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記者在省政府新聞辦和省自然資源廳聯合舉行的發布會上獲悉,《江西省耕地保護專項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發布。《規劃》明確,到2035年全省耕地保護目標不低于4004.59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3545.43萬畝,通過構建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體系,扛穩國家糧食主產區責任,為江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筑牢耕地資源根基。
《規劃》共11章,分為總論、耕地保護管控、耕地空間布局、耕地質量提升和生態保護、重大工程、實施保障六個部分,涵蓋目標設定、布局優化、質量提升、生態保育等全鏈條舉措,是全省耕地保護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具有戰略性、協調性和約束性。
![]()
新聞發布會現場
五大核心舉措發力
《規劃》聚焦耕地保護關鍵環節,提出五大特色舉措,推動耕地保護從“數量管控”向“量質效并重”轉變。
數量穩定:構建儲備耕地機制:立足江西資源稟賦,拓寬補充耕地來源,優先在九江、贛州、上饒、宜春、撫州等重點區域實施集中墾造耕地項目,推動耕地集中連片。明確規劃期補充耕地任務:2025年達95萬畝、2030年達145萬畝、2035年達195萬畝,通過“以補定占”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質量提升:攻堅退化耕地治理:針對江西土壤酸化嚴重、有機質含量下降等問題,實施退化耕地治理工程,推進酸化耕地重點縣全域治理,打造治理樣板區。通過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作物、推廣秸稈還田等措施,改良培肥土壤,同時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力爭2035年將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目前全省已累計建成3094.35萬畝,耕地質量平均等級達4.69等)。
生態保育:挖掘耕地多元價值:堅持山水林湖草沙一體化保護,推進耕地生態修復。通過品牌賦能、科技賦能提升耕地產品價值,挖掘特色農耕文化,推廣“耕地產品+耕地景觀”復合利用模式,實現耕地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協同提升。
布局優化:三大路徑推動集中連片:部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恢復等重大工程,推動“小田變大田”;按“整體穩定、優化微調、先補后調”原則,調出不適宜耕種的永久基本農田地塊,劃入優質耕地;在南豐縣、鉛山縣等6縣開展耕地“山上換山下”試點,將山區陡坡耕地調整至山下,實現耕地向優勢區域集聚。
智慧管護:打造“智慧耕地”平臺:依托“江西省自然資源一體化平臺”,建設“智慧耕地”服務平臺,實現耕地保護管理互聯互通、部門協同共治。同時創新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機制,在鄱陽湖平原區、贛撫平原區等區域,打造500個萬畝、千畝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保護工程。
多部門協同推進確保規劃落地見效
為保障《規劃》實施,江西將從組織、制度、資金等多維度強化保障。在組織領導上,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形成“省級統籌、市縣落實”的工作格局;在制度建設上,完善配套法規,強化規劃傳導,將耕地保護目標足額帶位置下達;在資金保障上,統籌各類涉農資金,支持耕地保護重大工程實施;在監測評估上,健全耕地質量監測評價體系,每年開展耕地質量變更調查評價,每5年開展綜合評價,為耕地保護提供科學支撐。
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聯合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以嚴的態度、實的措施推進《規劃》落實,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為江西糧食產量持續穩定在430億斤以上、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江西篇章奠定堅實基礎。
(來源:江西商報 文、圖/記者 張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