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六安一業主私挖300平地下室,導致同一棟樓32戶房屋開裂,目前多部門已介入。這戶膽大妄為的業主要承擔什么責任?
![]()
這事兒,說起來真讓人心里堵得慌。
一棟好端端的居民樓,三十二戶人家,本該是其樂融融的家園,如今卻因為一戶人家的“瘋狂工程”,變得滿目瘡痍。
![]()
家家戶戶的墻面爬滿了猙獰的裂紋,窗臺斷裂,雨水滲漏,連住在頂樓的包女士都終日提心吊膽,生怕自己的家哪天會“撐不下去”。
而那個偷偷挖出近300平米地下室的鄰居,竟像在自家后院種菜一般,一鏟一鏟地,挖空了整棟樓的根基,讓大樓在無聲中“呻吟”。
您想想,一棟樓,就像一個人的身體。地基是雙腳,墻體是骨架,梁柱是筋骨。要是有人冷不丁把你腳下的泥土掏空,你還能站得穩嗎?肯定不能!建筑的安全,從來不是憑感覺,而是靠實打實的結構支撐。
國家《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白紙黑字地寫著:任何地下開挖,都必須經過專業驗算和審批。這種私自動土的行為,不僅是明知故犯,更是把整棟樓的安全當兒戲!
![]()
更讓人揪心的是,這個地下室面積竟有三百平米之巨!雖然具體挖了多深還不清楚,但已經足夠動搖整棟樓的地基。
相關資料表明,一旦地下開挖過深過廣,就極易引起周邊土體移位,導致樓房不均勻下沉。而包女士家里那些橫的、豎的、甚至是扭成“八”字形的裂縫,正是樓房結構在發出痛苦的“求救信號”——尤其是那八字裂縫,往往出現在墻角,是墻體承受不住撕扯力的危險征兆。
雪上加霜的是,經過專業鑒定,這棟樓的安全等級已被判定為“Cu級”。這個“C”,可不是“還行”的意思,而是亮起了紅燈,意味著“承重結構已無法滿足安全要求,必須立即采取措施”。說白了,這樓已經不是“亞健康”了,而是到了“必須搶救”的危急關頭!
那么,最現實的問題來了:這樓,還能救嗎?
![]()
從技術上說,還有希望。但代價,是沉重的。通常的搶救方案,要么是向地基注漿,把掏空的土體“填補”回來;要么是加打抗拔樁,把樓重新“釘”回大地;要么是對開裂的墻體進行加固。
但無論哪種方法,都所費不貲。參照以往案例,光是地基加固這一項,每平米就要投入近千元。整棟樓修復下來,費用很可能高達數百萬元。
這筆巨款,該由誰來承擔?
法律是清楚的。《民法典》明確規定,過錯方必須承擔侵權責任。這位肇事業主,毫無疑問應負全責,賠償所有修復費用、住戶損失乃至搬遷安置開銷。
如果他拒不履行,受害住戶完全可以拿起法律武器,追究其民事乃至刑事責任——根據《刑法,如此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最高可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然而,現實總比法律條文更曲折。物業公司一句“沒有執法權”,聽起來有理,卻顯得蒼白無力。《物業管理條例》同樣要求物業在發現違規時應及時制止并上報。
從八月問題浮現到十月事件曝光,這兩個月里,物業是否盡到了責任?是否反應及時?如果存在監管的缺位或延遲,那么他們也難逃其咎。
眼下,雖然有關部門已經介入,但進展緩慢,每一步都牽動著三十二戶居民的心。他們每日生活在裂縫縱橫的房子里,承受的心理壓力,絲毫不亞于實際面臨的居住風險。
他們需要的,不只是一句“正在處理”,而是一份清晰的時間表、一份明確的責任清單、一個能讓他們安心下來的資金保障方案。
這件事,也給所有小區敲響了一記沉重的警鐘:地下空間,絕不是誰家的“私密后院”。每一鍬土,每一鎬頭,都牽動著整棟樓的命運。
城市里的每一寸建筑,都承載著嚴格的規則與必須的敬畏。樓房破了,或許還能修補;墻體裂了,或許還能加固;但左鄰右舍之間的信任一旦碎了,就真的很難再彌合如初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