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毛主席與世長辭。他生前留下的活動影像,受時代和技術等因素的影響,一直很少。誰能想象到,在抗日戰爭進行中的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根據地曾經“拍過電影”呢。
當時毛主席是應“延安電影團”導演吳印咸的邀請,在這部長達一個小時的“有聲紀錄片”里出鏡展示了自己的書法,并寫下了著名的八字口號,即“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
這部電影就是反映延安“大生產運動”成果的紀錄片《南泥灣》,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末,紅軍完成北上壯舉之后抵達延安,在這里建立起新的紅色大本營。
隨后國共開始第二次合作,為了一致抗日,紅軍主力部隊接受國民黨的改編,變成了八路軍和新四軍。
然而皖南事變之后,國民黨加重了對延安的經濟封鎖。這個時候,延安已經駐扎著大量的軍隊和從全國各地投奔而來的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
延安地處陜北黃土高原,曾是一個自然環境比較惡劣,水土流失的地帶。因為不利農業生產,人民流離失所,西邊匪患四起。
共產黨到了延安后,解決了匪患,又給農民們分了田地,當時要靠農民種植養活人數相對較少的辦事機構和學生是不成問題。
但是后來延安辦起了抗大,隨著宣傳的擴大,投奔而來的學生人數已經突破了四萬人,和當地居民的比例達到了1:1,這時候還指望依靠原有的農田來養活大家就不現實了。
![]()
針對這個困境,毛主席等中央領導,決定在延邊一帶展開“生產自救”,學習古人帶兵的方式,讓戰士們在不打仗的時候,主動參與到田間勞動中。
一場“大生產運動”就此拉開了序幕,參與的人除了八路軍戰士,軍隊的上級干部和包括毛主席、周總理在內的黨政機關最高領導人都加入了進來。
這場運動中,表現最突出的是王震將軍帶領的三五九旅。他們主動把部隊拉到邊區無人地帶,把當地著名的“爛泥灣”,治理成了后來的號稱“塞上江南”的“南泥灣”。
一九四二年,延安電影團的工作人員決定響應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號召,把三五九旅治理“南泥灣”的事情拍成一部一個小時的紀錄電影。
這個“延安電影團”成立于一九三八年,原來是八路軍總政治部下屬機構,成立的目的是進行有效的革命宣傳。
說是一個“電影團”,其實最初一共就只有十個人,而這十個人之中又有七個人,是完全不懂電影制作的。
![]()
不過比起專業人員的匱乏,延安電影團當時想拍一部紀錄片,遇到的最大難題其實是沒有“電影底片”。
原來從前拍電影和拍照片類似,都是先用設備把影像錄入到一段“底片”上面,再用暗房沖洗技術把影像打印到“正片”上。
電影的“底片”和照片“底片”差不多一樣,都是黑色的“負片”,上面的畫面明暗關系與真實情況是“相反”的,最后要打印還原到“正片”上。拍電影沒有“底片”,就等于作畫找不到畫紙。
最后導演吳印咸和徐肖冰想了一個辦法,直接把柯達16mm的“正片”拿來當“底片”,通過對人物成像技術的鉆研,利用精湛的攝像技術克服了種種困難,才完成了這部作品。
拍完之后,沖洗影片也沒有設備,大家就靠人工去挑延河里邊兒的水來解決了問題。說完了《南泥灣》拍攝時遇到的技術困難,下面再說一說這部電影大致的內容。
紀錄片雖然是反映真實事件的新聞片,但是也是需要“故事敘事”的,所以這部電影一共分成了六段來拍攝。
![]()
第一段講述八路軍戰士在南泥灣的艱苦生活,他們在荊棘中前行,餐風宿露,辛苦地開墾荒山野地,撒下種子。
第二、三、四段,分別講述了八路軍是如何開發農副業與養殖業,如何在當地興建房屋,改善交通,以及發展手工業、紡織業,蓋起廠房,活躍當地經濟的。
第五段,講述秋天南泥灣進入碩果累累的豐收季節。第六段講述南泥灣有了新氣象,戰士們豐衣足食,他們開始學習文化知識、勤奮練兵,為接下來抗擊侵略者的活動做準備。
電影拍完之后,吳印咸又想到,這部宣傳片最好由毛主席親自出鏡,于是他找到毛主席談了自己的看法,毛主席欣然同意。但是讓他出鏡,是直接發表一段講話好,還是要做一段表演呢?
