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quote id="ue9b1"></blockquote>
    
    

    <style id="ue9b1"></style>
      <sub id="ue9b1"><p id="ue9b1"><form id="ue9b1"></form></p></sub>

      <strong id="ue9b1"><button id="ue9b1"><mark id="ue9b1"></mark></button></strong>
      成年午夜性影院,下面一进一出好爽视频,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又色,国产精品爽爽v在线观看无码,国产人妻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迷,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李冰:李克農之女,中國腫瘤防治事業奠基者,曾為周總理做過手術

      0
      分享至

      1975年2月4日下午,解放軍305醫院手術室。

      經毛主席批準,及周總理醫療工作小組的同意,飽受癌痛折磨的周總理,再次被送到305醫院進行膀胱癌切除手術。

      經過4個多小時的手術,周總理膀胱內的癌細胞多數都被以電灼的方式順利清除,手術效果比較理想。

      負責周總理這場手術的主刀醫生,是一位女醫生,名叫李冰。

      與中國戰國時期著名水利家,都江堰設計者李冰一樣,這位叫“李冰”的醫生也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她是中國腫瘤防治事業的奠基者,也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

      除此,李冰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她是我黨隱蔽戰線卓越領導人李克農上將的小女兒。


      圖|周總理

      母親趙瑛變賣首飾、衣服,讓李冰上了學

      1917年9月,18歲的李克農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與同鄉同齡的趙瑛結為夫妻。

      雖說兩人的結合有包辦婚姻的色彩,但因李克農和趙瑛都有著共同的革命思想,志趣相投下,兩人都對彼此很是滿意。

      婚后第二年,趙瑛生下了與李克農第一個孩子,是一個女孩,取名李鳳修(后改名李寧)。

      1920年6月28日,趙瑛又生下了與李克農的第二個女孩,取名李雙鳳,也就是李冰。

      李冰幼年時,因為父親李克農一直長期從事著黨的地下工作,為革命,為中國的未來四處奔走吶喊,所以她甚少見到自己的父親,童年時光幾乎都是在母親趙瑛一人的陪伴下度過的。

      當然,李冰雖然常常見不到自己的父親,但是從母親的口中,

      她卻也明白父親常常不回家的原因,并不是不喜歡她,只是父親在做一件很偉大的事情,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所以,李冰自幼就很崇拜自己的父親,將父親視為大英雄。


      圖|李克農上將

      父親李克農雖常常不在身邊,可李冰母親趙瑛卻也沒有忽視對她的教育。

      李冰的母親趙瑛是一個進步女性,學生時期就受到了愛國主義的教育,接觸到了男女平等、社會民主方面的新思潮。

      與李克農結婚后,趙瑛雖然被家中瑣碎之事所拖累,沒能跟自己的丈夫一起參加革命活動,一起為革命奔走吶喊,

      但是她也很支持工農革命,有時甚至還將自己的嫁妝拿出來支持革命活動。

      對李寧、李冰兩個女兒的教育上,趙瑛也是很重視對她們進行愛國教育,從小就給她們灌輸平等、民主等革命思想。

      如此,在父親和母親的革命教育熏陶下,李冰自幼就養成了一種堅強果敢、剛毅豪放的性格,以及忠于革命事業的精神。


      1936年,李冰從蕪湖市第二女子中學畢業后,旋即以極其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蕪湖弋磯山高級護士學校。

      李冰考入這所在全國都很有名的護士學校時,

      李家的生活已經過得十分艱苦,全家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就是靠母親趙瑛在學校教書得來的那些微薄的工資,因此全家十幾口人一度要靠借債典當度日。

      但是,家里就算這么困難,母親趙瑛也沒有想過要讓李冰放棄讀書,她堅信女兒一定會成才,一定會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為了籌措李冰的上學費用,趙瑛變賣了自己手上僅有的幾件稍微值錢的首飾和衣物,最終籌措到了50塊銀元。

      有了這筆錢后,李冰很快就踏上了前往蕪湖弋磯山高級護士學校的求學之路。


      圖|李克農與趙瑛

      見到10年未見的父親李克農,父親送她一塊懷表

      學校離家有些遠,為了省下車錢,李冰就住在了學校宿舍,每月就回家幾日,與家人相聚。

      1937年4月中旬的一天,李冰像往常一樣在學校上課。

      上課途中,學校老師突然找到李冰,讓她去學校大門口,說有人找她。李冰知道后,便離開教室,快速向大門方向跑去。

      趕到學校大門后,只見一個看似有些陌生人在門外來回踱步著,看起來很是著急。

      當那個人看到李冰后,便急忙走了過來,開口便說道是她爺爺讓他來接她回蕪湖西郊的,家里有急事找她。

      李冰聽到后,就以為是家里的爺爺或其他家人出了什么事情,便急忙回宿舍收拾東西,請了假,便趕回蕪湖家中。


      圖|近代蕪湖弋磯山

      很快,李冰就趕回了家中。

      回到家中的李冰并沒有得到什么不好的消息,反而是得到了一個讓她萬分開心的好消息,她的父親李克農回來了。

      自1927年4月,李克農被國民黨反動派以5萬現大洋通緝,他已整整10年沒有回到蕪湖家中。

      直到1936年12月,隨著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我黨和國民黨達成第二次合作,宣布聯合抗日,李克農的通緝令這才被取消。

      爾后,李克農這才終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回到了家中,去見自己的家人,去見自己許久未見的妻子和孩子。

      1937年4月上旬,李克農敲開了自己10年都未進過的家門。

      “咚!咚!”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響起,屋內李克農的大女兒李寧聽到敲門聲后,便急忙向門口跑去。

      “吱......”大門被打開。因為李克農已離家數十年,李寧早已忘記了父親曾經的模樣,

      看到李克農,李寧誤以為是來要賬的,趕緊就把門關上,跑回屋內就沖著祖父李哲卿說道:

      “爺爺,爺爺,外面來了一個要賬的,您趕緊找個地方躲一下!”正當李哲卿準備找個地方躲起來時,只聽外面傳來“我是克農”的聲響,一時間李哲卿呆住了。


      圖|李克農與父親李哲卿

      克農,自己10年未見的兒子回來了?瞬間李哲卿淚流滿面,他趕緊讓孫女去開門。

      很快,李克農回來的消息就傳到了李家每個人的耳中。

      李冰就這樣被從學校叫了回來,與10年未見的父親見面。

      看到父親李克農的那一剎那,李冰跟姐姐李寧第一眼看到父親一樣,也是滿臉的陌生,當得知他就是自己的父親時,李冰瞬間就笑了起來,她跑了過去,邊叫爸爸,邊抱著他。

      看著自己的孩子們一個個都長大了,李克農也是滿心歡喜。

      他把小女兒李冰叫到跟前,把一塊懷表交到了李冰的手中,關愛地說道:“雙鳳(李冰曾用名),這塊懷表你留著用!今后做護士,一定能用得到?!?/p>

      我想,不管是李克農,還是李冰,兩人都不會想到,就是這塊懷表,讓之后因戰亂與家人失去聯系的李冰度過了一段短暫的孤獨時光,正是這塊懷表堅定了她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讓她堅強地面對著那短暫但又兇險的時光。


