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看見美國退守北美的戰略決定,我才明白,93閱兵最大的意義就是可能讓人類躲過一場世界大戰。
問大家一個問題啊,德國決定入侵蘇聯是什么時候?答案是蘇芬戰爭剛結束的時候。當時全世界都覺得蘇聯是一個巨無霸,軍隊多得數不清,戰機坦克世界一流。而芬蘭呢?就是一個北歐小國,全國軍隊加起來還不如蘇聯一個方面軍多,裝備更是差了好幾個時代。這仗看起來是不是應該像石頭砸雞蛋一樣,一下就完事了?但結果讓所有看熱鬧的人都傻眼了。這雞蛋居然是鐵做的,石頭砸上去,自己先磕掉了一角,蘇聯紅軍在這場戰爭中可以說是吃盡了苦頭。
他們一開始想著速戰速決,結果一頭就撞上了芬蘭人頑強的抵抗和嚴酷的冬天。蘇聯的坦克部隊在茂密的森林里根本施展不開,成了游擊隊最好的靶子。步兵穿著顯眼的深色軍服,在雪地里就是活生生的目標,而芬蘭人穿著白衣,神出鬼沒。
![]()
這場仗打了三個多月,蘇聯最后當然是贏了,逼著芬蘭割了地。但你知道代價有多大嗎?蘇聯方面公布的傷亡數字后來看是被嚴重低估的,根據現在的史料,蘇軍傷亡可能接近百萬,光是陣亡、失蹤、因傷致死的就超過十幾萬,而芬蘭方面的總傷亡才不到十萬。用一個超級大國的全部實力,去對付一個弱小的對手,卻付出了十倍以上的慘痛代價,才勉強拿到一個慘勝的結果,你說怎么不會讓德國產生誤判。
希特勒本來對進攻蘇聯還有點猶豫,但蘇芬戰爭的結果仿佛給他打了一針強心劑。他是不是會尋思著:原來蘇聯這個巨人是個泥足巨人,外強中干啊!我們德國軍隊剛剛在歐洲戰場用閃電戰橫掃了法國這樣的強國,連歐洲最強的陸軍都被我們幾周內打垮了,對付蘇聯這種表現拙劣的軍隊,豈不是更容易?所以你看就在蘇芬戰爭結束后的第二年,即1940年底,德國就正式發動了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蘇聯雖然最后勝利了,但代價也是極其慘痛的,兩千八百萬人犧牲,一整代的年輕人直接在東歐的冰天雪地里給拼光了。
八十年后,同樣的事情再次上演,大家應該都知道,去年烏軍對庫爾斯克的入侵其實是北約發起的,跟俄軍交戰的基本是從北約現役部隊或者退役出來的雇傭兵,戰斗力極其強悍。當時俄軍的精銳都去烏克蘭了,守家的全是二流部隊,打得不能說是非常吃力,而是直接被打懵了,一路丟盔棄甲喪城失地,直到朝鮮特種部隊進入戰場才勉強找回些場子。
俄羅斯作為聯合國上三常之一,又有大量的核武器,你說北約為什么敢冒著世界大戰的風險,對庫爾斯克發起閃電入侵戰。要知道,這可是二戰之后首次有人打進五常國家的本土,不管俄羅斯有什么借口,但這個臉必然是在國際社會上丟定了。而原因其實也不復雜:就是因為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打得太水了,你作為一個跟美國比肩的軍事大國,居然跟烏克蘭這樣的小國打成了消耗戰,甚至還被烏軍反推了幾波,那北約肯定以為你不中用了啊,他們肯定想趁此機會一勞永逸的解決俄羅斯的戰略隱患。包括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美俄和談,歐洲之所以敢一而再,再而三的威脅出兵烏克蘭,本質上也是由于俄羅斯在戰爭期間的糟糕表現。
所以混社會,尤其是混國際社會,想要保命的關鍵就是,你絕不能示敵以弱讓敵人有種你很好拿捏的感覺,否則戰爭遲早會打起來!其實在九三閱兵前的十年,我們一直徘徊在戰爭的邊緣。在本世紀二十年代之前,美國的思路是自己不下場,通過引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爭端,跟我們打間接的代理人戰爭,包括中菲南海仲裁、中日釣魚島爭端、中印2020年邊境沖突,但這些都被我們化解了。南海仲裁案,中國三軍精銳云集,逼退了兩只美國航母戰斗群,完成了對南海地區的實際控制;釣魚島也在一輪接著一輪的海巡中被我們實控了;2020年,中印確實打起來了,但沒有爆發熱戰爭,印度慘敗而歸,后面就打算用經濟戰找補。
