句,隨著海風飄進更多人心里。
![]()
《澳角詩集》中收錄的詩歌。
海浪依舊在歡唱,歌聲里有漁汛的故事,有婦女們的笑聲,還有孩子們的詩句。澳角村的“詩和遠方”,從來不是遙不可及的童話,而是無數雙手一起擘畫的現實。踏浪而行、勇敢高歌的她們,本身就是這片海最美的風景。

來源/福建省婦聯宣傳部、福建日報社全媒體傳播中心
編輯/薛莞馨
校對/陳佳穎
編審/李行云
點“在看”的人,都越來越美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