      看著父親李克農關切而又慈祥的目光,李冰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濃濃的父愛。

      然而,李冰和父親李克農這天倫之樂還沒有享受多久,就因李克農公務纏身不得已而分開,此時,李克農與家人一頓團圓飯都沒吃,就匆匆離去。

      因戰亂與家人失散3年多,在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下得以與家人團聚

      李克農走后,還要讀書的李冰,也沒在家里多作停留,第二天早上便趕回了學校。

      11月,上海失陷,南京告急。李冰母親趙瑛為了家人的安全,便帶著全家回到老家巢縣鄉下居住,暫避一時。

      因為李冰就讀的護士學校是美國基督教會創辦的學校,當時的日本人不敢得罪美國人,所以并不敢直接就闖進護士學校,相對于還是很安全的。

      母親趙瑛考慮到李冰能上護校真的很不容易,而且再過兩年就能拿到畢業證,所以就沒讓李冰跟著去,而是讓她留在了蕪湖護士學校繼續讀書。

      爾后,趙瑛一家人回到老家巢縣鄉下沒多久,黨組織便設法將他們送到了延安。

      此時,日軍已占據南京,并開始在南京實施慘無人道,滅絕人性的大屠殺。時局混亂,戰火連天,趙瑛原本是托人告訴李冰他們去了延安,可是不知何故并沒有送到,


      圖|李冰

      舉目無親,一家人音信全無,此時還是十七八歲的李冰,她內心的恐懼與彷徨可想而知,她曾無數次躲在暗地獨自哭泣,想念著自己那不知在何處的家人。

      想念自己的家人時,她總會拿出父親送給她的那塊懷表,靜靜地看著懷表的指針與分針爭相轉動,聽著懷表滴答滴答地響著,腦中回想著父親和母親對她的諄諄囑咐。

      每當這時,李冰也總能止住自己的哭泣,父親和母親從小對她的教誨,讓她知道堅強面對,讓她知道堅定向前。

      堅強的李冰,就這樣靠著一塊懷表和堅定的內心,不負父親和母親的殷殷期盼,順利從蕪湖弋磯山高級護士學校畢業。

      畢業后,因為還不知道自己的家人現在在哪里,李冰便選擇留在了弋磯山醫院工作,做了一個護士。爾后,憑借著優秀的工作能力,及勤奮刻苦的工作精神,李冰很快就由一個小護士,變成了手術室護士長。


      圖|今弋磯山醫院

      然而,就在李冰在醫院的工作漸漸步入正軌時,一件突發的事情卻再次打亂了她這平靜的生活,當然也正是因為這件事讓她得以終于與失散許久的家人團聚,可以說是因禍得福!

      1940年的一天,醫務主任把李冰叫到了他的辦公室。

      李冰來到辦公室并坐下后,醫務主任便直截了當地問道:“李靜彬(李冰工作后的化名),你是不是還有一個名字,叫李雙鳳?”

      “嗯!是的”李冰沒多想,就點了點頭。

      聽到李冰肯定的回答,醫務主任就接著告訴她:“日本人已經到醫院里問過2次了,說蕪湖共產黨人李克農的女兒李雙鳳就在我們醫院里工作?!?/p>

      醫務主任也是中國人,他深知共產黨人是一群正在為中國的未來而努力奮斗,抵抗日寇的偉大的人,因此日本特務當時怎么問他,他都沒有透露一點關于李冰的消息。

      但是,醫務主任也知道,李冰的身份早晚都會被日本特務查出來的,到那時候他也保護不了她,一旦李冰被日本人抓住,結果不堪設想。

      所以,他勸李冰趕緊離開醫院,找個安全的地方先躲起來。


      圖|民國護士

      但是,李冰從小就沒有離開過蕪湖,又不知道家人在哪里?

      一個姑娘,兵荒馬亂的,她又怎去哪里呢?

      就在這危急時刻,蕪湖地下黨組織得知了李冰的消息,并很快找到了她。

      在黨組織的安排下,李冰經上海、香港、廣東惠陽等地,歷經一個多月的輾轉,最終在桂林八路軍辦事處見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父親、母親和姐姐弟弟們。

      見到父母的那一剎那,原本很是堅強的李冰,瞬間就哭了,她抱著他們,久久沒有說一句話,就這樣抱著他們,哭泣著,發泄著自己這三年多所受到的種種委屈。

      李克農和趙瑛也任由女兒抱著自己哭泣著,他們明白女兒這三年多過得真的很不容易,相比于其他子女,他們真的虧欠李冰很多很多。看著女兒哭,他們也很心疼!


      圖|左起:李治、趙瑛、李寧、李倫、李冰、李克農、李力

      聽從黨組織安排,李冰前往中央醫院擔任外科醫生

      1941年,李冰經重慶,來到了延安。

      在延安,李冰見到了仰慕已久的毛主席和朱德總司令。毛主席和朱德對李冰都很是喜愛,當她來到延安后,毛主席和朱德還親自邀請她和其家人在楊家嶺吃了頓飯。

      吃飯時,毛主席就微笑地問李冰:“你知道你爸爸是干什么的嗎?”

      拘謹的李冰,很是羞澀地搖了搖頭,說:“不知道!”

      看到李冰拘謹的樣子,毛主席也生起了想逗弄下她的心思,他神秘地對李冰說道:“你爸爸是個大特務!”

      聽到毛主席說爸爸是個大特務,李冰瞬間就驚呆了,一時不知所措。

      看到李冰這樣的表現,毛主席哈哈大笑,忙說道:“不過,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大特務!”

      一聽到這里,李冰就笑顏逐開,心中頓時就松了一口氣。

      見到李冰這副模樣,在座的毛主席和朱德總司令頓時就哈哈大笑起來,心中對這個可愛的姑娘,更是越發的喜歡。


      圖|毛主席

      之后,毛主席更是親切地給李冰取了一個雅號,叫她“李冰特洛夫”。因為李冰曾在教會學校讀過書,在裝扮上就有些“洋味”,之后再穿上列寧裝,更是有些像外國人,

      所以毛主席見到她后,便風趣地給她取了“李冰特洛夫”這樣一個類似于俄文名的雅號。

      當李冰來到延安時,她的姐姐弟弟已經在更早些時候來到了延安,并都開始了各自的學業,姐姐李寧在中國女子大學學習,弟弟李治在抗日軍政大學學習,而另外一個弟弟李力也在軍委通信學校學習。

      此時,看到姐姐弟弟們都開始了各自的學業,李冰也想繼續讀書,便向父親提出想進軍政大學讀書的請求,希望父親能安排她進去,

      聽到女兒的請求,李克農并沒有答應,而是頗為嚴肅地說道:“我們革命隊伍,沒有特權,一切都要聽從組織的決定,不能我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李冰聽到父親有些嚴肅地跟她說著話,她有些委屈,但是她也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就是希望她不能因為父親的身份,就想著去搞特權。


      圖|1937 年,李克農(右二)與伍修權(左二)等人在延安合影

      所以,聽到父親這么說,李冰就再也沒有提過想要干嘛,而是耐心地等待著組織的安排。

      很快,組織的安排就來了。

      一天,中央組織部部長陳云和副部長李富春找來李冰,跟她說起了組織的安排,組織決定讓她去延安中央醫院當醫生。

      一聽到組織要讓自己去當醫生,李冰還誤以為組織是誤會了自己曾經的工作,趕忙解釋道:“我在蕪湖做的是護士,不會當大夫,我不能勝任這么工作呀!”

