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重大戰略部署,這對主流媒體集團而言,既是重大政治任務,也是順應新形勢、迎接新挑戰、實現新發展的重要機遇。
如何看?怎么變?從理論闡釋到路徑探索,學界、業界紛紛發聲,一項項探索引人注目。川報集團聞令而動,迅速展開謀篇布局,全力探索適應四川省情、富有地方特色的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之路。
9月26日,四川日報報業集團舉行媒體新生態聯結大會,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嵐在會上全面介紹了川報集團推進系統性變革的謀與動,深入闡述爭創“五個一流”的變革目標和路徑。
看理念之變
川報集團系統性變革目標十分明確——爭創“一流媒體、一流技術、一流機制、一流人才、一流產業”。
“五個一流”源自問題意識和變革決心。建一流媒體,就是改低效無效的生產與傳播,深化傳媒布局變革。建一流技術,就是改分散滯后的研發與應用,深化技術創新變革。建一流機制,就是改不順暢、不精準的運行與考核,深化管理運行變革。建一流團隊,就是改慣性大、突破淺的培育與使用,深化人才機制變革。建一流產業,就是改形態舊、轉化慢的產品與營銷,深化經營模式變革。
“五個一流”從破解現實難題到樹立高遠目標,實現了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統一。其背后邏輯緊緊圍繞一個“變”,主動識變應變求變——用互聯網思維主導資源配置,立足內容之變、平臺之變、技術之變、機制之變,打通關鍵環節,實現整體性重塑。
看內容之變
萬變不離其宗。優質原創內容,是媒體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川報集團把內容生產變革放在了首位——
在媒體布局上,將全集團媒體分為三個梯隊分類施策。第一梯隊是四川日報、封面新聞兩大頭部全媒體,第二梯隊是四川黨的建設雜志、四川農村日報、精神文明報等分眾化融媒體,第三梯隊是一批“小而靈”的垂類賬號新媒體。
以建設優質原創“代表作”高地為牽引,川報集團推進“第一主題”領航、頭版頭條提升、主流輿論精品、理論創新闡釋、視頻傳播升級、熱點引導定調“六大內容工程”,推動優質原創內容產能提升。
實施“萬有引力”正能量網絡名人培育計劃。7月以來,川報集團各媒體紛紛鎖定特色賽道,強力打造個人IP及特色欄目。“翔子來啦”“熱點即閱”“政策翻譯機”“Chinese girl Hazel”“小銘切瓜”等一大批賬號陸續推出、迅速成勢。堅持內育外聯并舉,川報集團還聯動培育服務“凌云”“考古君”“中國川劇陳智林”等網絡名人大號,構建正能量引力場。
![]()
啟動“聚光燈”評論理論共振工程,組建集團“新聞兩點論”評論特戰隊,整合集團內外理論專家、評論員資源和創作者力量,打造一批觀點鮮明、富有網感的評論精品欄目和特色IP。
組建跨媒體內容特戰隊,創新建立“大主題、大評論、大國傳、大民生、大文化”特戰工作機制,集中全集團優勢資源,高效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建立“零距離”融創傳播機制,在新聞一線設立記者觀察點、基層聯絡點,協同各方組建蹲點調研團、行進報道組,全媒發布,精準觸達目標用戶。
看平臺之變
對川報集團而言,最深刻的變,是讓平臺思維、用戶思維、數據思維落地生根,用互聯網思維重塑媒體。作為此次變革的一個重要抓手,川報集團將內容、技術、機制、人才、產業變革聚于一“端”,著力打造超級“川觀新聞”,系統升級“封面新聞”。
當天大會上,來自社會各界的用戶代表上臺,共同啟動超級“川觀新聞”上線。
超級在哪里?對內,實施“14合1”聚力行動,集團14家媒體單位合力打造一個移動傳播主平臺;對外,秉持“開門辦端”理念,堅持用戶需求牽引,內容多元生產,聯通各界各方。
