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之前的五次個人演講,網友已經充分了解了雷軍 “19歲寫教材,20歲掙百萬,30歲當總裁,49歲打造最年輕世界500強,55歲再創業仍成功”的“一往無前、堅持夢想、克服萬難、認知突破、富有勇氣”的開掛人生體驗。
故事的7種基本情節基本都用上了,也就很難再講下去。
文 |浩然
本文為商隱社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后臺
![]()
上周四晚7點,雷軍舉行了以“改變”為主題的第六次個人年度演講。不過與他備受追捧的前五次演講有所不同的是,當晚直播評論中出現了相當數量的負面評價。
翻看各路媒體對這次演講的報道,也存在大量嘲諷和吐槽。
此外,小米17Pro海報宣傳“逆光之王”,又在右下角用小字寫“是產品目標”,被網友指稱玩“文字游戲”,進一步引發了爭議。
![]()
我隨手寫了一段感悟發在了小紅書,結果有1400多條評論,大部分都比較負面,讓我覺得挺震驚的。
![]()
評論雖多,但概括起來主要分成這么幾類,一是吐槽小米的產品品質;二是覺得雷軍營銷過度,而且都是“喊苦、喊累、抒情,然后開始帶貨”,對此已審美疲勞;三是單純對這種吃苦奮斗、逆天改命的故事無感了,“雷總累了,大家累了,互不打擾”。
也有一些網友很不理解為啥雷軍“突然就失去了他的萬人迷系統”。
畢竟也就是在相隔不久的去年,隨著小米Su7的上市并獲得初步成功,三年前的造車承諾一舉兌現,雷軍在網上的聲望達到了一個新高度,“給小米汽車首批車主親自開車門”以及不斷打卡分享日常等更強化了其真誠、接地氣的形象。
在當年7月雷軍所做的題為“勇氣”的第五次個人演講中,他分享了三年造車的艱難歷程,甚至還為了造車去考了個賽車駕照,學會了漂移,并且逼團隊也去考,因為“只有真心熱愛汽車的團隊,才能真正把車做好”。
很多高贊評論認為他“躬身入局”“是中國式的超級英雄”,企業家也紛紛研究他怎么搞流量,“摸著雷軍過河”。
再往前,2020年首次個人演講中,他用20個故事講了創立小米激情燃燒的10年,與演講同名的傳記類書籍《一往無前》也同步發售,很多觀點被廣泛傳播,比如“專注、極致、口碑、快”的互聯網七字訣。
到了2021年,年初雷軍在抖音直播,一晚上帶出了3月,小米宣布了造車,雷軍稱“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親自帶隊”,在小米宣布造車的平臺,滿屏彈幕都是“干翻特斯拉”。
挾著這樣勢,雷軍在8月開啟了以“我的夢想我的選擇”為主題的個人演講,講了上市破發、走高端化困境、被美國政府制裁等追尋夢想過程中遭遇的困難,以及所做的艱難地決定。
2022年是疫情最嚴重的一年,不確定性讓很多人感到迷茫、焦慮不安,于是雷軍決定在這年的個人演講中不講小米了,而是講自己在金山、卓越網時面對的低谷,低谷到要連續多日去三里屯泡吧才能緩解。
這次演講,雷軍以“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為結束語,很多人得到了共情,在評論和轉發時紛紛引用這句話。
2023年雷軍演講主題為《成長》,講了求學、創業以及做高端手機10年的經歷,突出只有認知突破才能獲得真正成長。然后借著高端化轉型的故事順勢推出了小米折疊屏旗艦MIX Fold 3。
其實到這里,讀者已經充分了解了雷軍“19歲寫教材,20歲掙百萬,30歲當總裁,40歲世界500強”的“一往無前、堅持夢想、克服萬難、認知突破”的開掛一生,故事本就講到頭了。
所幸到了去年,3年造車的承諾兌現,雷軍又講了造車的艱難歷程,又有了“55歲再戰依然成名”的光環,使他個人聲望達到了巔峰。
英國記者克里斯托弗·布克曾經寫了一本書叫《七種基本情節》,她認為雖然世間存在那么多故事和情節,但真正吸引人只有7種:斬妖除魔、白手起家、探險、遠行回歸、喜劇、悲劇和重生。
“斬妖除魔”是與強大的競爭對手對抗,“白手起家”很容易理解,“探險”其實就是追尋一件重要東西,比如夢想;“遠行回歸”是踏入一個新的領域克服萬難并最終歸來,“喜劇”不僅僅是幽默,還是在經歷大量混亂的沖突之后獲得好結果,“重生”就是認知突破,主角改變自我后變得更強大。
這里面有與人斗、與自然斗、與困境斗、與自我斗。因此,從講故事的角度來說,雷軍的故事很難再講得出彩。
![]()
此外,小米的企業敘事也面臨著很大挑戰。
敘事不單純就是講個故事,是通過這些故事把一個組織為什么這樣做、怎么做都呈現了出來,你通過它的敘事就了解了這個組織的文化、戰略。