      組織其實早就知道她的工作是什么,所以聽到她這么解釋,陳云毫不遷就地說:“在解放區,許多從未受過正規醫學教育的同志,經過幾個月的培訓,就勝任了醫生的工作。你在正規醫學院學了四年,還在醫院工作了兩年,怎么就不行呢!”

      聽到兩位叔叔這么說了,見組織這么信任自己,很受感動的李冰也相信自己一定能勝任,也就答應了組織對她的安排。


      圖|1959年5月15日,陳云在中南海勤政殿

      來到延安中央醫院后,李冰被分配到了外科工作,并兼任婦科工作。李冰先后給外科專家金茂岳、蘇聯外科專家阿洛夫、頭頸外科專家周澤昭等做過助手,在他們的無私的教導下,及李冰自己的刻苦學習下,李冰的醫術越來越精湛。

      隨著李冰的醫術越來越高超,組織給她任務也越來越重要,她身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

      1947年3月,隨著解放戰爭的全面展開,延安中央醫院一分為二:一部分被改編為西北野戰軍醫院,另一部分則前往晉察冀邊區建立平山中央醫院。

      李冰則被調往西北野戰軍醫院,成為醫院中唯一的女醫生。

      在野戰軍醫院,李冰雖然是一個女醫生,但是她卻從來沒有要求什么特殊對待,醫院去哪里,她就去哪里,即使前方炮聲陣陣,她也絲毫不懼。

      在李冰的眼中,只有那些負傷的英勇戰士,她的信念只有一個,那就是救火面前的這些戰士們。當時,李冰負責的那個醫療所有近700多名傷員,經常是一臺手術剛剛結束,就要進行另一臺手術,常常是一天24小時很少有休息的機會。

      面對著這樣高強度的工作,李冰無怨無悔,沒有絲毫的怨言,哪里有需要,她就往哪里走,她的眼中只有那些負傷的戰士們。


      然而,李冰的身體終究不是鐵打的,她還是病倒了。

      1947年深秋,李冰不幸染上了斑疹傷寒,并陷入昏迷狀態,情況十分危急,當時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李冰很有可能就這樣一睡不醒。

      當李冰昏迷的消息被周總理得知后,周總理連夜派人趕到西北野戰軍醫院,用擔架將危在旦夕的李冰抬到大后方醫院,進行緊急搶救。

      經過醫生連夜搶救,一腳踏進死亡的李冰終于被拉了回來。爾后,李冰在后方休息數日,病情稍微穩定后,就被送到父親李克農的身邊,悉心休養。


      圖|周總理

      受中央衛生部委派,李冰開始籌建中國第一所腫瘤??漆t院

      1949年3月,李冰被選為中央直屬機關婦女代表,前往北平參加第一屆全國婦女代表大會,并前往北京協和醫院進修骨外科,因為在之前她就一直從事野戰外科工作。

      進修歸來后,經組織部的安排,李冰被調到華北人民醫院任醫務主任兼外科副主任。

      1951年,李冰升任華北人民醫院副院長。

      1957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承認我國的合法地位,并在我國建立了大使館,各國外交人員和其親屬紛至沓來。

      鑒于此,衛生部便決定在北京建立一所“國際醫院”,并將這個任務交給了李冰。

      此時,當國家要建一所“國際醫院”的消息傳出時,包括金顯宅、林巧雅、張慶松等數十位專家都表示不建議建這樣的醫院。他們認為各國外交人員及其親屬都是健康人士,就算是生病了,大病肯定回國治,小病去一般醫院就可以了。

      所以,他們建議將“國際醫院”改建成腫瘤醫院,從而填補我國在腫瘤防治上沒有??漆t院的空白。

      對于這個建議,李冰也表示贊同,并把這個建議向衛生部作出了匯報。很快,衛生部就批準了這個建議,將國際醫院改建為腫瘤醫院,并仍由李冰負責籌建。


      為了能夠盡快建設好腫瘤醫院,李冰積極同各大醫院協商,從他們那里調集一批各科專業干部,一部分派出進修腫瘤科專業,一部分則留在醫院從事建院工作。

      同時,她還積極與上級溝通,經過努力,爭取到了一批剛從醫學院畢業的大學生。

      除此,她還通過各種關系和渠道,從國內外調配或購買到了一大批先進的醫療設備,尤其是放射治療設備和診斷設備。

      經過李冰徹夜不眠的努力,中國第一所腫瘤??漆t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在北京誕生了。

      爾后,李冰正式擔任腫瘤醫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主持醫院日常工作,院長則由當時著名的腫瘤專家吳恒興教授擔任。

      直至今日,

      李冰籌建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早已從曾經的連專業的腫瘤醫生都湊不齊的醫院,變成了世界聞名的現代化大型腫瘤醫院,擁有全世界最優秀的腫瘤專家和醫療技術手段,造福著中國,乃至世界成千上萬的腫瘤患者。


      圖|今天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航拍圖

      為了讓中國人民徹底擺脫腫瘤的折磨,李冰在腫瘤防治事業是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

      為準確收集到全國腫瘤患者的第一手數據,她帶領著研究團隊深入到全國各地,不顧自己有心臟病,冒著生命危險爬山涉水,日曬雨淋,四處走訪,為此好幾次暈倒在路上,甚至還出現數次十分嚴重的休克情況。

      最終,在李冰和研究團隊不懈的努力下,我國不但初步了解到腫瘤的發病死亡情況,還找出了若干重點惡性腫瘤的高發區,并成功出版了《中國惡性腫瘤死亡調查研究》專著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惡性腫瘤死亡地圖集》,填補我國這方面的空白。

      中國腫瘤防治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默默聞名到世界聞名,這之中絕對少不了李冰的付出。

      李冰既是中國腫瘤防治事業的奠基者,也是中國腫瘤防治事業的杰出貢獻者和領軍者。


      為了專心從事自己熱愛的腫瘤防治事業,李冰拒絕衛生部副部長職

      1982年,黨的十二大在北京隆重召開,李冰成功當選中央候補委員。本來,有關領導是希望李冰能出任衛生部副部長,亦或是出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黨委書記,可是李冰說什么也不愿意,她就想繼續從事腫瘤防治工作。

      為此,李冰不惜拉著自己在總參通信部擔任副部長的弟弟李力,陪著自己去見有關領導,跟領導堅定地說道:“我就搞腫瘤,其他什么都不干!”

      最終領導同意了她的請求,讓她繼續從事腫瘤防治研究工作。

      1988年,68歲的李冰光榮退休,從一線退了下來。

      但是,退下來的李冰依舊沒有放棄自己熱愛的腫瘤防治事業,她依舊牽掛著中國成千上萬的腫瘤患者,還是希望能盡自己的微薄之力,為中國的腫瘤防治事業做出貢獻。


      2000年6月28日,李冰80歲大壽。

      李冰退休前工作的腫瘤醫院的同事們,希望能幫她舉辦一次盛大的祝壽會。

      李冰知道后,委婉拒絕,她只向腫瘤醫院的領導提了一個小要求,就是希望他們能在腫瘤醫院的小花園里,為她種一顆小小的白皮松。

      為什么要種白皮松呢?

