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樂菱(女兒) 郭瑞煒(父親) 來源:日本華僑報
![]()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消息,美國保守派活動家查理·柯克的追悼會將于當地時間9月21日在亞利桑那州格倫代爾的州立農場體育場舉行。11天前,他在猶他谷大學的一次校園活動中被槍擊身亡。追悼會將邀請包括特朗普在內的美國政府最高層官員發表演講,其規格堪稱美國保守派的“國葬”。
查理·柯克是誰?這“國葬”是怎么回事?
9月10日在美國猶他州發生一起槍殺案,政治網紅查理·柯克被殺。過去一周多里,這起槍殺案在美國熱度驚人:正副總統、州長、國會兩黨資深議員都出來表態都參與評論;圍繞誰是兇手、兇手動機是啥、誰該負責,吵得不可開交。
最近,社交媒體惹了不小的禍。
![]()
9月8日,尼泊爾爆發一場騷亂,是2006年以來規模最大的。數萬示威者涌上首都加德滿都街頭,包圍議會大廈、總理府、最高法院和執政黨總部,一邊投擲石塊,一邊要求主要政府官員辭職。從不同媒體報道看:抗議者里不少人背雙肩包,戴著漫威超級英雄面罩,看去像一群郊游的大學生;再看他們從包里掏出來自制燃燒瓶和小型發煙彈,這是有備而來呀。再看尼泊爾政府這邊,武裝警察在政府建筑周邊設路障,先試用高壓水槍和橡皮子彈驅散人群,見不奏效、便用了實彈。據尼泊爾第一大報《喜馬拉雅時報》報道,9月8日這一天,加德滿都街頭有19人死于非命,警方有100多人被打傷。而這騷亂起因:抗議政府封禁26款社交軟件。
美國到尼泊爾,相距萬里之遙,吊詭的是,這竟都與社交媒體有關。柯克的宣傳、動員活動,乃至他的死引發的反響,主要是在社交網絡上完成。《三聯生活周刊》資深國際時政記者劉怡有個發現:暗殺柯克的槍手羅賓遜,他發給自己女朋友的最后幾條信息,是通過一個叫Discord的社交平臺。而這個叫Discord平臺也是尼泊爾騷亂中,當地年輕人使用的主要交流工具。再深入了解,這個Discord,其實最初是為了給游戲玩家交流心得分享游戲體驗開發的——如今,那么多政治話題也開始在Discord上推進了,換句話說,本屬于游戲世界的Discord跟整個社交網絡融為一體了,這的確值得思考。
![]()
看到尼泊爾年輕人用Discord選出過渡總理時,我突然想起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的事件。查理·柯克被殺,尼泊爾首都騷亂,安倍晉三遇刺,從時間、空間上看似乎無關,其實藏著Z世代與互聯網交織的網絡關聯。
我們這代人正用自己的方式,用數字工具改變著現實世界。安倍晉三2022年遇刺時,我讀初中,印象最深的不是政治分析,而是社交媒體上瞬間刷屏的現場視頻和討論。兇手山上徹也的動機從最初的模糊猜測,到宗教團體關聯的細節曝光,全靠網友在社交平臺上拼湊信息。我們不難發現,傳統媒介傳播方式正被深度改變,想更快更細接觸事件多個視角,不再是通過統一的新聞報道口徑——而是網絡了。
9月10日槍殺查理·柯克案,更直觀地展現了互聯網對個體行為的影響。22歲的兇手泰勒·魯濱遜曾是成績優異的學生,在槍殺查理·柯克案中,他曾直言“受夠了他的仇恨”——長期在線關注政治議題的他,對柯克的保守派言論積聚了強烈反感,最終走了極端。
在尼泊爾,“Nepo Kids”炫富視頻被轉到Discord,來自印度、孟加拉國的留學生紛紛加入討論,從貧富差距到制度腐敗、政客子女揮霍無度,而普通民眾家年輕人年人均收入僅1300美元;尼泊爾政府宣布封鎖Facebook、Instagram等26個主流社交平臺時,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各地年輕人開始反抗,通過Discord建立起萬人討論群,把這游戲交流平臺變成了抗議指揮中心,把網絡游樂場瞬間變成“戰場”——在這里,他們實時傳遞警方動向,發表抗議策略,甚至通過投票選出過渡總理,演了一場“數字抗議戰”。
事實上,互聯網不僅放大了情緒,也改變了年輕人的行為方式。通過搜查資料能發現:35%Discord用戶是13-25歲的Z世代,他們對這種即時通訊、群組討論本就嫻熟,用它來組織活動再自然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在Discord里,即使某個頻道被封,新的群組很快就能重建。
網絡信息能引人偏激,網絡信息能借此聚力。
這告訴我們:Z世代擁有改變現實的力量,如何用好這份力量,規范網絡空間,正是當下必須面對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