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初,華東野戰軍正式成立。華東野戰軍由原來的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合并而成,由陳毅出任華野司令,粟裕出任華野副司令,并由粟裕負責指揮作戰,成為華野實際上的軍事主官。
![]()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這個決定簡直太英明了。陳毅在合并之前,指揮部隊在外線作戰,結果由于敵軍兵力太多,武器裝備也優于我軍,導致作戰頻頻失利。而粟裕則在解放戰爭初期表現突出,可謂是捷報頻傳,每次都能在敵眾我寡的處境下創造奇跡,這也是粟裕被人稱贊善打神仙仗的原因。
陳毅有威望,而且有能力,對粟裕這樣的軍事天才能夠不計個人得失的包容,可以給粟裕提供更大的舞臺。而粟裕的軍事能力超強,他手底下的兵多了,武器裝備提升了,未來定然可以打更多勝仗。
同時,華中野戰軍有粟裕這樣的軍事指揮官,在對敵作戰中思路靈活,機動性強,尤其善于打運動戰。而山東野戰軍則積累頗多,活力十足,擅長打攻堅戰。這兩者合兵一處,可以互相彌補不足,加之粟裕的指揮,未來在戰場上的表現著實令人期待!
![]()
但華東野戰軍成立以后,卻遇到另一個難題,那就是山東野戰軍的將領們資歷比粟裕深,都是打了多少年仗的老革命,現在讓他們聽粟裕指揮,一時間難以接受。盡管此前已經考慮過這個問題,也已經安排陳毅在華野作戰,但這些將領們對陳毅固然是敬重,執行粟裕命令時卻總是很別扭。
最要命的是,山東野戰軍的武器裝備基礎要比華中野戰軍好,軍中的積累富足,大炮和彈藥充足,打起仗來也闊氣。平日里指揮作戰,更傾向于當面鑼對面鼓的對轟,與粟裕的打法完全不同。這種情況下,粟裕制定的戰術執行起來就更顯得有些不順手,雙方肯定要經歷一段時間的磨合期。
而這種事情解決起來很麻煩,完全不是一道命令就能改變的,只能隨著時間推移,安穩度過磨合期,在一次次交戰中讓這些將領對粟裕認可,這才能解決問題。但當時的戰局非常緊張,哪有時間慢慢磨合,必須盡快解決,否則后續作戰恐怕會出現不利局面。
![]()
但要短期內解決這個問題,實在是沒什么合適的辦法,陳毅總不能每次開作戰會議的時候,都陪在粟裕身邊。更何況陳毅有更重要的任務,肩上的擔子也很重,無法長期留在華野,未來還要兼顧中野那邊的軍務。
為了這件事,毛主席犯了愁。正在這個時候,陳毅主動找到了毛主席,拿出一份文件來交給毛主席過目。毛主席接過來一看,原來陳毅給毛主席看的是一份戰報。這份戰報十分詳細,無論是敵我雙方的對比,還是戰前動員、戰斗中的部署,以及最后的戰果,全都列得清清楚楚。
該戰報一共包含了7場戰斗勝利的資料,正是粟裕此前率部取得的蘇中七捷。一直以來,山東野戰軍的將領們對粟裕有多厲害都是聽別人口口相傳,實際上粟裕的能力并不是特別了解。陳毅拿出這份作戰報告的用意,其實就是要讓山東野戰軍的將領們,通過這份戰報感受粟裕的實力到底怎么樣?
![]()
這份戰報被送到華野以后,粟裕此前在蘇中的七戰指揮細節均被鋪展在眾將的面前。有臨場應對敵援軍突然而至的指揮若定,有以少勝多的奇妙構思,有圍點打援的漂亮伏擊,更有運動戰中殲敵的精彩表現!
這一系列操作看下來,即便是認為粟裕的資歷不足,但對粟裕的軍事才能也已經有所了解。看了戰報以后,一部分將領對粟裕的看法出現了改觀,信任隨之加深了。但此前的勝利畢竟是過去了,山東的將領們沒有親眼見識到粟裕當時的實際指揮,只有在未來實戰中再取得這樣的戰果,那才能真正令人信服。
所以,陳毅坐鎮的華野,能讓山東那些資歷老的將領們耐住性子聽粟裕指揮;這份戰報能幫粟裕暫時贏得認可,而想真正得到肯定,打鐵還需自身硬。否則陳毅坐鎮,只能是幫助一時,而過往戰果豐厚,也只能認為是偶然的曇花一現。
![]()
即便是陳毅對粟裕一再支持,但也只是給他贏得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到最后他能否在軍中站穩腳跟,還要靠真本事說話。
但粟裕的本事可是實打實的,此后指揮華野作戰期間,可謂是連戰連捷。即便是敵眾我寡的不利局面下,粟裕也總能在瞬間集結局部優勢兵力,在敵人數十萬大軍中,一口吃掉突出來的部分,瓦解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鐵桶”式推進,最終成為我軍戰史上一顆無比閃耀的將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