      生日那天,李冰說出了一個讓在場所有人都為之落淚的原因,她說道: “等我百年后,這棵白皮松就是我,我會看著大家,看著腫瘤醫院一天天地發展壯大起來?!?/p>

      2002年7月30日,李冰帶著無悔的笑容,永遠地離開了她熱愛的祖國和人民,及腫瘤防治事業,享年82歲。

      斯人已逝!豐碑屹立。

      叫一聲李冰先生,她當之無愧。

      ★ 一、偉業初創(1957—1965) ★

      這是中國第一家腫瘤醫院從創建到大格局形成的時期。因此,在學科與科室建立發展過程中,屬于奠基、首創、領先的工作,以及杰出的學科帶頭人等表述清楚,確定在中國當代抗癌史上的歷史地位。

      開院時腫瘤外科、放射科、婦瘤科、病理科、細胞學室、檢驗科以及后來的腫瘤內科等主力科室分別介紹,其中放射科、內科是重點。

      創建腫瘤研究所,擔負起全國腫瘤防治的歷史重任,研究所工作起點是林縣食管癌防治。

      ★ 二、崢嶸歲月(1966—1976)★

      “文革”十年,醫院和研究所遭受巨大的破壞,但是已經形成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經住了疾風暴雨的考驗。在萬馬齊喑的“文革”時期,一枝獨秀大放異彩:在周總理的親切關懷下,河南林縣食管癌、江蘇啟東肝癌、云南個舊肺癌等地的癌癥現場研究成績斐然。周總理批示新址建院。

      ★ 三、蓄勢待發(1976—1983)★

      “文革”結束,進入撥亂反正階段。院所大力開展整頓,恢復工作秩序,修訂規章制度。對青年醫師、護士等技術人員進行復訓,同時多個學科開始招收研究生;恢復考核和晉升制度;加強外語培訓,逐年派人出國學習,開闊眼界縮短距離。與此同時,開始了與發達國家的高級別互訪;腫瘤學會、腫瘤雜志相繼在院所建立和創刊。這一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氛圍,構成了蓄勢待發之勢。

      ★ 四、龍潭新貌(1983—2000)★

      1983年龍潭湖的醫院門診、病房和研究所大樓落成,院所發展空間翻了幾番,翌年底開放病床超過500張,員工超過1500人。在臨床方面,正式成立頭頸、胸部、腹部、泌尿腫瘤外科和ICU等重要科室,被衛生部授予“三級甲等醫院”;在科研方面,建立起國家級分子腫瘤學重點實驗室。又在山西襄垣縣與河北磁縣建立子宮癌、食管癌研究現場。此階段科研成果甚豐,其中食管癌現場防治被評為“1995年全國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 五、乘風破浪(2000—2018)★

      新世紀新風貌。院所在規模裝備上有較大發展,國家隊的地位進一步凸顯:腫瘤學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細胞生物學、麻醉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被批準為國家重點學科的成員單位;建立起全國腫瘤登記中心;建立癌發生及預防分子機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011年,國家癌癥中心獲得批復。新世紀以來,院所共取得若干重大科研成果,其中“食管癌規范化治療關鍵技術的研究及應用推廣”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近年來,赫捷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詹啟敏、林東昕當選工程院院士。2017年醫院實現新的跨越,住院綜合樓奠基開工。在南方,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正式運營,實現了“一院兩區”的格局。在新時代社會主義歷史時期,醫院將牢記辦院宗旨,不忘初心,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新中國成立最早的五所腫瘤醫院:
      ①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1954年1月,上海鐳錠治療院劃歸到上海第一醫學院并定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腫瘤醫院,2000年更名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即北京協和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前身是建于1958年的日壇醫院,1963年增設腫瘤研究所,1983 年更名為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是國家癌癥中心依托單位,國家標志性腫瘤??漆t院。
      ③浙江省腫瘤醫院:始建于1963年10月,2019年5月掛牌“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臨床醫學院”。
      ④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成立于1964年3月,是全國規模最大、學術力量最雄厚的腫瘤學基地之一。
      ⑤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1952年金顯宅教授在天津市立人民醫院建立新中國第一個腫瘤科,1971年成為腫瘤??漆t院,1987年定名天津市腫瘤醫院。1997年成為天津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一、美國癌癥治療 Top10 醫院

      前不久,《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剛剛發布了2023-24美國醫院排行榜。

      為了給患者選擇治療醫院提供更多參考,本次評選綜合評估了近5000家美國醫院的數據。在癌癥等疾病??婆琶矫妫t院要想排名靠前,必須在治療病情更復雜、更嚴重的病人方面表現出色。

      最終評選出的、美國癌癥治療Top10的醫院分別為:

      No.1:MD安德森癌癥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MD安德森癌癥中心,位于美國休斯頓

      MD安德森癌癥中心成立于1941年,位于美國南部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頓市,是全球知名的大型綜合性癌癥治療中心。

      醫院僅有病床500余張,但員工數卻高達18000多人,確保為每一張床位的病人提供充足的醫療照護。醫院接診的患者來自全球9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不乏各國政要和商業精英。如韓國首富、三星集團前董事長李健熙(Kun-Hee Lee),就曾于2000年因肺癌至MD安德森癌癥中心接受治療。

      在MD安德森,每年投入超過4億美元進行醫學基礎研究,每年有超過11000例患者在這里參加癌癥新藥、新療法臨床試驗,有1100多位來自全球各國的臨床住院醫生,到這里接受癌癥研究和治療的專業培訓。包括孫燕院士在內,我國各大醫院許多腫瘤專家均在MD安德森進修學習過。同時,這家醫院也是國內中介機構盛諾一家的官方簽約合作醫院。

      2018年醫院免疫學家James Allison教授,因在腫瘤免疫領域做出的貢獻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美國總統拜登宣布重啟的“癌癥登月計劃”,也是MD安德森癌癥中心率先提出和實施的。

      No.2: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位于美國紐約

      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成立于1884年,擁有139年的悠久歷史,是全球最古老的大型私立癌癥中心。

      醫院前身是位于紐約曼哈頓上西區的紐約癌癥醫院。20世紀40年代通用汽車公司的兩位前高管聯手創建了美國首屈一指的生物醫學研究機構——紀念斯隆-凱特琳研究所,并在1980年并入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使后者成為一家集科研與治療為一體的、成果卓著的癌癥中心。

      中心有120多個研究實驗室,同時領導上千個兒童和成人癌癥臨床研究項目,并致力于將實驗室的重要研究發現加速應用于患者的臨床治療。從1980-2012年,就研制了9種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上市的藥物,這樣的成功率是其他任何一所癌癥中心無法匹敵的。

      在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每年診治400多種癌癥亞型的患者,不管多么罕見的癌癥,在這里可能都有豐富的診治經驗。如視網膜母細胞瘤(俗稱眼癌),全球頭個專項治療中心就在這里,患者幸存率高達99%。

