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伴兒!快來!我……我這是怎么了!”
周六的清晨,72歲的張大爺在衛生間里發出了一聲驚呼。老伴王阿姨聞聲趕來,只見馬桶里一片鮮紅,張大爺臉色蒼白,嘴唇發干,額頭上滲出了細密的冷汗,扶著墻的手都在微微顫抖。
“就是解個手,突然就……跟水龍頭沒關緊一樣,一點感覺都沒有,也不疼。”張大爺驚魂未定地描述著。王阿姨心里咯噔一下,第一反應是:“又是痔瘡犯了?”可轉念一想,不對啊,以前痔瘡出血都是幾滴,擦屁股紙上帶點血,哪有這么大的陣仗?
看著張大爺越來越差的臉色,王阿姨不敢耽擱,趕緊撥打了120。到了醫院,經過一系列緊急檢查,醫生給出了一個讓老兩口非常陌生的診斷——結腸憩室出血(Colonic Diverticular Bleeding, CDB)。
您可能和張大爺夫婦一樣,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一份于2025年發表在國際期刊《DEN Open》上的最新綜述研究告訴我們,這個昔日的“小透明”,正悄然成為中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頭號元兇”,其住院率在日本甚至已經反超了我們熟知的胃出血。
這究竟是一種什么病?為什么它如此“偏愛”老年人?我們又該如何應對這藏在腸道里的“定時炸彈”呢?今天,我們就來把這份最新的權威研究報告,為您一字一句地解讀清楚。
腸道里的“小暗袋”——憩室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們得弄明白,什么是結腸憩室。
您可以把我們的結腸想象成一根自行車內胎。一根全新的、健康的內胎,表面是光滑而有彈性的。但隨著使用年限增加,內胎的某些薄弱點可能會在壓力的作用下,向外“鼓”出一個個小氣泡。
我們腸道里的“憩室”,就是這樣的小“氣泡”或“暗袋”。它們是腸道壁上最薄弱的黏膜層和黏膜下層,從肌肉層的縫隙中向外突出形成的囊狀結構。
這些小暗袋本身并不可怕,很多人長了憩室,一輩子都可能毫無察覺。但危險就藏在細節里。我們的腸壁上分布著為腸道提供營養的血管,有些血管恰好會經過這些“小暗袋”的頸部或底部。隨著年齡增長,血管壁的彈性變差,變得脆弱。當這些小暗袋受到腸道內壓力變化等因素影響時,脆弱的血管就可能像被磨破的電線一樣,突然破裂,引發洶涌的出血。 這就是張大爺所經歷的“結腸憩室出血”。
悄然崛起的“頭號殺手”,為什么偏偏是它?
曾幾何時,當我們談到消化道出血,首先想到的就是胃潰瘍、胃出血。但時代變了,疾病譜也在發生變化。
最新的研究數據顯示,一個令人警惕的趨勢正在發生。以日本為例,在2012年,因結腸憩室出血而住院的人數是每10萬人中有15.1人,而到了2019年,這個數字飆升至34.0人,翻了一倍還多。 與此同時,曾經的“老大哥”——出血性胃潰瘍的住院率,則從41.5人下降到了27.9人。 就在2017年,兩條線完成了一個歷史性的交叉,結腸憩室出血的住院率正式超越了胃出血。
為什么會這樣?研究指出了兩大推手:
人口老齡化:這是最根本的原因。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結腸壁會變得松弛,肌肉力量減弱,更容易形成憩室。同時,血管也會老化、硬化,變得更易破裂。數據顯示,結腸憩室出血的患者中,65歲以上的人群占了絕大多數,超過80%。 其中,80-84歲更是發病的高峰年齡段。
抗凝、抗血小板藥物的廣泛使用:為了預防心梗、腦梗等心腦血管疾病,很多中老年人都在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華法林等“抗血栓”藥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血液稀釋劑”或“抗凝藥”。 這些藥物在保護我們心腦血管的同時,也讓我們身體的凝血功能下降,一旦憩室血管破裂,就很難像正常人那樣快速止血,從而導致更嚴重、更持續的出血。
可以說,結腸憩室出血的劇增,是老齡化社會給我們帶來的一個全新的健康挑戰。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憩室出血的“雙面性”
面對來勢洶洶的結腸憩室出血,我們既不必過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它具有非常鮮明的“雙面性”。
好消息是:它通常“自己會停”,且死亡率低。
研究顯示,大約70%到90%的結腸憩室出血是自限性的,也就是說,在醫生采取保守治療(比如臥床休息、禁食、輸液等)后,出血會自己停下來。 張大爺入院后,在急診監護室觀察期間,出血量也確實慢慢減少了。
更讓人安心的是,盡管出血時場面駭人,但結腸憩室出血導致的直接死亡率非常低。多項大規模研究一致表明,其院內死亡率普遍低于1%,大約在0.2%到0.7%之間。
壞消息是:它極易復發,像一顆“不定時炸彈”。
出血自己停了,人是不是就沒事了?恰恰相反,這才是結腸憩室出血最狡猾的地方。研究發現,它的復發率相當高。
短期內(30天):復發出血的風險約為22.8%。
長期來看(1年內):在那些首次出血后平安出院的患者中,仍有高達19%至35%的人會再次經歷大出血的噩夢。
這意味著,如果不進行有效的干預,這次的“幸運”很可能只是下一次更大風暴來臨前的短暫平靜。每一次復發,都意味著又一次的急診、住院,以及可能出現的休克風險,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
正是因為這種高復發率的特點,如何精準、有效地“拆彈”,就成了醫生們面臨的核心課題。
腸道里的“偵察戰”與“拆彈術”
要想拆除炸彈,首先得找到它。在遍布褶皺、長達一米多的結腸里,從幾十甚至上百個“小暗袋”中,準確揪出那個正在或剛剛“肇事”的出血點,是一場極具挑戰的“偵察戰”。 而這,主要依靠我們的“腸道神探”——結腸鏡。
偵察戰:結腸鏡應該何時出動?