打開全新迭代升級的“川觀新聞”12.0版,“新聞精選”板塊,匯聚優質原創內容和本地新聞,超級有品;“四川省情”板塊,黨務政務信息及時完整,省情數據翔實準確,省情研究深入生動,超級有料;“工作助手”板塊,從學理論到查資料、寫總結,還有支持錄音轉寫、公文寫作、PPT制作、繪圖配樂等的各種AI人工智能工具,超級有用;“問政辦事”板塊,擁有從政策咨詢、問政服務、求助投訴、舉報辟謠,到生活繳費的豐富服務,超級有效;“安逸生活”板塊,文旅、美食、短劇、廣播、健康、游戲等功能琳瑯滿目,超級有趣。超級“川觀新聞”,已經從單純的新聞信息提供者向社會生活連接者、服務者全面進階,構建新聞資訊、理論學習、思想交流、文化傳承、形象推廣、社會治理、服務連接、數據聚合和技術創新九大平臺,力爭成為四川最大的移動端門戶樞紐和數字生活底座。
![]()
封面新聞則著力打造引領“億萬年輕人生活方式”的頭部智媒體,進一步聚焦全國熱點和民生關切,做強原創深度調查報道,做精“科技、生態、人文”特色賽道報道,創新“傳媒+科技+文化+服務+生活”新業態,鞏固擴大在全國輿論場中的媒體影響力。
主戰場在哪里,主流媒體就應該在哪里。以用戶思維強化平臺建設,做強三方平臺影響力是變革的必答題。川報集團全力打造“大號”矩陣,努力實現媒體號升位、名人號成勢、政務號增效,放大主流聲量。
高標準建設四川國際傳播中心,加快構建“百川出海、千媒協作”大網絡,升級運營“靈感中國”“熊貓指南”兩大IP,喊響“錦繡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助力“引客入川”。
聚焦媒體智庫化轉型,組建集團川觀智庫研究中心,建設文旅、縣域經濟、共同富裕等專題研究院,提升問政、輿情服務能力,輸出高質量調研報告、高品質項目成果,擦亮川觀智庫品牌。
看技術之變
川報集團高度重視并持續推進技術創新與應用。7月,獲批建設全媒體技術與傳播認知四川省重點實驗室;8月底,參與研發的“全媒體跨模態內容認知與智能傳播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這次大會上,由川報集團牽頭建設的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正式掛牌并啟動系列聯合研發計劃,標志著集團技術建設從“應用型融合”邁入“研發型引領”新階段,數字化賦能和信息化轉型之路越走越堅定。
![]()
![]()
![]()
川報集團推進系統性變革的“科技含量”十足。變革行動中,集團明確“深化技術創新變革”,發揮交叉跨界優勢、產學研用貫通特色,搭建高水平科研平臺,產出重大原創性成果。
未來五年,川報集團將瞄準業內領先水平,迭代升級“四川智媒云”,建強融媒技術底座。加強傳媒大模型建設,構建主流媒體算法和可信AI產品體系,打造智媒技術標桿。整合省內外專業優勢資源,重點打造“若水”省情語料庫、“貢嘎”藏語語料庫和“C視覺”影像數據庫,實現數據驅動與價值躍升。
看機制之變
此次大會以“媒體新生態聯結”為主題,讓人眼前一亮,折射系統性變革的內在要求——把傳播本地資訊、服務本地用戶作為義不容辭的工作職責,把全面深耕本地資源、有效服務本地治理作為深化改革的基本著力點。
從生產者思維轉變為用戶思維,是一次對媒體運作邏輯“逆向思維”的重構,要求變革者打破慣性、破立并舉實現機制再造。
川報集團在變革行動中明確了一系列機制重構舉措。
重構考評體系,用“流量+效益”考媒體,用“質量+效果”考產品,真正“用效果說話、拿實力排名”。
扁平運行架構,推行“產品制”敏捷管理,跨部門組建柔性團隊,實施專項特戰隊、虛擬工作室、項目主理人、欄目制片人等機制。
加強一體統籌,運行“超集星期一”集團全媒體協同工作平臺及機制,打造集團融創共享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川報集團在此次變革中鮮明提出“讓年輕人當主力”,把更多熟悉全媒傳播規律、勇于改革創新的“90后”“00后”充實到關鍵重要崗位。
對媒體而言,變化是最大的常量。這不僅是川報集團回應時代之問、推進系統性變革的實踐體會,也是所有主流媒體向新而變的底層邏輯。
正如陳嵐所言:唯一不變的是與時俱進,日日向新才能永遠年輕。
![]()
來源 | 川觀新聞
編輯 | 陳蕊妮
校對 | 聶行
責編 | 張可
審核 | 李曉龍
版權聲明 | 本文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