如果是談話,之前召開的各種會議上他已經談得夠多了,于是吳印咸提出讓毛主席寫幾個字,就像是過去人們在一幢建筑上題詞紀念那樣。
這樣顯得比較自然,又正好可以展示一下毛主席的書法。于是,毛主席決定把他在一九三九年“延安生產動員大會”上提出的八字口號寫下來。
![]()
當時因為窯洞里面光線太暗,節目組專門把主席的書桌搬出洞外拍攝。臨到要動筆時,才發現沒有合適的紙張。
原來,書法作品是用毛筆蘸滿墨水寫成的,因此對紙張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寫毛筆字最好采用宣紙,但是當時的延安并沒有這個條件,于是節目組給主席找了兩張白色的凸版紙。
這種紙是專門用來印刷書籍的紙張,吸墨性比較好,只是寬度不夠,所以毛主席最后把八個字拆開,先在一張紙上寫下了“自己動手”,又在另一張紙上寫下了“豐食足食”。
最后,毛主席在兩幅書法作品下面分別加了姓名落款。后來這八個大字組成的口號,在全中國范圍內無人不知。
有出生于上世紀六、七、八十年代的朋友,假如在家中表現得“好吃懶做”時,家長必定會把它抬出來教訓人。
日常生活當中,如果一個人遇到別人央求自己幫忙而不想動手時,人們通常也會拿這句語錄出來當“擋箭牌”。
![]()
《南泥灣》電影1943年1月正式在各個邊區上映,因為反映了延安的生產、練兵情況,又有毛主席本人親自出鏡,所以影響力極大。電影被送到重慶放映時,《新華日報》專門進行過報道。
周總理看過電影后非常高興,還專門等散場以后,去后臺想去看一看大家是怎么給它配音的。隨后,他又贊揚了電影團隊用土法炮制“有聲電影”的聰明才智。
話再說回毛主席題寫在那兩張白色的凸版紙上寫八個大字,拍完電影之后,兩張書法作品就被吳吳印咸導演私人珍藏起來了。
直到一九五九年,國家要建一個革命軍事博物館,吳印咸導演才割愛,把這兩張書法作品送進了館里收藏。
提起在電影里的毛主席,年紀相對較大的一部分人,可能會直接聯想到他生前的一些真實影像記錄,比如一九四九年開國大典上,他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講話的錄像。
![]()
但是現在的人多半不知道,毛曾經在抗日戰爭時期,親自在一部電影里面“出鏡”。王震手下的三五九旅當年建設“南泥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在當時的邊區是一個“生產自救”的模范典型。
而毛主席正是這場生產自救最早的發起人,所以他把自己在幾年前為延安邊區生產自救提出的口號,通過書法藝術向銀屏前的觀眾展示出來。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八個字,恰好向觀眾點明了《南泥灣》這部新聞電影的拍攝主題,為影片落下了一個完美的注腳。
記得《南泥灣》的故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還一直被編成歌曲傳唱,不過隨著國民生活品質的提高,最近一、二十年就比較少聽到這首歌了。
至于“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八個字,本來出自毛主席語錄。過去一度還被印到茶缸之上,當成人們的座右銘。直到如今還是會被老一輩的人們拿出來,調侃動手能力差,性格懶散的后輩。
![]()
現在的年輕人因為聽到老人嘴里掛著這一句話,天長日久,潛移默化地,就把它當成了一句民間諺語記下來。現在人們生活會話當中也經常提到它,只是并非每個年輕人都知道它的來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