      No.3:妙佑醫療國際Mayo Clinic


      妙佑醫療國際,位于美國羅徹斯特

      妙佑醫療國際(原名梅奧診所)成立于1864年,有三個主要院區,分別位于明尼蘇達州的羅徹斯特、亞利桑那州的斯科茨代爾和鳳凰城、弗羅里達州的杰克遜維爾。

      雖然名為Clinic(診所),但實際上這是一個規模龐大的醫療集團,近年來多次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評選為全美綜合排名第一的醫院。威爾遜、肯尼迪、艾森豪威爾、里根、老布什等多位美國總統及其家人,都曾選擇在妙佑醫療國際就醫;奧巴馬稱其為“美國醫學的質量標桿”。

      在癌癥治療方面,醫院于2002年被美國國家癌癥研究院指定為美國頭一家提供綜合性癌癥治療的多中心醫療機構,服務的患者來自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

      No.4: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療中心UCLA Medical Center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療中心,位于美國洛杉磯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療中心成立于1955年,位于美國西部城市洛杉磯,這里是全美華人相對集中的地方。

      該醫療中心不只是單獨的一家醫院,而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綜合體:主院區位于韋斯特伍德地區,包括羅納德?里根醫療中心、美泰兒童醫院和雷斯尼克神經精病學院;分院區圣莫尼卡醫療中心位于圣莫尼卡市;此外,在南加州還擁有超過200個診所,以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大衛格芬醫學院。

      在癌癥治療方面,UCLA瓊森綜合癌癥中心擁有500余位專家和科學家,在研發新型癌癥治療手段方面享有國際聲譽。醫院研究人員對赫賽汀等腫瘤靶向治療貢獻了杰出力量,也是美國頭一批提供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醫院之一。

      每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療中心會為來自全球各地的20000余名癌癥患者提供服務,包括來自中國的患者。

      No.5: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位于美國波士頓

      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成立于1947年,是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教學附屬癌癥??漆t院,也是美國聯邦政府指定的綜合性癌癥治療中心。醫院擁有4000名員工,每年接待約300000名患者,因其在臨床治療及研究方面的雙重優勢在世界范圍內聲名遠揚。醫院的醫生,很多同時也是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教授,包括多位全球著名專家。

      如前院長Baruj Benacerraf揭示了人體免疫系統的遺傳學基礎,獲得1980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另外一位醫院專家William G. Kaelin Jr.破譯了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的機制,獲得2019年諾貝爾醫學獎。

      醫院程碑式的成就還包括:率先發現PD-L1,促進了PD-1抑制劑的開發;開發了頭個經聯邦政府批準的治療型癌癥疫苗;研發了新一代的抗癌藥物“免疫毒素”;率先對肝臟進行選擇性內放射治療等等。

      No.6:

      賓夕法尼亞大學醫院-賓州長老會醫院

      Hospitals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Penn Presbyterian

      位于美國費城。

      No.7: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療中心

      UCSF Health-UCSF Medical Center

      位于美國舊金山。

      No.8:

      希望之城國際癌癥研究與治療中心

      City of Hope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杜瓦迪(Duarte)。最近腫瘤圈大火的抗癌藥AOH1996,就是希望之城專家主導研發及開展臨床試驗的。

      No.9:約翰霍普金斯醫院 Johns Hopkins Hospital

      現代醫學教育的發源地(北京協和醫院就是仿其建設的),位于美國巴爾的摩。

      No.10:克利夫蘭醫學中心 Cleveland Clinic

      位于美國克利夫蘭,心臟治療方面很出名

      癌癥治療前十醫院

      美國Top10

      No1. MD安德森癌癥中心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No2. 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No3. 妙佑醫療國際 Mayo Clinic

      No4.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療中心 UCLA Medical Center

      No5. 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No6. 賓夕法尼亞大學醫院-賓州長老會醫院 Hospitals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Penn Presbyterian

      No7.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療中心 UCSF Health-UCSF Medical Center

      No8. 希望之城國際癌癥研究與治療中心 City of Hope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No9. 約翰霍普金斯醫院 Johns Hopkins Hospital

      No10. 克利夫蘭醫學中心 Cleveland Clinic

      二、中國癌癥治療Top10醫院

      國內醫院排名,比較權威的就是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組織、評選的《中國醫院及??坡曌u排行榜》。

      該榜單每年一評,于11月公布上一年度的評選結果。具體評選過程為:由來自中華醫學會、中國醫師協會的超過4000名專家參與評審投票,其結果再結合醫院SCI和科研獎項形成最終榜單。

      最新一期的榜單為2022年11月發布的“2021年排名”,其中腫瘤科排名如下:

      No.1: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位于北京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始建于1958年,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所屬三級甲等腫瘤專科醫院,也是新中國創辦的頭一家腫瘤??漆t院。

      此外,醫院還是協和醫學院研究生培養單位,是國家惡性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腫瘤規范化診治質控中心、國家藥物臨床研究中心、臨床研究國家級質量評價和促進中心,以及國家抗腫瘤藥物監測網所在地,是集醫、教、研、防于一體的國家級腫瘤防治中心。

      醫院擁有5個國家級重點學科、6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在全國三級公立腫瘤專科醫院績效考核中持續名列第一,年門診量上百萬人次,年手術量3萬余臺。在醫療服務數量持續增長的同時,患者5年生存率、平均住院日、四級手術比例、病例組合指數等多項質量評價指標均領先其他腫瘤醫院。近年來,受國家衛生健康委委托,醫院還牽頭制修訂了腫瘤單病種診療規范指南33項。

      (注:以上信息及圖片摘選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官網)

      No.2: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位于廣州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山大學腫瘤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是新中國成立最早的四所腫瘤醫院之一,承擔國家腫瘤防治重任,在全國尤其是華南地區及港澳臺的腫瘤防治工作中發揮龍頭作用。

      此外,中心還是國家重點學科(腫瘤學)、華南惡性腫瘤防治全國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新藥(抗腫瘤藥物)臨床試驗研究中心、腫瘤醫學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是廣東省癌癥中心、廣東省食管癌研究所的依托單位。

      中心現設有越秀、黃埔兩個院區,實際開放病床數2152張,門、急診量153萬人次,年住院量18萬人次,醫療業務量居全國腫瘤專科醫院前列。

      自1964年起,中心受衛生部委托開辦全國腫瘤臨床醫學進修班,為全國培養了5000多名腫瘤專業技術人才;2014年9月獲批國家第一批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并主編腫瘤學國家級規劃教材《臨床腫瘤學》《腫瘤學》等。(注:以上信息及圖片摘選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官網)

      No.3: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位于上海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建院于1931年,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預算管理單位、復旦大學直屬附屬醫院,也是我國成立最早的,集醫、教、研、防為一體的三級甲等腫瘤專科醫院。

      醫院設有徐匯院區、浦東院區兩個院區,并與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高度融合。截至2022年底,醫院實際開放床位2136張,有教職員工2933人,年門診量140.1萬人次,住院10.3萬人次,手術7.4萬人次。

      在科研創新方面,醫院也取得累累碩果,2022年共獲得各級各渠道科研項目291項,立項金額超過2億元。在Science、Lancet Oncology、Gastroenterology等高水平期刊發表IF≥20的論著10篇。

      此外,醫院還主辦《中國癌癥雜志》《腫瘤影像學》《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Precision Cancer Medicine》4本學術期刊,以及《抗癌》科普雜志,努力打造腫瘤精準醫學期刊的高地。

