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本次勝利日閱兵可以看出,中國的高超聲速武器發展已經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中國這次大大方方亮相了多型海空高超聲速導彈。數量多其實還不是亮點,路線全才是重點。我們亮相的高超聲速導彈,已經涵蓋了現今世界全部高超聲速導彈的幾種技術路線,雙錐體、乘波體、吸氣式,應有盡有。
關注新聞的同志應該注意到,高超聲速導彈已經在不少國家普及,就連胡塞武裝都能手搓出來。其實他們那都不叫高超,只不過是彈道導彈換個皮罷了。
只有俄羅斯的高超勉強算得上,其“先鋒”洲際彈道導彈采取的是乘波體,而“鋯石”海基高超巡航導彈應該采取了吸氣式亞燃沖壓發動機。
至于一些人敬若神明的美國,雖然在高超這個領域試驗了幾十年,但一直是屢試屢敗、屢敗屢試,基本沒有一款成型的高超聲速導彈,不僅被中國遠遠甩到了身后,而且也落到俄羅斯的身后。
高速技術路線中最難的是吸氣式,而全球只有中國攻克了超燃沖壓發動機技術。美國起了個大早連晚集都沒趕上,而俄羅斯采用的吸氣式亞燃沖壓發動機技術顯然要比咱們稍遜一籌。
超燃沖壓發動機到底有多難呢?
它的難點在于如何在超音速的氣流中將燃料均勻混合并點燃,曾有人形容其難度是“在臺風中心點燃一根火柴”。美國研究這玩意已經30多年了,直到現在也沒有解決點火的問題,不得不多次取消開發計劃。
這里就不得不說咱們中國科學家的先見之明。
超燃沖壓發動機技術與風洞技術密切相連。只有先進的風洞技術,才能為超燃沖壓發動機的研究提供真實飛行環境、燃燒過程,并以此優化發動機設計,驗證理論模型、降低研發成本和風險。
咱們中國的風洞技術是兩條腿走路,堅持實體風洞與計算機仿真相結合。特別是實體風洞,我們的JF-22激波風洞技術獨步全球,可模擬30馬赫飛行條件,實現40-100千米高度、3-10千米每秒的速度復現條件,領先全球一兩代。
美國的實體風洞技術本來走在世界的前面,但后面隨著計算機發展,他們更多依賴軟件模擬仿真替代實體風洞實驗。這種方法看似是節約成本的取巧之法,可軟件模擬仿真所需要的關鍵數據必須由實體風洞提供。
真正的軍迷都知道,咱們中國軍事科技的爆發式發展,風洞技術的領先居功至偉。但凡涉及軍事航空器、航天器、導彈等高精尖武器裝備研發,都離不開進風洞去吹吹風。這也是我們各種6代機、各型導彈“井噴式”發展的根源。
有對風洞技術感興趣的,可以搜一搜中國“風洞之父”俞鴻儒的事跡。這里又得提錢老一句,俞鴻儒正是錢學森的弟子。當然,馬明德、伍榮林等風洞專家也是這個領域的大牛。
僅舉一例,就知道中國軍事技術有多強。昨天我說中國軍事科技全面領先美國,一些人很不服氣地糾正,讓我要謙虛一點。可是,事實讓我真的沒法謙虛,過分謙虛其實就是虛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