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四大民俗節(jié)流傳至今,上古先民視端午為“惡月惡日”,因此,選擇一個“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祛病防疫,還有傳說中紀念戰(zhàn)國時期楚國湖北詩人屈原的內(nèi)容,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尤其是端午節(jié)這天發(fā)生奇聞趣事更是廣為人們津津樂道,今天,介紹一起發(fā)生在民國時期一樁轟動一時的大案——“武昌掘金”案,被人們稱為民國四大奇案之一。
![]()
其實,此案本沒有什么奇特之處,主要是由于案件的多名當事人的身份特殊,地位顯赫,最終影響延伸至政界,驚動了最高層,司法院還組成了所謂的“武昌掘金案調(diào)查團”,一度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更為讓人震驚的是,官商爭奪,涉案多名人員的命運改變,著實令人嘆息。下面,小編對案件及相關人員進行梳理:
![]()
1934年端午節(jié)這天,是江南傳統(tǒng)的雨季,電閃雷鳴,瓢潑大雨下個不停,家住武漢武昌區(qū)糧道街61號的五金商人小販商人彭幼南,過節(jié)晚上多喝了點,半夜時分起來小解,因比較著急就在鄰居家的院墻附近就地解決,當時他對著鄰居的院墻時,猛然一道耀眼的閃電掠過,繼而一聲響雷炸起,隨著“轟”的一聲,鄰居家的院墻就倒,這可把彭幼南嚇壞了,正轉身要回屋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院墻倒塌之處有一大堆閃閃發(fā)亮的東西,走近一看,原來是閃閃發(fā)光的小銀綻,當即驚得目瞪日呆。
![]()
武昌糧道街附近老街
彭幼南在漢口是做金銀首飾生意的,對金銀的識別頗有見地,立即電話告知漢口金銀號的兄弟彭石孫率親信渡江回家,偷偷地進人鄰居院子,動手挖掘。而鄰居那邊過節(jié)做生,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熱鬧異常;彭家這邊不動聲色,埋頭挖窖,手忙腳亂。通過一個晚上的勞動,挖出來的金元寶就有二十多箱,還有無數(shù)的古詩字畫。
![]()
彭幼南兄弟挖出大量財富的鄰居名叫孔庚,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字文軒,號雯掀。祖籍湖北浠水,是同盟會元老,中華民國開國元老。曾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騎兵科學習。回國后,歷任廣西新軍督練公所參事官兼經(jīng)理科、教育科科長,黃埔軍校少將教務長兼編譯局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軍務局副官長、中將總參議,中央陸軍第九師師長,討逆軍中央直屬鄂軍軍長,鄂軍總司令,湖北省政府主席,國民黨湖北省政府常務委員,國民政府委員,國民參政會第一至四屆參政員等諸多要職。
![]()
這一天孔庚在家休息,順便到后院走動走動,赫然發(fā)現(xiàn)院墻上塌了一個大洞,離大洞不遠處被人挖了一個大坑,四周泥土堆積,一片狼藉。孔庚心知不妙,抄起手杖在泥土中撥拉尋找,不一會,在泥土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銀元寶。他氣急敗壞的命人拿鍬來,眾人鋪開陣勢,沿著大坑深挖,居然又挖出了兩籮筐金銀元寶。
![]()
人家挖掘剩下的金銀就有兩籮筐之多,可見人家挖掘走的財富有多么之巨,孔老爺子只覺得眼前一黑,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這幢宅子,正是太平天國時期一名悍將埋下的。埋這財富的人名叫劉維楨,湖北黃岡黃州區(qū)楊鷹嶺村人,原是篾匠出身,早年參加太平軍,由于初通文墨,加之勇敢善戰(zhàn),從一個普通士兵步步高升,最后在英王陳玉成麾下,率領五萬多太平軍駐守蘄州。
![]()
后來,劉維楨知道太平軍大勢已去可能支撐不下去,于是率部投降官府,偽造陳玉成文令,以增援黃州太平軍名義,命城內(nèi)將士開城門突圍,讓官軍徹底圍殲這支太平軍,從此立下大功,隨后又率部接著攻破太平軍據(jù)守的隨州、棗陽、德安府(今安陸縣)等地。尤其是攻破德安后,劉維楨乘夜領著親兵進入太平軍庫房,將英王陳玉成的北路太平軍劫掠數(shù)省得來的巨量金銀珠寶悉數(shù)裝車,車外加以偽裝掩護,押著幾十輛大車連夜趕回家鄉(xiāng)黃岡楊鷹嶺,一躍成為湖北巨富。
