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秋時節,崔莊村的千畝葫蘆種植基地迎來豐收季。一個個形態各異的葫蘆不僅成為美麗鄉村的獨特風景,更牽引出一條“非遺+產業”的致富新路。如今,這小小的葫蘆正帶動周邊村鎮共同走上鄉村振興的“福祿”之路。
![]()
在位于太平鎮崔莊村的太平葫蘆特色產業園,農戶們正在忙碌地采摘成熟的葫蘆。這些造型奇特的葫蘆可不是普通的農產品,它們正在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在連片的葫蘆種植基地內,圓潤飽滿的“八寶葫蘆”、造型奇特的“鶴首葫蘆”、憨厚可愛的“蘋果葫蘆”以及碩大無比的“冬瓜葫蘆”掛滿藤蔓,宛如一場葫蘆的“藝術博覽會”。園區負責人徐林成介紹,今年他們種植品種達20余個,預計每畝收益可達8000元以上。
除了在產業園區內種植葫蘆,徐林成還鼓勵周邊農戶在自家庭院種植葫蘆,讓家門口生出“金疙瘩”。
“我們通過‘產業園+農戶’模式,為農戶提供種苗和技術,回收產品并對接市場。”徐林成介紹,今年園區與濱海新區多個街鎮等簽訂合作協議,推廣庭院經濟,讓農戶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種植葫蘆,戶均增收超8000元。
正如徐林成所說,如今在太平鎮周邊的許多村莊,家家戶戶的庭院里都爬滿了葫蘆藤。這種投資小、見效快的庭院經濟模式,讓農民在照顧家庭的同時,也能獲得可觀的經濟收入。“以前,房前屋后這點空地,也就是種點菜供自家人吃。現在可大不一樣了,院子里種上了可以賣錢的葫蘆,我們也趕個時髦,發展庭院經濟。”提起庭院葫蘆種植,五星村村民劉鳳香贊不絕口,“種子有人提供,技術有人教,就連最終的銷路都不用自己操心,這樣的好事兒上哪兒找去!”
![]()
豐收的葫蘆如何變身“金疙瘩”?答案藏在非遺技藝——葫蘆烙畫中。在太平葫蘆特色產業園加工車間,工匠們以鐵為筆,在葫蘆上勾勒出精細的山水、花鳥或福祿圖案。經過打磨、烙畫、拋光等工序,普通葫蘆價值提升數十倍,一個工藝品售價可達幾百甚至上千元。“以前農閑的時候,沒啥事兒可干。現在學會了烙畫,一年能多賺一筆錢補貼家用,還能把作品賣到全國各地,特別有成就感!”學員們紛紛表示,自從學了葫蘆烙畫技藝,農閑時生活變得充實多了,收入也提高不少。
![]()
![]()
從單一的種植到深加工,從本村發展到帶動周邊,太平鎮的葫蘆產業正在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太平葫蘆產業園還融合種植觀光、非遺體驗、直播銷售等多種推廣新途徑,每年吸引大量游客,甚至迎來國際友人參觀采購。太平鎮也以葫蘆為媒,繪就出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新畫卷。
來源:津濱海
編輯制作校對:季建爽
審核:王秀平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