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越來越多上市公司的老板,從董事會的長桌上,消失在調查通知書中。
車建新、汪林朋、黃其森……曾在行業內叱咤風云的名字,正在頻繁出現在監察系統的通報中。一年之內,已有37位公司高管被“留置”,創下歷史新高。它不僅揭示了監管風暴下的個體命運,也撕開了企業治理、資金路徑和制度重構之間的系統性裂口。
當創始人們一個個從前臺撤退,公司還剩下什么?市場,還能相信誰?
高頻留置,藏著怎樣的共性病灶?
2025年前九個月,已有37位上市公司董事長、實控人或總經理被留置,涉及企業橫跨地產、家居、醫藥、環保、化工等多個行業。它不是孤立的執法行動,而是一輪“具象化”的系統治理:指向的不是某個老板的個人行為,而是貫穿于“人治模式”之下的集權結構與資金邏輯。
這些企業有幾個共同特點:
? 權力集中:大多數仍處于創始人掌控階段,“董事長即公司”是普遍狀態,獨董形同虛設,財務流程圍繞“老板意志”運行;
? 高負債高擴張:為了占領市場、跑馬圈地,大量依靠信貸、地方合作、政府項目輸血,資金鏈敏感脆弱,極易滋生利益輸送;
? 處于監管高壓區:如地產、醫藥、環保等行業,原本就處于政策風口與反腐高地,一旦舊賬清算或合作方出事,鏈式反應立刻啟動。
從亞鉀國際董事長郭柏春到華是科技總經理葉建標,從紅星美凱龍車建新到永安藥業陳勇,被留置者名單不斷延展,他們的共性從來不是“個人品德”,而是身處于結構風險的交叉點——而留置,正是制度對這些交叉點的“精準穿刺”。
制度加壓,留置成為新監管語言
2025年6月1日起,《監察法》修訂實施,留置期限從以往6個月最多,延伸到“14個月+可能轉換為司法程序”的動態周期。換句話說,一旦啟動留置,企業高管進入了一個高度不確定、低透明度、深度隔離的狀態,哪怕尚未定罪,外界也已默認其“已出局”。
更重要的是,留置的節奏越來越制度化:
? 快速解除者極少,如華康潔凈董事長譚平濤僅被留置5天便獲解除;
? 移送司法者明確,如郭柏春因挪用公款被逮捕;
? 長時間留置者為多數,公司通常配合“主動卸任”,以求換取組織正常運轉。
這套組合拳的邏輯很清晰:一邊通過制度手段控制關鍵人物,另一邊用卸任與隔離來穩定公司運營。但市場卻并不“買賬”。
比如車建新,2023年起便陸續卸任紅星美凱龍各層級職務,2025年被立案調查并留置后,更是密集退出十余家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總經理等崗位,但紅星美凱龍的市值與融資能力卻并未因此企穩。原因很簡單:一日未公告解除留置,一日“信任缺口”就不會被填補。
公司、股東、債權方都明白,職位能退,影響無法抽離。
留置浪潮背后,是市場邏輯的震蕩
這場風暴最大的變化,不是某個人去留,而是讓市場看清了“創始人神話”的代價。
在過去幾十年,中國企業習慣了“一個人扛起一家公司”的模式,創始人是主心骨,是品牌,是判斷力、資源力、執行力的代名詞。但留置潮讓大家意識到:這種模式的另一面,是公司在治理結構上無法“備份”。
當董事長出事,公司就失去了方向感——這不是比喻,而是現實:
? 業務癱瘓:戰略無法推進,高管不敢簽字,財務審慎凍結,項目受阻;
? 估值腰斬:資本不信任“人治”,更傾向投資治理制度健全、抗風險能力強的公司;
? 信用層級分化:行業板塊內部分公司淪為“高風險潛雷股”,另一些則受益于“治理加分”迎來資金流入。
從汪林朋的居然之家,到黃其森的泰禾集團,再到劉文超的西子電梯,這些名字背后的公司都經歷了“董事長失聯→組織混亂→估值塌陷→經營危機”的完整鏈條。
更深遠的影響是:“治理能力”正在取代“增長能力”成為企業估值的新錨點。如果公司沒有第二管理梯隊、沒有制度化決策流程、沒有獨立的財務審核與風險預警系統,那它將長期被視為“不值得信賴”的資產。
結尾:后創始人時代,企業該如何自救?
這不是一場簡單的反腐風暴,而是一場對中國企業“權力分配機制”的整體校準。
過去,創始人能“一人決策千億資產”;今天,監管問的是:你有沒有內部制衡?有沒有依法治企的自我能力?未來,資本將更關注:企業有沒有“去創始人化”的治理能力。
從組織進化角度看,這其實是一種“涅槃”過程:
? 創始人必須學會逐步放權,不只是“卸任”,而是“系統傳承”;
? 企業必須搭建完整的風控與監督機制,不能指望一個人抵御全部風險;
? 投資者也必須轉變“人盯人”的投資習慣,更多看重公司治理架構和透明度。
當“創始人光環”不再成為估值核心,公司能否獨立生存、良性運轉,才是穿越周期的真本事。
留置潮,逼問的不只是老板們的過去,更是企業未來的生存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