![]()
戰(zhàn)爭結束,劉維楨解甲歸田,當起了富翁,他用搜刮來的不計其數(shù)的金銀財寶大肆置辦田地宅院,在省城武昌也購置了多處房產(chǎn)。據(jù)史料記載,他乃鄂東巨富,有妻妾十人,兒女成群,家中常年雇請有員工、仆人等數(shù)百人,在楊鷹嶺周圍修建糧倉7座,武漢、黃州、團風等地開設當鋪5個、各種商號8家,置輪船3艘,號稱為“七倉五典八商三條船”,臨終前,他才將一個驚天秘密告知家人,那些不計其數(shù)的金銀財寶,被他分成了100份,分別藏于不同的地點,在氣若游絲彌留之際,僅說出了99處便一命嗚呼了。而這最后一處藏寶地點,便是位于省城武昌糧道街61號的這座宅子。
![]()
世事滄桑,糧道街這棟房子,自劉維楨死后,轉了幾家主人,孔庚不過是最后一個買主。這筆錢財雖然不是孔庚自己的財富,但畢竟在自己的房子中,竟然被人挖走,這事擱誰的身上也不服氣,況且自己還是如此爵顯的高官。
![]()
誰把這筆巨大的財富挖走了呢?順著倒塌墻壁的洞口往隔壁一瞅,全都明白了。自己的鄰居彭幼南一家不見了。
![]()
原來,彭家兄弟深知孔庚的厲害,逃避官方打擊追捕,盜得財寶之后,以肥皂木箱盛滿的金銀珍寶20余箱,抬到漢陽門輪渡碼頭渡江,以巨款疏通警備士兵偷運至上海租界密藏,然后用剩下的珍寶開始打點,當時的國民黨官場已是腐敗透頂,掌管生殺大權的警備司令葉蓬自然成了他們賄賂的首選,自然送上了一份最厚的厚禮。
![]()
果然,孔庚向武漢警備司令部狀告彭家兄弟毀棄損壞、盜竊,葉蓬司令見蔣總統(tǒng)都禮讓三分的孔庚老夫子親自登門報案,知道茲事重大,對孔庚畢恭畢敬,由于得了彭家諸多好處,心里卻在思量對策,孔庚一涉及到具體問題,實際上敷衍了事,致案子久拖不決,孔家無可奈何。
![]()
正當孔庚憤憤不已之時,案件迎來了轉機,1935年,國民黨大佬張群主政湖北,孔庚早年與張群頗有淵源,早在辛亥革命前,孔庚在日本留學時就認識了張群,兩人同為同盟會的會員,因此孔庚將翻盤希望寄托在張群身上。在張群上任的就職大典上,孔庚公開指責葉蓬受賄,葉蓬也不甘示弱,當場辱罵孔庚倚老賣老,想發(fā)橫財,弄得張群顏面盡失,怒不可遏,面斥葉蓬狂妄,斥責其退席,張群葉蓬從此結怨。隨后張群親自過問案件,并派人抓捕彭家兄弟,葉蓬害怕受賄索賄的事也會暴露,連夜通知彭氏兄弟,彭家兄弟非常不安,迅速逃離漢口并將所有珍寶從上海租界轉移至香港。
![]()
張群知道葉蓬在背后搞鬼,但沒有真憑實據(jù),也打算息事寧人。但是,孔庚不肯罷休,專程赴南京請托與自己有良好關系的司法院長居正,居正組成“武昌掘金案調(diào)查團”處理。由于彭氏兄弟已逃往香港,調(diào)查團只好作了一個缺席裁決:沒收彭幼南在武昌糧道街的住宅,將其作為對孔庚家被盜一事的賠償。孔庚無奈,也只有接受了這一裁決。一件轟動全國的盜寶案也就此宣告結束。
![]()
然而,事情還沒有完,這一案件引發(fā)的蝴蝶效應卻徹底改變了幾個人的命運,首先是武漢警備司令葉蓬與張群鬧翻后,葉蓬投入復興社,參與刺殺張群失敗,張群在蔣介石面前告了他一狀,弄了個撤職查辦,從此失勢。1939年葉蓬干脆跟著汪精衛(wèi)投敵當了漢奸(偽政府軍人部長),于1947年被國民政府以漢奸罪槍斃。
![]()
掘得大量財富的彭氏兄弟,逃到香港以后變賣了十箱珠寶,過起了妻妾成群、傭人數(shù)十,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的生活。這樣的生活過了六年,1941年12月8日,日軍登陸香港,和英軍發(fā)生了激烈的戰(zhàn)斗。彭家大宅被日軍投放的重磅炸彈擊中,彭氏兄弟和家人大部分被當場炸死,其家財也被土匪亂民搶劫一空。
![]()
掘金案的另一當事人孔庚,在抗日戰(zhàn)爭中創(chuàng)辦《民族戰(zhàn)線》,宣傳抗日。后來受到國民政府的厚待,后來在解放戰(zhàn)爭期間的1947年,70多歲的高齡的孔庚被授予陸軍二級上將軍銜,大陸解放后,孔庚并沒有跟隨國民黨前往臺灣,而是選擇留在武昌,并于1950年逝世于糧道街61號。
![]()
一場黃粱一場夢,天堂和地獄只在一瞬間,短短幾年時間,由于從地下挖掘出大筆財富,竟然在民國時期上演一場如此話劇,先說權利熏心的葉蓬,10歲就成為學生軍參加武昌起義,后成高級將領,為了一己之私,主動受賄包庇掘寶人,最后為自己挖掘了墳墓,淪為日寇的忠實走狗,踏上背叛民族的不歸路,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彭家兄弟的錢財來得快,去得也快,最終導致滅門之災,的確令人唏噓感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