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聊房地產確實不是個好時機——誰也不知道這輪調整要持續多久,更何況資產這東西向來"越漲越買,越跌越看空"。
就像去年A股一度跌到2700點,很多人不敢抄底,就是因為覺得"還會再跌"。最近類似的悲觀情緒也蔓延到了樓市:有人說"該買房的都買了,房子比人口還多,房地產遲早消失"。
但這個結論,可能下得太早了。
1
先說個容易被忽略的真相:房地產的本質從來不是"蓋多少房子",而是"滿足人對安全、歸屬感與生活品質的空間需求"。
只要社會還在發展,財富還在積累,這種需求就不會消失——就像發達國家除了美國靠股市沉淀財富,其他國家的居民資產大多配置在存款和房產里(全球股市波動是常態,能長期走牛才是例外)。
更何況全球正在經歷"二次城市化":農民進城后,還會從小城市往大城市聚集。只要城市還在生長,人口持續流入的主力區域,房價短期可能有波動,長期一定是向上的趨勢。這還沒討論長期看,貨幣一直在不斷增發這個因素。
那為什么還有人覺得房地產要"涼"?本質上是混淆了"增量時代"和"存量時代"的需求差異。
過去二十年是"大拆大建"的增量時代,重點解決"有沒有房住"的問題;現在進入存量時代,核心矛盾變成了"住得好不好",以及“二次城市化”之后,新進入大城市的人去哪主。
但哪怕在那些房價不再暴漲的城市(如部分產業平穩的二線或都市圈城市),每天的租房、換房交易依然活躍——畢竟“住”是剛需,年輕人可能因工作變動換租,家庭可能因孩子上學換房。
而在"吃穿住行"四大基本需求里,其他都能湊合(比如歐洲人連吃飯都馬馬虎虎),唯獨"住"這件事,只要經濟允許,大家一定會選更好的社區,更大的房子,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后。
另一個更鮮活的例子是:很多人覺得"一輩子租房不就行了?"理論上可行,但現實是——如果真的所有人都只租房,房租會被推高到不合理區間(供需關系決定的必然結果),租房不如買房劃算,最后有能力的還是會去買房。
而且對大多數人來說,一輩子最大的一筆開支,要么是買房,要么是長期租房(房租通常占月收入的20%-30%)。
從22歲大學畢業到35歲穩定下來,中間13年的時間里,年輕人可能每年搬一次家(換工作、換租、結婚、生子……每一次都是對居住品質的新需求),這種需求不會因為"增量放緩"而消失,反而會隨著生活階段的升級變得更具體——這就是房地產"存量時代"的真實面貌:不是需求沒了,而是需求更細分、更專業了。
2
房地產的未來會怎樣?答案藏在"服務"二字里——當行業從"蓋房子"轉向"服務住房需求",競爭的核心就從"誰能建樓"變成了"誰能提供更可靠、更高效的全流程服務"。
有點像水電等產業,大家都不一定注意到,其實也是超級行業,總規模趕得上那些小國家的GDP。可能有小伙伴會質疑,房地產可能會重新好起來,“支柱產業”就過了吧?其實一點也沒過,咱們以美國為例,他的GDP結構是這樣的:
![]()
美國早就過了那個大拆大建的時代,但現在房地產依舊占極大比重。
但存量時代的挑戰在于:市場供給過剩(比如2024年全國30個重點城市二手房交易占比已達59%,發達國家普遍超80%),用戶選擇太多,信任反而成了最稀缺的資源。這時候,誰能讓客戶"放心交易",誰就能贏得長期市場。
看看貝殼是怎么做的?
貝殼的做法是把“真”作為最核心的價值。早在2011年,貝殼直營品牌鏈家就推出了"真房源"承諾(真實存在、真實在售、真實價格、真實圖片),甚至承諾不成交,代理費全退。而在不久前,貝殼又正式推出了“真保障”全流程服務保障體系,覆蓋“真實房源、房款安全、傭金可退、隱私保護、質量補償”等關鍵環節。
對外則體現為一系列的服務承諾,除了“真房源”,不斷增加了如交易不成退傭金、物業欠費墊付、房款安全、漏水補償、不打營銷電話等。截止目前共包含了35項服務承諾,這些承諾構成了“真保障”。
這種“真”,并不是口號,而是真金白銀的投入。從2001年到2025年8月,貝殼平臺服務承諾已累計退賠墊付37.6萬單,共55.6億元。這些支出本質上是在用“短期虧損”換取“長期信任”。
貝殼經紀事業線貝殼城市首席運營官李峰巖說過一句大實話:"貝殼走的是長期主義路線,前期必須舍棄短期利益——比如賠付客戶損失、堅持真房源可能導致成交量暫時下降,但只要熬過這個階段,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長期來看一定能獲得回報。"
可以說,貝殼和鏈家的成功某種程度上是"賠出來的":通過一次次賠付和嚴格品控,把"真"深深刻進了品牌基因里。
這種信任積累也直接轉化為了競爭壁壘:如今貝殼連接著全國近6萬家社區門店、近50萬房產經紀人,還有數萬設計師、裝修工人、租房管家、家政保潔等服務者,每天為全國百余個城市的消費者提供房屋買賣、租賃、裝修、家政等咨詢服務。為什么客戶愿意選擇貝殼?因為大家知道,在這里交易更安全、更透明——出現問題有人負責,作出的承諾都能兌現。
更關鍵的是,這種信任網絡還產生了"飛輪效應":信任吸引更多用戶,用戶產生更多交易數據,數據反哺服務優化,進而吸引更多經紀人加入網絡,最終形成"信任-規模-效率"的正向循環。
這正是存量時代平臺型企業的生存邏輯:當市場從"拼增量"轉向"拼存量",從拼業績,轉向了拼服務,也就掌握了用戶信任,最終被用戶選擇。
3
所以,房地產真的沒有未來嗎?
答案是否定的。它的形態正在被重新定義——從制造業,變成了服務業;從追求增量建設,到提升服務質量;從單一的交易環節,到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鏈條。這是一片更廣闊、更需要專業能力和信任基礎的"藍海"。
而像貝殼這樣,早在2011年就選擇用"真房源"承諾堅守信任底線,又在行業轉型期提前布局科技與服務網絡的企業,本質上是在做一件更難但更正確的事:它不追求短期的暴利,而是回歸居住的本質需求,用長期主義的態度構建護城河。
當別人在焦慮"房價會不會跌"時,貝殼在思考"如何讓用戶交易更安心";當別人在計較"單筆傭金高低"時,貝殼在投入技術提升全行業效率。
這或許就是房地產行業最深刻的洞見:當增量紅利消退,真正的機會屬于那些始終圍繞用戶核心需求、用信任連接各方、用科技放大服務價值的長期主義者。而貝殼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全文完,感謝閱讀,如果喜歡請三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