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國崛起的核心金融環節:不是“脫鉤”,是“重構”
有輿論說“中國崛起的最重要一個環節,是金融環節的脫鉤”。其實這種說法不夠準確。
中國崛起的關鍵,從來不是“脫離誰”,而是構建屬于自己的金融基礎設施,打破美元的“壟斷壁壘”。就像農村包圍城市,不是要摧毀城市,而是要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慢慢擴大影響力。
CIPS(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現在已經覆蓋了189個國家和地區,2025年上半年處理金額達90萬億元——這不是“脫鉤”,是在美元主導的SWIFT系統之外,建了一條自己的“金融高速公路”。
![]()
以前中國企業做跨境貿易,得通過SWIFT用美元結算,就像走別人的路,得交“過路費”(手續費、匯率損失),還得看別人的臉色(比如美國制裁俄羅斯時,SWIFT切斷了俄羅斯的支付通道)。現在有了CIPS,企業可以直接用人民幣結算,不用再受美元的“卡脖子”。
還有金磚國家的數字貨幣橋,已經完成了多輪測試,支持實時跨境支付。比如中巴大豆貿易,現在用人民幣和雷亞爾直接結算,繞過了SWIFT,不僅節省了手續費,還避免了美元波動的風險。這不是“脫鉤”,是用自己的方式,和其他國家做貿易。
所以,中國崛起的金融環節,核心是“自主”:自主的支付系統、自主的儲備資產、自主的金融規則。不是要和美元“老死不相往來”,而是要讓世界有更多選擇——就像超市里有可口可樂、百事可樂,也有中國的綠茶和白開水,消費者可以選自己喜歡的。
![]()
二、脫離SWIFT?其實是“兩條腿走路”
有人說“我們現在正式脫離Swift系統”,我得糾正一下:中國沒有“正式脫離”SWIFT,而是“減少依賴”。就像你以前只走一條路去上班,現在發現旁邊還有一條更寬的路,就多走那條,但原來的路也沒放棄。
SWIFT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傳輸系統,很多國家還在用它做美元結算。中國雖然建了CIPS,但并沒有完全放棄SWIFT——畢竟,美元還是全球主要的儲備貨幣,很多貿易還得用美元結算。
比如中國和歐洲的貿易,還有很多是用美元支付的。但中國正在慢慢把更多的貿易轉到CIPS上,比如和東盟的貿易,2024年跨境人民幣結算量同比增長35%,占比達28%。這就是“兩條腿走路”:一條腿還在SWIFT上,另一條腿已經邁到了CIPS上。
更重要的是,CIPS不是SWIFT的“復制版”,而是“升級版”。CIPS采用了區塊鏈技術,實現了實時結算,比SWIFT的2-3天快多了;而且CIPS支持本幣結算,不用再經過美元中介,節省了成本。比如中泰農產品貿易,用CIPS結算,比用SWIFT少花了60%的手續費,時間從3天縮短到10秒。這就是CIPS的優勢——更快、更便宜、更安全。
![]()
三、脫離SWIFT的歷史位置,中國金融崛起的“里程碑”
如果把中國崛起比作蓋房子,那么脫離SWIFT(其實是減少依賴),就是蓋好了自己的“地基”。以前中國的金融體系,就像建在別人的地基上,別人一跺腳,房子就晃。現在有了自己的地基(CIPS、數字貨幣橋),房子就穩了。
你看,2025年上半年,CIPS處理金額達90萬億元,同比增長43%——這說明越來越多的企業愿意用CIPS做結算。比如華為和中東的石油公司做貿易,用CIPS結算,不用再擔心美國制裁;比如比亞迪和東南亞的車企做貿易,用人民幣結算,節省了匯率損失。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好處。
更重要的是,脫離SWIFT(減少依賴),讓中國有了“金融話語權”。以前美國說“制裁你”,中國只能被動接受;現在中國可以說“我用CIPS結算,你管不著”。
比如美國制裁俄羅斯時,俄羅斯用CIPS和中國做貿易,美國也無可奈何。這就是“話語權”——不是要欺負別人,而是要保護自己。
四、中美金融關系:從“依附”到“競合”
很多人關心“今后和美國的金融關系將會演變成什么樣”,我覺得會從“依附”變成“競合”:既有競爭,也有合作。
競爭方面。美國依然還會想盡辦法維持美元的霸權,比如制裁中國的企業,限制中國使用SWIFT,或者推動美元升值,讓中國的美元儲備貶值。
比如2025年,美國對華電動汽車加征100%關稅,中國反手就把美國大豆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用人民幣結算巴西大豆,這就是競爭——你用關稅卡我,我就用人民幣卡你的農業。