如果一個組織沒有敘事,就像沒有粘合劑,它的戰略可能是割裂的,文化可能是不統一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在其著作《敘事經濟學》中認為,敘事是一種人為建構,混合了事實、情感、人情味和其他在人類頭腦中留下印象的繁枝細節,它是歷史、文化、時代精神以及個體選擇相結合的載體,甚至是一種集體共情。
這種敘事一旦形成,不但會潛移默化影響集體中每個人的行為,還會影響客戶的選擇。
內部員工可以從整個敘事脈絡中看到自己參與了哪一環,在整個大戰略中有什么地位,從而更有意義感,客戶則從企業的敘事中尋找共鳴,找到購買的理由。而有了情感因素加持的產品自然就具備了差異化。
比如雷軍在演講中講了自己和團隊成員如何埋頭苦干,不僅是他對自己和組織的要求,也是想打動同樣埋頭苦干,想買這樣一部車獎勵自己的用戶。
眾所周知,雷軍一直用的是一種“示弱”敘事,不是真的弱,而是在故事中著重強調自身的逆境、恥辱和糗事,印象比較深的就是小米上市破發后,他被投資人“當小學生一樣訓了一個多小時”“襯衣都濕了”,很多打工人在職場都遭遇過這樣的訓斥,很容易產生共鳴。
其實這樣的“示弱”敘事對于雷軍在直播和短視頻時代的爆火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雖然之前也有“Areyou OK”等網絡熱梗流傳于網絡,但雷軍真正爆火,成為企業家“頂流”大致是在2020-2021年,2020年10月馬云在上海外灘金融峰會的言論引發爭議,2021年是中國“反壟斷”大年,民眾對資本的無需擴張芥蒂頗深,眾多互聯網創始人要么隱退,要么在網上默不作聲。
互聯網大佬中,能貢獻商業熱點、扛起流量的其實已屈指可數,而雷軍一向以“示弱”敘事示人,給網友以真誠、接地氣的形象,也沒有過分的言論和出格的行為,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反而成為一副堅硬的鎧甲。
再加上,小米雖位列互聯網巨頭之列,但那只是營銷模式的互聯網化,其實一直生產硬件,并沒有“脫實向虛”,而小米手機的高性價比路線也是一種科技普惠,跟無需擴張的大資本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更符合民眾的期待。
雷軍有意或者無意的“順勢而為”,在互聯網上頻頻露面,成為了企業家“頂流”。
但“示弱”敘事并不能一直持續,隨著小米做大做強,在造車上也取得了顯著成效,雷軍“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今年3月還曾一度成為“首富”,使很多人的心理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與此同時,“示弱”敘事也在被不斷檢校,4月安徽高速的事故、過度宣傳等現實問題并沒有得到雷軍積極的回應,使網友很難再對這種“示弱”共情。這樣,雷軍在演講中所強調的為了一件產品吃了多少苦、做了多少次測試就變成了“喊苦、喊累”。
![]()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敘事根植于時代。
當2021年雷軍決定造車時,迎來了網友的廣泛贊譽,紛紛喊出“干翻特斯拉”,那時候造車是科技領域的大熱門。
但2022年,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2022特斯拉人工智能日上公布了人形機器人擎天柱(Optimus),舞臺上的機器人以緩慢的速度揮手,做簡單的舞蹈動作,拉開了人形機器人發展的大幕。到了2023年初,ChatGPT爆火,隨之又掀起了一股全球范圍內的AI浪潮。
今年年初,以DeepSeek、宇樹機器人為代表的一系列硬科技企業也橫空出世,AI、人形機器人成為科技領域的大熱門,不久前,AI芯片企業寒武紀一度超越茅臺成為新“股王”,雖然這些企業的發展仍前路漫漫,但卻顯示出民眾對更“硬核”的科技的期待。
這樣的期待也自然會落到一眾科技巨頭身上,即便生產性價比高的產品也同樣重要,但民眾依然會認為,這么強大且有實力的企業,技術并不夠硬,阿里也是靠著“AI+云”才得以翻身。
與之相對的是,隨著新能源汽車逐漸成熟,這幾年更是卷無可卷,汽車行業的“新手保護期”早已過去,民眾對新能源汽車安全、設計、體驗等各方面的要求更嚴格。
這些因素導致了很多人吐槽小米的技術還是“不夠硬”,甚至被網友質疑“抄襲保時捷”,所以小米已經是“欲弱而不能”。
小米顯然需要一場真正的硬核突圍。
歡迎與作者交流、探討~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