      (注:以上信息及圖片摘選自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官網)

      No.4: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位于北京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北京腫瘤醫院、北京大學臨床腫瘤學院、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始建于1976年,是一所由北京大學、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共管的三級甲等腫瘤專科醫院。

      醫院設有35個臨床科室、14個醫技科室、10個基礎研究科室、4個基礎平臺科室,擁有職工近2600人,開放床位801張,年門診量75萬人次,年收治病人9.6萬人次,年手術1.7萬例。

      此外,醫院還是北京抗癌協會、北京癌癥康復會的掛靠和依托單位,被國家衛健委授予首批腫瘤多學科診療試點醫院、首批腫瘤高通量基因測序臨床試點單位,是唯一承擔北京地區癌癥發病登記與生存統計、并向政府及WHO提供數據的中心。

      自成立以來,醫院致力于各種腫瘤的診斷、綜合治療和轉化研究,在腫瘤學基礎理論研究,常見主要腫瘤的臨床診斷與治療,胃癌、食管癌高發區的預防干預研究等領域均有創新與領先的成績,在國內外頗具影響。

      (注:以上信息及圖片摘選自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官網)

      No.5: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位于天津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天津市腫瘤醫院)是我國腫瘤學科的發祥地,是集醫、教、研、防、健為一體的大型三級甲等腫瘤??漆t院、首批國家惡性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醫院前身為1861年英軍在天津建立的軍醫院,1951年更名天津市立人民醫院,1952年金顯宅教授在醫院建立新中國第一個腫瘤科,后發展成為腫瘤??漆t院。1986年定名為天津市腫瘤醫院,1997年成為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目前醫院占地7.5萬平方米,擁有在冊職工3081人,設有48個臨床醫技科室、12個基礎研究科室,開放病床2000余張。2020年年門診量123萬人次,年住院10萬人次,年手術3.4萬例。

      醫院是首批國家惡性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辦國家一級核心刊物《中國腫瘤臨床》、英文期刊cancer Medical&Biology等。2005年醫院被批準為國家繼續醫學教育基地,成為培養腫瘤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注:以上信息及圖片摘選自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官網)

      以下為中國癌癥治療排名6-10的醫院,不一一詳述。

      No.6: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始建于1892年,位于成都。

      No.7:山東省腫瘤醫院暨山東省腫瘤防治研究院

      始建于1958年,位于濟南。

      No.8: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

      始建于1963年,位于杭州。

      No.9:江蘇省腫瘤醫院

      前身始建于1960年,1991年定名,位于南京。

      No.10: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

      始建于1921年,位于北京。

      腫瘤防治

      我國癌癥的防治始于 20世紀50年代后期 , 70年代 基本查清了癌癥的流行情況并建立了全國范圍的防治網, 80年代 制定了“全國腫瘤防治規劃綱要” (1986-2000) , 90年代 進行了1/10抽樣人口的死因回顧調查,比較分析了70-90年代癌癥的變化趨勢。

      時代開啟

      1949年,FDA批準首款化療藥物氮芥類藥物上市,標志著化療時代的開啟。

      1998年,FDA批準HER2靶點抗體曲妥珠單抗上市;

      2001年,小分子BCR-ABL抑制劑伊馬替尼上市,標志著靶向治療時代的到來。

      2013年,CTLA-4抗體Yervoy上市;

      2014年,PD-1抗體歐狄沃(Opdivo)的上市,拉開了免疫治療的大幕。


      1、第一代的化療藥物

      1943年氮芥被用于治療淋巴瘤成為近代腫瘤化療的開端,成為第一個里程碑。

      1948年氨甲蝶呤出現,1955年長春花堿類用于臨床。

      1957年環磷酰胺和氟尿嘧啶用于臨床,成為第二個里程牌。

      2、第二代的化療藥物

      1967年阿霉素出現,1969年順鉑被發現,并于1970年代進入臨床,成為第三個里程碑。

      3、第三代的化療藥物

      1966年依托泊苷出現,1982年紫杉醇進入臨床。

      吉西他濱、多西他賽、伊利替康、奧沙利鉑相繼進入臨床。

      時間軸

      中華博醫會(1886.10.6)

      中華醫學會(1915.2.5);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1965.2.23)

      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1969.12.11)

      中國抗癌協會(1984.4.28)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1997.4.28)中國抗癌協會臨床腫瘤學協作專業委員會(2015.8.21成為一級協會)

      中國胸部腫瘤協作組(2007.10)

      長三角肺癌協作組(2019.12.22)

      時間軸

      中國腫瘤學科發展大事記

      1958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建院,同時,建立多學科綜合治療模式。

      1959年:中國第一個腫瘤內科創立。

      1960年:腫瘤新藥臨床研發工作開始開展。

      1962年:中國腫瘤新藥研究登上國際腫瘤學大會舞臺。

      1997年: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成立。

      1998年:國外腫瘤新藥開始在中國報批上市。

      2005年:北京希思科臨床腫瘤學研究基金會成立。

      2015年:CSCO成為國家一級學會。

      2017年:我國正式加入人用藥品注冊技術要求國際協調會(ICH)。

      創新藥物改革

      2015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在這一年,一掃之前醫藥領域的沉疴,出臺了中國創新藥史上最重要的44號文即《國務院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再到2016年新藥定義的改變,2017年6月份正式成為ICH成員,短短三年間的藥政改革所帶來的監管側的改變,確實為藥企創造了良好的研發環境。

      1940年后開始出現的細胞毒性化療藥物。1943年耶魯大學的Gilman將氮芥用于治療淋巴瘤取得了短暫的療效。1948年Farber用抗葉酸劑甲氨蝶呤治療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揭開了現代癌癥化療的序幕。


      Science

      ScienceThe biological actions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the B-Chloroethyl Amines and Sulfides(1946)


      JAMA

      JAMANitrogen mustard therapy: Use of methylbis(-chloroethyl)amino hydrochloride for Hodgkin's disease, lymphosarcoma, leukemia, and certain allied and miscellaneous disorders(1946)


      N Engl J Med

      N Engl J MedTemporary remissions in acute leukemia in children produced by folic acid antagonist, 4-aminopteroyl-glutamic acid(1948)

      1946年 Gilmanh和Philips嘗試用氮芥治療淋巴瘤,并取得驚人的療效,被認為是近代腫瘤化療藥物治療的開端。


      Science

      ScienceThe biological actions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the B-Chloroethyl Amines and Sulfides(1946)

      直至1995年,北美肺癌研究小組(LCSG)公布的隨機對照試驗(LCSG821)的結果顯示,與肺葉切除術相比,局部肺切除(肺段切除和楔形切除)患者的復發率增加了三倍,肺癌相關死亡率增加了50%,肺葉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優于亞肺葉,自此確立了肺葉切除術作為早期NSCLC外科治療的標準術式。


      Ann Thorac Surg

      Ann Thorac SurgRandomized trial of lobectomy versus limited resection for T1N0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Lung Cancer Study Group(1995)

      腫瘤的TNM分期系統最早由法國腫瘤研究所的學者在1943-1952年間提出并完善,在其提出TNM分期系統時曾一度被認為太簡單,但自1968年國際抗癌聯盟出版了第1版的TNM腫瘤分期至今,腫瘤的TNM分期已經更新至第9版,現仍被廣泛使用。