合作方面。中美之間的貿易額還是很大的,2024年中美貿易額達7594億美元,不可能完全脫鉤。比如蘋果公司在中國的工廠,每年生產上億部iPhone,這些產品要出口到美國,得用美元結算,所以中美之間還是會有金融合作。但這種合作,會越來越“平等”——以前是美國說了算,現在是中國也有話語權。
還有數字貨幣領域,中美可能會有合作。比如數字人民幣和美元的穩定幣(比如USDT)之間,可能會有兌換通道,方便兩國企業做貿易。畢竟數字貨幣是未來的趨勢,誰也不想落后。
![]()
五、全球金融體系:從“美元獨大”到“雙軌并行”
“未來世界的金融體系是不是會呈現二元體系,美元和人民幣成為東西方文明體系的金融代表”,我覺得很有可能。
美元還是會保持主導地位,但會慢慢弱化。比如2025年,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降至57.7%,創15年新低。這是因為美國頻繁使用金融制裁,讓很多國家對美元失去了信任。
比如俄羅斯,以前把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貨幣,現在把人民幣作為主要儲備貨幣,占比達15%。還有沙特,以前用美元結算石油,現在用人民幣結算,占比達10%。這些都是美元弱化的表現。
而人民幣會慢慢崛起,成為全球第二大儲備貨幣。比如2025年,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達3.5%,比2020年提升了1.5個百分點。這是因為中國的經濟實力增強了,2024年中國GDP達18.1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還有,中國的貿易額很大,2024年中國貿易額達41.7萬億美元,占全球貿易額的15%,很多國家愿意用人民幣和中國做貿易。
未來世界金融二元體系的表現。未來,全球金融體系可能會分成兩個部分:
一個是美元體系,主導傳統的貿易結算(比如石油、農產品)。
另一個是人民幣體系,主導新興的貿易結算(比如新能源、數字經濟)。
比如,石油貿易可能還是用美元結算,但新能源貿易(比如光伏、鋰電池)可能用人民幣結算。還有,數字經濟(比如跨境電商、數字貨幣)可能用人民幣結算,因為人民幣的支付系統(CIPS)更適合數字經濟的需求。
六、中美金融摩擦:從“關稅戰”到“金融戰”
今后和美國的金融摩擦和博弈會是什么樣的?我覺得會越來越激烈,但不會爆發全面的金融戰爭。
貿易摩擦。美國會繼續對中國的高端制造(比如芯片、新能源汽車)加征關稅,限制中國企業進入美國市場。比如2025年,美國對中國的電動汽車加征100%關稅,中國反手就把美國的大豆、豬肉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限制美國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
金融制裁。美國會繼續制裁中國的企業(比如華為、中興),限制它們使用美元支付系統(SWIFT)。比如2025年,美國制裁了中國的30家企業,禁止它們使用SWIFT結算,中國就用CIPS和這些企業做貿易,繞過了SWIFT。
數字貨幣摩擦。美國早就開始擔心中國的數字人民幣挑戰美元的霸權,所以一定會限制數字人民幣的跨境使用。比如2025年,美國國會討論的《支付穩定幣法案》,要求穩定幣必須用美元儲備,就是為了限制數字人民幣的擴張。
但以現在目前雙方的態勢看,中美之間的金融摩擦,大概率的會以“妥協”告終。因為美國離不開中國的市場,中國也離不開美國的技術。比如,蘋果公司需要中國的工廠生產iPhone,中國需要蘋果的技術(比如芯片設計)。所以,中美之間的金融摩擦,會像“夫妻吵架”,吵歸吵,但不會離婚。有人甚至形容未來中美之間的關系,可能是,“歡喜冤家”,摩擦,博弈斗爭,一直打下去,但最后還是不離婚。當然,這只是個形容。
七、中國未來崛起的金融之路,應該是“自主”與“合作”的結合
中國崛起的金融環節,不是“脫離誰”,而是“構建自己的體系”。脫離SWIFT(減少依賴),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人民幣國際化,是為了讓世界有更多的選擇。中美之間的金融關系,會從“依附”變成“競合”,既有競爭,也有合作。全球金融體系,會從“美元獨大”變成“雙軌并行”,美元和人民幣各占一席之地。
最后,我想說的是,中國的金融崛起,不是要“取代”美元,而是要“補充”美元。就像互聯網上有Windows系統、Mac系統、安卓系統, 現在又有了華為的鴻蒙系統, 多者競爭并存,才能讓互聯網更精彩。以此理推之,中國的金融體系,也會和美元體系長期共存,讓全球金融更穩定、更公平。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