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這個時刻:9月7日將迎來一場月全食,它還有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血月”——屆時月亮會呈現出迷人的紅色。
![]()
本次月食從北京時間9月7日23:28開始,至次日凌晨04:55結束,總時長達到5小時27分鐘。其中,最精彩的“血月”階段,即月亮完全進入地球本影的部分,將從9月8日01:30開始,持續長達1小時22分鐘。中國境內除東北小部地區外,全國其他地區均可見全過程。
此次月食的特別之處在于,月亮會呈現出濃郁的紅色,成為所謂的“血月”。只要天氣給力,且能朝東偏南一點清晰觀測,就值得抬頭仰望天空,拿出手機記錄。午夜23:28,滿月將緩緩出現“初虧”;到9月8日凌晨01:30,月亮不會像往常一樣皎潔,而是化作一輪暗紅油亮的圓盤,讓人有一種重回“民風淳樸”的亞楠鎮的感覺(《血源詛咒》粉絲狂喜)。究其原因,此時月亮已完全進入地球的本影區。
![]()
月全食是如何形成的?
月全食這樣的天文奇觀并非天天可見,之所以說“難得”,在中國地區,每兩到三年才會出現一次。在全球范圍內,月全食平均每13.5個月才發生一次。經過一個“沙羅”周期,地球、太陽和月球三者的幾何關系幾乎完全一樣,類似的月全食才會再度發生。
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里,人們能看到地球大氣層會為其額外“染上”一層紅色,仿佛經過了雙重過濾,形成一輪“雙重紅月”。
![]()
這場天文大戲的主角是三大天體:太陽、月球與地球。月全食發生時,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與月球繞地球運行的軌道會出現交叉。此時,地球恰好位于太陽與月球之間,根據地球本影區的覆蓋范圍,月球便會形成月偏食或月全食。
用手機拍攝“血月”的技巧
若想用手機記錄下這一奇觀,需注意幾個要點,避免拍出的照片只有漆黑背景和中間一個白點(某些手機可千萬別開“P月亮”功能)。
想用手機捕捉“血月”的人很快會發現:單純按快門遠遠不夠。當然,手機是最便捷的工具——畢竟它隨時裝在你的口袋里。如果擁有高端機型,拍攝時會更具優勢:更好的傳感器、更優質的鏡頭,這些在日常生活中或許不顯眼,但到了夜晚拍攝“血月”時,會瞬間成為決定畫質的關鍵。不過即便使用普通手機,只要掌握方法,也能拍出可用的照片。
![]()
真正能提升拍攝效果的是長時間曝光。只有讓相機更長時間地接收光線,傳感器才能捕捉到足夠的光信號。如果手機支持手動調節參數,那就更好了。
另一個難題是焦距。中低端智能手機的相機多為廣角鏡頭,直接拍攝會導致月亮在畫面中顯得極小。數碼變焦雖能放大月亮,卻會讓畫面變得模糊。若想拍出更大的月亮,就需要借助輔助工具:外接鏡頭、望遠鏡轉接器,或者直接使用自帶長焦鏡頭的旗艦手機。
拍攝月全食需要準備什么?
真正必不可少的裝備是什么?答案是三腳架。沒有穩定的支撐,任何月食照片都會因手抖而模糊。但三腳架不必追求高端款式:一個便宜的三腳架就足夠用,實在不行,把自拍桿固定在欄桿上也能應急。核心要求是“穩定”,其他細節都無關緊要。
![]()
此外,還需保持耐心。月亮不會跑掉——它會在地球本影區中停留超過一個小時,有充足的時間嘗試不同拍攝方式。可以先測試自動模式,再手動調整曝光參數;或許還能為照片尋找一個前景,比如屋頂、鐵塔尖頂或樹木。這樣一來,你的照片就不會是網上隨處可見的“千篇一律的月亮”,而是獨一無二的原創作品。
實用小貼士
若想拍出更出色的月全食照片,不妨參考以下小貼士:
使用定時拍攝:避免按下快門時的手抖導致畫面模糊,定時拍攝能有效減少這種干擾。
捕捉星空背景:由于月亮亮度較低,拍攝時能同時拍到更多星星,為照片增添星空氛圍。
利用月食的“初虧”與“復圓”階段:在月全食開始前和結束后,可拍攝到極具美感的弦月畫面。
嘗試搭配望遠鏡:這樣不僅能讓“血月”在畫面中顯得更大,還可能拍出獨特的暗角效果,讓照片更具個性。
遠離城市光污染:城市中光線充足、空氣污濁,而越往郊外走,光污染越少,拍攝環境越理想。
手動調節白平衡:手機的自動白平衡功能并非總能給出最佳效果,多嘗試手動調節,能找到更貼合“血月”色調的設置。
提前關注天氣預報:月食觀測和拍攝完全依賴天氣。若預報顯示當天有厚云層甚至下雨,那么你只能自認倒霉了。
關閉閃光燈:手機閃光燈的射程有限,對拍攝月亮毫無幫助,反而可能照亮空氣中的灰塵,讓照片出現“灰霧”般的瑕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