      1926年:Barnard首次描述了小細胞肺癌,稱之為不尋常的縱隔燕麥細胞肉瘤。

      1959年:Azzopardi提供了小細胞肺癌的光學顯微鏡描述,并將其與其他類型的肺癌區分開來。

      1973年:發現小細胞肺癌細胞比其它類型肺癌的惡性細胞更早通過淋巴和血管擴散,這使得外科切除成為次要治療手段,而放射治療和化療成為主要治療方式。

      1980年代:定義了目前使用基于鉑的組合化療方案。多項研究表明,與胸部放療同時進行的鉑類化療可以提高有限階段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率,而包含依托泊苷的鉑類組合化療在廣泛階段疾病中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率。

      2019年:研究表明,在依托泊苷/鉑類(EP)化療中加入抗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免疫療法可以提高生存率,部分患者3年后仍存活。

      這些時間點的事件標志著小細胞肺癌在診斷、治療和生物學理解方面的重要進展。從最初的手術切除到化療和放療的轉變,再到免疫療法的引入,這些進展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療選擇和更好的生存機會。

      化療時代

      1995年 以鉑類為基礎的化療在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地位確立


      BMJ

      BMJChemotherapy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metaanalysis using updated data on individual patients from 52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s(1995)

      2000年 ECOG1594研究顯示三代化療藥物提供患者生存期突破6個月


      N Engl J Med

      N Engl J MedComparison of four chemotherapy regimens for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2000)

      2008年 鱗癌、非鱗癌“分而治之”


      J Clin Oncol

      J Clin OncolPhase Ⅲ study comparing cisplatin plus gemcitabine with cisplatin plus pemetrexed in chemotherapy-naive patients with advanced-stag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2008)

      2013年 “維持治療”的概念誕生


      Lancet Oncol

      Lancet OncolMaintenance therapy with pemetrexed plus best supportive care versus placebo plus best supportive care after induction therapy with pemetrexed plus cisplatin for advanced non-squamous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PARAMOUNT): a double-blind, phase 3,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2013)

      癌在中國(和它的治療情形)(吳桓興,1950)

      A preliminary clinical report on the efficacy of N-Formyl sarcolysin in the treatment of some malignant diseases(1964)

      北京協和醫院于1941年3月14日對1例支氣管鱗狀細胞癌患者進行了我國第1例左全肺切除術,此次手術拉開了我國肺癌手術學的序幕。

      人類吸煙的歷史已經有500多年了。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還順便發現了當地印第安人吸煙。到了16世紀中葉,煙草迅速傳遍世界各地。19世紀中期,卷煙出現了。1887年,英國出現了卷煙機,卷煙生產因此飛速發展。

      煙草傳到中國,大概是在16世紀末的明朝萬歷年間。最早翻譯成“淡巴枯”(tobacco),后來直接改成了煙草。到了明朝崇禎末年,吸煙已經非常普遍了。到了清朝,吸煙更是風靡一時,客人來先敬煙,后敬茶,成了當時的習俗。上世紀20年代,吸煙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到了50年代,吸煙更是風靡全球。

      20世紀40年代末,吸煙人數占了美國男性的80%,香煙進入了黃金時代。與此同時,肺癌的發病率暴增。1900年,肺癌在全部癌癥中少于1%,1945年已經達到了20%,并且還在持續穩步的上升。但想要把吸煙和肺癌正式掛鉤,其實并沒有那么容易。因為并不是所有抽煙者都會患癌,有一部分不吸煙的人也會患上肺癌。更何況同一時期的變量也不只是香煙。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介子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空氣污染、1918到19的大流感,還有新晉白油路上的揚塵,都被懷疑是導致肺癌的原因。

      1950年9月, 多爾和希爾意義深遠的《吸煙與肺癌》發表在《英國醫學雜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而在幾個月前,圣·路易斯的溫德爾和格雷厄姆已經在《美國醫學協會雜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


      JAMA

      圣·路易斯的溫德爾和格雷厄姆的研究論文


      BMJ

      多爾和希爾的研究論文

      III期不可切除NSCLC四個階段

      Ⅲ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患者情況多樣,回顧Ⅲ期不可切除NSCLC的治療變遷,可分為四個階段,首先為1980年代的單純放療,而后基于CALGB 8433進入序貫放化療時代,RTOG 9410奠定了同步放化療的基石地位,而后研究者們又進行了一系列優化嘗試,但療效改善有限。直至PACIFIC研究的出現,改寫了這部分人群治療格局和生存結局


      早期肺癌手術方式的改變

      早期肺癌外科治療的術式演進(1930-1990s)

      1933年4月5日,Evarts A. Graham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全肺切除術,向全世界表明充分的肺切除可以治愈肺癌,拉開了肺癌外科發展的序幕。

      受此影響,直到20世紀60年代,無論腫瘤的大小及位置,全肺切除術一直是肺癌標準手術術式。然而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即便全肺切除手術的技術日益精進,患者術后出現呼吸衰竭及死亡的風險依然居高不下。

      20世紀60年代以后,對于肺癌手術中更小切除范圍的探索一直在持續進行,關于早期外周型非小細胞肺癌(NSCLC)最佳術式的爭論也在繼續——局限性肺切除還是肺葉切除。

      1962年,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I)數據顯示,與全肺切除術相比,肺葉切除患者不僅在生存率上無顯著差異,而且還能顯著減少術后并發癥及死亡率。

      1972年,Bonfils-Roberts和Clageett等人相繼提出肺段切除術作為肺癌妥協性手術的適應證,并首次進行了肺癌的肺段切除手術。

      直至1995年,北美肺癌研究小組(LCSG)公布的隨機對照試驗(LCSG821)的結果顯示,與肺葉切除術相比,局部肺切除(肺段切除和楔形切除)患者的復發率增加了三倍,肺癌相關死亡率增加了50%,肺葉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優于亞肺葉,自此確立了肺葉切除術作為早期NSCLC外科治療的標準術式。

      早期肺癌外科治療的術式變遷(2000s-至今)

      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影像篩查技術的提高和健康體檢意識的增強,包括磨玻璃結節在內的早期肺癌的診斷比例不斷提高,這些早期肺癌往往病灶較小,且沒有淋巴結轉移,越來越多學者逐漸將目光投向切除范圍更小的亞肺葉切除術,認為局限性肺葉切除術尤其是肺段切除術用于治療T1a期NSCLC可以取得與肺葉切除相當的腫瘤學療效,同時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肺功能。

      隨后有大量學者開展了多項關于亞肺葉切除術的研究。如日本Okada教授于2006年開展的三個學術中心回顧性研究,美國的CALGB140503研究,以及日本臨床腫瘤研究組先后開展的系列研究(JCOG0802/WJOG4607L等),均提示早期肺癌的亞肺葉切除療效確切,預后不差于肺葉切除。歷經大量回顧性和III期RCT研究后,亞肺葉切除的效果獲得了肯定。

      中國胸腔鏡外科發展階段

      一、萌芽階段(1992—1994)

      1992年11月18日,在美國外科醫師Michael Mack的指導下,王俊在北京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成功開展了我國第一例電視胸腔鏡手術,標志著中國胸腔鏡外科的誕生。

