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匠才 勇創新 擔使命
——大國工匠繪就江蘇產業工人新時代群像
第三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正在火熱進行中。在大會三大分論壇上,來自江蘇的大國工匠何光華、劉云清和巾幗工匠孫景南,分別圍繞工匠培育、勞模工匠助企行和巾幗力量進行座談交流、發表主旨演講。他們分別從如何培育、如何創新、如何擔當三個維度,共同繪就了江蘇工匠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新時代群像。
何光華
構建工匠成長“立交橋”
![]()
二十多年前,剛參加工作的國網無錫供電公司高級技師何光華站在無錫街頭,看著頭頂縱橫交錯的電線,不會想到自己會成為這座城市“地下電力大動脈”的守護者。如今,她站在大國工匠論壇的講臺上,分享著這段充滿時代印記的成長故事。
“2000年時,無錫的電纜化率還不到10%。”何光華回憶道,“如今,這座城市的地下已經布滿了電纜,城市中心區電纜化率超過95%。”數字背后,是中國城鎮化的飛速發展,也是像她這樣數千萬產業工人個人命運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的真實寫照。
“干事成事需合力”,個人的卓越離不開體系的支撐。2009年,何光華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從最初的幾人小團隊,逐步發展成為長三角創新工作室。在這里,她帶領團隊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題,獲得了80多項國家專利。
最讓何光華感慨的是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新八級工、多通道發展等激勵模式打破了原有的發展壁壘。她以國網公司為例,“職務、職級、專家”三通道發展模式,讓一線工人看到了希望。她的團隊里,70%都是一線技能骨干,“大家干活特別有勁頭”。
展望未來,她提出了“三個持續”的思考:要持續學習新技能,持續突破技術瓶頸,更要持續擔當培育新人的責任。就像電纜連接千家萬戶,她愿做那根“導線”,讓工匠精神在新時代持續發光發熱。
孫景南
焊花照亮巾幗匠心路
![]()
“總書記的囑托讓我覺得手中的焊槍有千鈞重。”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電焊工孫景南回憶起2024年兩會時的場景,眼神堅定。然而這位肩負重任的巾幗工匠,卻用“浪漫”二字定義了她從事三十多年的焊接工作,“焊花像煙火一樣絢爛,焊縫上的魚鱗紋十分漂亮。”在她眼中,焊接不僅是技術,更是一門藝術。
正是這份獨特的視角,讓孫景南在男性主導的焊接領域開創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她獨創的鋁合金槽焊搖擺焊接操作法,突破了極限空間焊接難題。“焊接需要‘繡花功夫’的細膩。”她說。這些年,焊花在她手臂上留下了印記,也成就了她日益精進的技術。
如今,孫景南正帶領團隊完成一場從“手藝”到“智能”的跨越。通過將老師傅的焊接經驗轉化為工藝知識庫,他們教會了機器人在極端狹小空間內精準作業,實現了高精度傳感與實時焊縫追蹤,在極端復雜空間也可以自動化精準作業。
從親手焊接的“魚鱗紋”到編程指揮的“機器人”,變的是工具,不變的是精益求精的匠心。孫景南表示,她最自豪的不是獎章證書,而是團隊的工藝方法真正解決了生產難題。這位與焊花相伴半生的工匠,正在用她的方式,將中國制造的“鋼鐵巨龍”鍛造得更加完美。
劉云清
從車間走向全國的工匠擔當
![]()
三年來,足跡遍布8省13市,幫扶30余家企業解決80多項難題——中車戚墅堰所首席技能專家劉云清用行動證明:新時代工匠的舞臺,正在從車間走向全國,服務“國之大者”。
“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讓劉云清認識到,工匠的價值不僅在于服務一家企業,更在于奉獻整個社會。在江西一家礦業企業,他與企業技術人員開展聯合攻關,攻克了一個困擾20年的設備問題;在常州,他帶領團隊與民營企業簽訂產改結對協議,幫助對方培養復合型人才。“這不僅是技術輸出,更是責任擔當。”劉云清說。
對劉云清而言,助企行也是自我提升的“大課堂”。從家具智能生產到新能源電池,從特高壓技術到人工智能,跨行業交流讓他不斷突破技術邊界。“與新能源企業合作時,我對新能源電池有了深入了解,通過跨領域合作,解決了很多行業難題。”
“助人助己,利國利企。”劉云清這樣總結助企行的價值。在他看來,工匠精神不僅體現在精雕細琢的本職工作中,更體現在將專業技能奉獻給更廣闊天地的擔當里。正如他所說:“時代車輪滾滾向前,我們的使命就是讓工匠精神在服務社會中綻放新的光彩。”
來源:江蘇工人報、江蘇工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