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悟語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想法:為了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努力儲備“一桶水”。
他們刻苦鉆研孩子的課本,試圖將知識嚼碎了喂給孩子,期望孩子能輕松掌握。
但是,現實有時很骨感——曾有一位身為數學老師的爸爸,每天親自輔導孩子,孩子的數學成績卻令人意外地只考了38分。
![]()
這絕非個例,而是不少家庭的縮影:家長傾盡全力輔導,孩子的數學成績卻“差強人意”,甚至越教越差。
現象:依賴成癮,思維“癱瘓”
我自己也曾深陷這種困境。
陪孩子學數學一年,發現他遇到難題,第一反應不是思考,而是立刻喊:“媽媽,我不會!”
題目和草稿紙上干干凈凈,完全沒有推演的痕跡。
催促他讀題、思考,他只會煩躁地在紙上戳點、畫線,拒絕動腦思考。
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后來我恍然大悟:恰恰是家長講題太多、太細、太早!
當孩子知道,只要喊一聲“不會”,媽媽就會立刻“投喂”解題步驟,他內心便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暗示:“我不需要思考,媽媽自然會告訴我答案。”
這直接導致了思維惰性。
![]()
大腦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
長期缺乏主動思考的鍛煉,孩子就無法發展出關鍵的數學思維——如分析、推理、建模和問題解決能力。
他們學到的,往往只是特定題型的機械模仿。
比如,孩子看到“一個數比45多34的數是多少?”立刻反應“多”就用加法:45+34=79。
這看似掌握了,但題目稍有變化:“45比一個數多34,這個數是多少?”
孩子一看到“多”,慣性思維依然用加法,結果就錯了。
這不是“笨”,而是思維模式固化,缺乏深度理解和靈活應用的能力。
教育心理學中著名的“代勞效應”研究指出,當家長提供的“腳手架”過于密集、替代了孩子本應經歷的認知沖突和自主探索過程時,反而會阻礙孩子獨立思維能力的形成。孩子習慣了被“托舉”,便失去了自己“攀爬”的動力和能力。
![]()
情緒陷阱:越講越氣,越批越蔫
很多朋友可能不解:小學不就是基礎嗎?哪有什么難題?這觀念過時了。
當代小學數學,早已不是簡單的計算操練,其核心是閱讀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信息篩選與整合能力的綜合較量。
題目設計更加靈活,情境更加復雜,對孩子的思維品質要求顯著提高。
孩子不動腦、不深入思考,確實寸步難行。
家長擁有幾十年的經驗,看小學題目自然覺得簡單。但對孩子來說,每一個新概念、新方法都需要在空白的大腦里艱難構建。理解慢半拍,再正常不過。
然而,家長往往“等不起”。
講一遍孩子沒懂,看著那雙迷茫的眼睛,挫敗感油然而生。
聲音不自覺提高,講解變成了訓斥:“這么簡單都不會?!”“我講了多少遍了?!”……
在批評的聲浪中,孩子的“思考大門”瞬間關閉,大腦陷入“短路”狀態。
更可怕的是,反復的負面評價會讓孩子將“做數學題”與“被批評”、“我不行”的痛苦體驗緊密關聯,導致嚴重的畏難情緒和自信崩塌。
長此以往,孩子會本能地逃避思考,數學學習陷入惡性循環。
![]()
出路:放手≠放任,做智慧的“腳手架”
看到這里,有的家長可能想:正好,我樂得當“甩手掌柜”!
但請注意,“放手”不等于“放任”。
孩子尚小,需要的是適度的、智慧的引導,而非完全撒手或全程包辦。
關鍵在于將思考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體,家長則扮演支持者、引導者的角色。
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 家長的“教”如果只是重復孩子已知的或完全替代孩子探索未知,就無效甚至有害。智慧的支持(腳手架)應提供“跳一跳夠得著”的挑戰,并在孩子能力提升后逐步撤除。
核心策略:降低期待,鼓勵嘗試,搭建“腳手架”
![]()
我們需要做的是:
1、抑制“教”的沖動,激發“想”的火花
忍住直接給出答案或完整解題步驟的沖動。把“教”轉化為“問”和“等”。
2、看見微光,及時鼓勵
對孩子的任何微小思考嘗試,都給予積極反饋:
- “你能把題目完整讀出來,很棒!”
- “你圈出了‘問題是什么’,這步很關鍵!”
- “你找到了‘需要知道什么條件’,思路對了!”
- “你能想到這可能和‘數量間的加減關系’有關?有道理!”
- “雖然沒算出來,但你試著畫圖了,非常好!”
- “用積木擺一擺來理解?這主意真妙!”
![]()
3、角色反轉:“小老師”開講
鼓勵孩子當“小老師”,把例題或他弄懂的題目講給家長聽。
“費曼學習法”的精髓在于,能清晰地講解出來,才是真正理解了。
家長扮演“笨學生”,提出疑問,讓孩子在解釋中深化理解。
4、生活即數學,游戲化學習
將數學融入生活場景和游戲,讓孩子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實用價值。
比如:
- 學習“把少的補齊”:沙發上散落著小烏龜玩偶。媽媽和孩子玩:“咱倆一共有30只小烏龜,媽媽比你少6只,咱倆各有幾只?”孩子興致勃勃:“要給媽媽補6只!總數變成30+6=36只。36分解成兩個18,我有18只,媽媽有18-6=12只!”
- 學習“倒推法”:提問:“媽媽有15只小烏龜,你再得到3只,還比媽媽少4只,你原來有幾只?”孩子推理:“媽媽15只不變。我現在比媽媽少4只,那我現在有15-4=11只。這11只,是我拿到3只之后才有的。所以原來我有11-3=8只!”
![]()
孩子的數學學不好,有時并不是因為家長“教得少”,恰恰可能因為“教得太多”、“教得太急”。
過度熱心講解,如同替蝴蝶破繭,剝奪了它鍛煉翅膀力量的機會。
抑制住“傾囊相授”的沖動,把思考的舞臺真正還給孩子。
當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跨越障礙,哪怕只是一小步,那種“我能行”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將點燃他持續探索的熱情,成為攻克數學難關最強大的內在動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更要敢于放手讓孩子自己下海去“漁”。
數學思維之花,終將在獨立思考的土壤中絢爛綻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