      二、成長階段(1995—2005)

      這一時期,各種全國性和地方性胸腔鏡手術培訓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為我國胸腔鏡手術的技術普及和人才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成熟階段(2006-至今)

      電視胸腔鏡全面應用于肺癌和食管癌等胸外科核心手術是其走向成熟的標志。

      使用化學療法治療癌癥始于20世紀初,是繼手術、放療、內分泌治療后第四種治療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時計劃催生了四個相關藥物,以及由此產生的治療效果,推動了腫瘤治療藥物的開發和體系建立。經過50年代的悲觀歲月,至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聯合化療治療急性兒童白血病和晚期霍奇金病克服了對藥物治療晚期癌癥能力的普遍悲觀情緒;以乳腺癌輔助化療、新輔助化療為代表的研究,使化療發生革命性變化;應用腫瘤的分子異常來篩選潛在的新藥和靶向治療,加之20世紀末開始的靶向與化療藥物偶聯的ADC藥物,使腫瘤化療開始了嶄新的一頁。


      Science

      ScienceThe biological actions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the B-Chloroethyl Amines and Sulfides(1946)


      JAMA

      JAMANitrogen mustard therapy: Use of methylbis(-chloroethyl)amino hydrochloride for Hodgkin's disease, lymphosarcoma, leukemia, and certain allied and miscellaneous disorders(1946)


      N Engl J Med

      N Engl J MedTemporary remissions in acute leukemia in children produced by folic acid antagonist, 4-aminopteroyl-glutamic acid(1948)


      Nature

      NatureFluorinated pyrimidines, a new class of tumour-inhibitory compounds(1957)


      JAMA

      JAMAEffects of combined drug therapy on metastatic cancer of the testis(1960)


      N Engl J Med

      N Engl J MedL-Phenylalanine mustard (L-PAM) in the management of primary breast cancer. A report of early findings(1975)


      N Engl J Med

      N Engl J Med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as an adjuvant treatment in operable breast cancer(1976)


      N Engl J Med

      N Engl J MedAdjuvant cyclophosphamide, methotrexate, and fluorouracil in node-positive breast cancer: the results of 20 years of follow-up(1995)


      BMJ

      BMJ30 years' follow up of randomised studies of adjuvant CMF in operable breast cancer: cohort study(2005)

      第二次世界大戰催生了四種腫瘤化療藥物的出現或發展:化學武器芥子氣與氮芥、營養學研究與葉酸拮抗劑、抗生素研究與放線菌素D及抗瘧原蟲研究與6巰基嘌呤。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1945-1955年十年間,人們發現了具有潛在癌癥治療價值的化學制劑。1943年,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用氮芥(nitrogen mustard)治療淋巴瘤,揭開了現代化療治療癌癥的序幕。1947年,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病理學家西德尼?法伯(Sidney Farber),用葉酸類似物氨基蝶呤首次緩解了兒童白血病,從而證明了全身治療的有效性。然而,與放療一樣,化療也是一把雙刃劍,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傷害身體的正常組織。50年代初,一組完全不同的藥物ACTH和糖皮質激素問世,并在兒童急性白血病中顯示出明顯療效。然而,這些早期的藥物僅有短暫緩解,幾乎無法治愈腫瘤。加之對腫瘤發生和藥物作用機制認知的缺乏、藥物研發資金的巨大投入超出了制藥公司的承受能力?;煹难邪l熱情隨之消退,甚至20世紀50年代對腫瘤化療彌漫著一種悲觀情緒。50年代末,5-FU的出現、李敏求對絨癌的治愈希望、尤其是以1955年癌癥化療國家服務中心(CCNSC)為代表的國家戰略與組織框架的建立與發展,使腫瘤化療重見曙光。

      醫學腫瘤學,較其他醫學專業,開端更加艱難。這種混亂的主要來源是20世紀50-60年代學術界的普遍態度,即如果你不能以某種方式去除局部癌癥,癌癥就是死刑。事實上,這種態度并不奇怪。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對于晚期癌癥患者來說,除了盡可能讓他們感到舒適,并讓他們輕松地進入未來世界之外,沒有什么可以做的。然而,這種態度產生了一種“自我應驗”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阻礙了尋找新療法的嘗試。即“晚期癌癥是無法治愈的;如果無法治愈,為什么還要治療呢?而且癌癥確實是不治之癥”。事實上,這種觀念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大有市場。因此,確定信念,并找到全身治療治愈癌癥的證據,否則這個領域不會有任何進展。另一個與之相應的是腫瘤科醫生的地位。60年代開始,以國家層面建立的決心、腫瘤科醫生的堅持努力、新的藥物,尤其是藥物聯合應用在兒童白血病、淋巴瘤研究出現的曙光,終將“治愈”的理念從概念成為可能。

      一些重要的治療概念發端于20世紀80年代。這些包括基因工程和基因治療,如單克隆抗體技術治療癌癥;多種非特異性生物制劑的臨床應用和動物實驗為人類腫瘤免疫治療奠定了科學基礎;1988年法國巴黎圣路易斯醫院Eliane Gluckman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Hal Broxmeyer合作,成功實施了世界首例臍帶血移植,用于治療范可尼貧血。如今,臍帶血干細胞移植技術已從治療白血病發展到治療自閉癥、腦損傷及其他免疫系統缺陷等。1982年,美國完成了世界首例人工心臟植入,標志著人工心臟領域的新階段。

      軟組織腫瘤可分為12大類和100多種亞型,良性與惡性的發病比例大約為10:1,最常見的惡性軟組織腫瘤亞型是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及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等。

      軟組織肉瘤最常見的部位是肢體,約占50%,其次是腹膜后和軀干(40%)、頭頸部(10%)。STS分為12大類,50多種亞型。常見的亞型包括脂肪肉瘤(liposarcoma,LPS)、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LMS)、未分化多形性肉瘤(undifferentiated pleomorphic sarcoma,UPS)和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SS)等。兒童和青少年最常見的是橫紋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和尤文肉瘤(Ewing sarcoma)等。

      世界腫瘤發展史

      中國腫瘤發展史

      孫燕,管忠震

      世界肺癌發展史

      中國肺癌發展史

      廖美琳

      國際臨床試驗發展史

      中國臨床試驗發展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分子檢測與治療前沿 incentive-icons
      分子檢測與治療前沿
      分子檢測與治療前沿
      1600文章數 37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久久| 一道本AV免费不卡播放|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视频三区|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乱人伦真实精品视频| 永宁县| 午夜福利国产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麻豆 | 久久精品夜夜夜夜夜久久| 国产精品香港三级国产av|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 日本韩国日韩少妇熟女少妇 | 中文字幕99国产精品| 丝袜美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灵台县| 色爱综合激情五月激情| 欧美亚洲另类制服卡通动漫|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av| 又黄又刺激又黄又舒服| 蜜芽久久人人超碰爱香蕉| 亚洲理论在线A中文字幕|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午夜精品福利亚洲国产|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不卡| 夜鲁鲁鲁夜夜综合视频欧美|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天堂|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 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视频| 在线国产极品尤物你懂的| 无码福利写真片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人妻中文字幕| 图片区小说区av区| 中国美女a级毛片| 丝袜美腿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男同| 亚洲成人av高清在线| 资源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