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的北京,秋意初顯,天安門廣場上紅旗招展。一場跨越八十載時光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活動在此舉行。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俄羅斯總統普京、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恩等26位外國領導人齊聚于此,共同緬懷這段沉痛而光輝的歷史。
為什么這場紀念活動在中國舉行?為何多國元首親自赴約?而歐洲戰場為何未有同等規模的元首齊聚?這背后,是一場歷史邏輯與當代政治經濟的深刻對話。
中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以3500萬以上軍民傷亡的慘重代價,頑強抵抗了日本軍國主義侵略達14年之久。
中國戰場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使其無法北上配合德國夾擊蘇聯,亦難以南下與英美決戰太平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場紀念活動在中國舉辦,是對歷史事實的尊重,是對中國人民巨大犧牲的告慰,更是對歷史真相的堅守。北京,作為東方戰場的象征之地,自然成為銘記這段歷史的核心坐標。
![]()
那么,為何多國元首愿意遠道而來?首先在于中國日益提升的國際地位。
今日之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與中國共同紀念歷史,既是對過去并肩作戰的緬懷,更是對未來合作共贏的展望。
普京的出席,延續了中俄在二戰歷史敘事上的高度協同,也是對當前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再確認;金正恩的到訪,則彰顯了朝鮮半島與中國在抗戰時期用鮮血凝成的傳統友誼,以及在新的地緣格局下雙邊關系的特殊重要性。
其他來自亞洲、非洲、拉美的領導人,同樣借此機會傳遞出與中國深化合作的明確信號。
另一方面,歐洲戰場未舉辦同等規格的元首集會,并非因為其歷史意義不足,而是源于當代歐洲政治的現實困境。
歐洲是二戰的重要戰場,但歐洲的二戰記憶是破碎的、分裂的。西歐與東歐、戰勝國與戰敗國、歐盟與非歐盟國家之間,對歷史的解讀存在深刻分歧。
北約東擴、俄烏沖突、民粹主義崛起等問題,更使歐洲難以形成統一的歷史敘事和外交步調。
此外,歐洲自身已建有諾曼底登陸紀念、奧斯維辛解放紀念等機制,其紀念活動往往更側重于區域和解與內部整合,而非全球性召集。
更深一層看,中國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歷史回顧,它已成為一種外交語言和戰略敘事。
![]()
通過這場活動,中國向世界傳遞出三重信息:第一,中國是國際秩序的維護者而非挑戰者,因為中國曾是法西斯侵略的受害國,深知和平之珍貴;第二,中國倡導的多邊主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植根于共同的歷史記憶和犧牲;第三,面對某些國家試圖淡化甚至歪曲二戰歷史的行徑,中國有責任與志同道合者共同捍衛歷史正義。
八十載春秋劃過,硝煙散盡,而歷史的回響從未停止。
26國元首的齊聚,不僅是對逝者的致敬,更是對生者的警示:和平需要守護,合作方能共贏。
在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中,中國以莊重之姿告訴世界——歷史的真相不容篡改,人類的未來取決于今日的選擇。而這,或許正是北京這場紀念活動最深刻的時代注腳。
![]()
點這關注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