![]()
美國一看大家都畏畏縮縮,不敢向前,于是自二十年代后,他們就開始放棄代理人戰爭的思路,準備親自上場跟我們打了,特別是在拜登政府的執政時期,越來越多的美國鷹派認為:要趁著美國國力對華還處于優勢地位的窗口期,盡快發動戰爭打擊我們。所以那個時候,美國有很多新戰略都是沖著打世界大戰去的。
比如2021年拜登上任后首次視察情報總監辦公室時講話稱,美國跟核大國存在爆發熱戰爭的可能性,要求情報界做好各項應對的準備。再比如五角大樓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不止一次地渲染過在未來五到十年跟中國爆發武裝沖突的可能性,甚至美國海軍上將直言,美軍要做好在2027年跟我們開戰的準備。比如美澳英三國的奧庫斯聯盟,美明確指出,援助澳大利亞核潛艇技術以在南海對抗中國,同時把澳大利亞作為沖突爆發后,美軍在亞太地區的總基地。再比如自2022年起,日本導彈的采購數量瘋狂激增,防衛省甚至下令靠近沿海的工廠修建防空設施以應對突發情況,且均要求在2027年之前完成相關工作,這些都是美國在對華備戰的最直接證據。
![]()
然后就是川普第二屆任期了,在前四個月,我們與美國的關系可以說是全面惡化,關稅戰一輪接一輪抬到了可以脫鉤的地步,同時美國那邊的金融戰科技戰也沒停過手,大規模軍事演習更為頻繁,直到今年五月份,中美才迎來第一個轉折點,有兩件事在推動,一個是美國在非軍事性的戰爭中沒占到任何便宜,包括輸了關稅戰,中國在EUV光刻機等多個科技戰場中突破封鎖。另一個就是五七空戰了,殲10C作為只能在閱兵中以表演機出場的三流裝備,居然一口氣打掉了七架號稱非隱身戰機天花板的陣風,整個世界都被深深震撼了。緊接著川普的口風就開始變了,先是說它跟中國的關系非常好,再就是趕在第一輪關稅戰休戰期結束的最后一刻,再次簽署行政命令繼續停戰,從這個時候,外界就敏銳地意識到美國的對外戰略的方向,可能要出現重大調整了,但還缺乏一個催化劑。
這支催化劑是什么呢?沒錯,就是九三閱兵。說句老實話,其實閱兵對美國的沖擊力,并沒有其他國家那么強,因為美國情報收集和分析能力確實非常強,對我們的先進武器研發進展有一定了解程度,但一些美軍高官還是認為,中國搞的都是些花架子,沒有任何實戰經驗,搞不好是故意拿來嚇騙美國的,結果實戰馬上就來了。印巴空戰后美國很快就從巴方那里搞來了一手情報,一看人都嚇麻了,東大特么居然反向虛標武器性能,明明能打200km,他就寫150,這也就意味著中國以后展示出來的武器,你不但不能低估,反而還要往上多提幾個等級。
所以當看到九三閱兵展示出來的一系列逆天武器時,川普幾乎沒有任何猶豫直接就是一個滑跪,溜了溜了,從亞洲溜了,不跟中國作對了。你看閱兵剛結束一周,五角大樓就說要調整戰略了,不再聚焦中國威脅,而是要看好美國本土和西半球的一畝三分地。這就是九三閱兵的最大意義,我們在沒有爆發戰爭的情況下,就嚇退了美國的軍事冒險主義,并且還逼得美國打算從亞洲撤出,重回退守北美的孤立主義。
![]()
雖然時間過去快一周了,但閱兵中的一句話讓我始終記憶猶新:80年后的今天,世界變亂交織,叢林法則抬頭,戰火硝煙頻仍,人類再次走到歷史的十字路口。
80年前是什么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
以武止戈,砥定乾坤,中華民族真正做到了,各國都應該感謝中國,感謝九三閱兵,因為它幫全人類避免了一場世界大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