過去,很多醫生認為,對于這類急性出血,應該“兵貴神速”,越早做腸鏡越好。但最新的研究證據對這一觀點提出了挑戰。
多個薈萃分析(一種匯總多個研究進行分析的高級別證據)發現,盡管在24小時內進行緊急腸鏡,確實更容易找到出血的“蛛絲馬跡”(比如憩室口的血凝塊、裸露的血管頭等) ,但遺憾的是,它并不能顯著降低患者再次出血的風險。
這就像警察雖然迅速趕到犯罪現場找到了痕跡,但并不能保證犯人不會再次作案。因此,目前的共識是,對于生命體征平穩的憩室出血患者,不再常規推薦“一刀切”式的24小時內緊急腸鏡。
當然,凡事有例外。如果患者像張大爺剛發病時那樣,出現了心率加快、血壓下降等休克表現,或者CT檢查發現了明顯的造影劑外漏(說明血管破口很大,正在活動性出血),那么緊急腸鏡依然是必要的,因為它能為立即“拆彈”創造機會。
拆彈術:內鏡醫生手里的“十八般兵器”
一旦在腸鏡下鎖定了出血的憩室,內鏡醫生就會化身“拆彈專家”,動用各種精巧的“兵器”來止血。目前,主流且證據最充分的方法主要有兩種:金屬夾止血(Clipping)*和*帶戒扎術(Ligation)。
1. 金屬夾止血(Clipping):精準“鎖喉”
這是最常用的方法。 想象一下,醫生通過內鏡,將一個微型金屬夾,像訂書釘一樣,精確地夾住出血點。這又分為兩種策略:
間接夾閉法:像拉拉鏈一樣,用幾個金屬夾把整個憩室的“袋口”給封死。 這種方法相對簡單,但不夠治本。
直接夾閉法:這是技術上的升級。醫生需要有高超的技巧,直接找到并夾住憩室底部那根破裂的小血管。 這相當于直接擰緊了漏水的“總閥門”。
研究證實,直接夾閉法的效果明顯優于間接夾閉法。數據顯示,直接夾閉的早期再出血率是18.6%,而間接夾閉則高達27.8%。
2. 帶戒扎術(Ligation):釜底抽薪這種方法更為巧妙。醫生會通過內鏡,將一個特制的、像小橡皮筋一樣的“套扎環”釋放出來,緊緊地勒住整個出血憩室的根部。
這個小小的“橡皮筋”會切斷憩室的血液供應,被套扎的憩室組織會因為缺血而壞死、脫落,最終愈合。這是一種“釜底抽薪”式的療法。
大規模研究給出了令人振奮的結果:與金屬夾止血相比,帶戒扎術(EBL)的止血效果更勝一籌!其早期(30天內)再出血率僅為13.2%,顯著低于金屬夾法的24.6%;遠期(1年內)再出血率也更低。
終極攻略:如何選擇最佳“拆彈方案”?
既然兩種方法都有效,那到底該選哪個?最新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份非常精細的“作戰地圖”,這取決于兩個關鍵因素:
出血部位和出血狀態。
我們的結腸分為左半結腸(靠近肛門)和右半結腸(靠近小腸)。
場景一:在右半結腸發現活動性出血(血正在噴涌或流出)。
首選:帶戒扎術。此時,視野不清,直接夾閉難度大。帶戒扎術能快速、有效地控制局面,再出血風險最低(僅約10.2%)。
場景二:在右半結腸發現非活動性出血(比如只看到血凝塊)。
首選:直接夾閉法。此時視野清晰,醫生可以從容地進行精準夾閉,效果與帶戒扎術相當,再出血風險也很低(約10.5%)。
場景三:在左半結腸發現出血(無論是否活動性)。
靈活選擇。研究發現,在左半結腸,幾種方法的效果差異不大。 醫生會根據憩室的形態、內鏡操作的難易度以及對并發癥(如穿孔)的風險評估,來決定最合適的方案。 比如,左半結腸腸壁相對薄,有些醫生可能會更傾向于使用風險更可控的夾閉法。
特殊人群的必讀指南——服用“抗凝藥”怎么辦?
對于像張大爺這樣,為了預防心腦血管病而長期服用抗凝藥、抗血小板藥的患者,一旦發生憩室出血,藥物的“停”與“續”就成了一個兩難的抉擇。停藥怕血栓,不停藥怕大出血。
最新的研究也根據現有證據,給出了指導性建議(請注意:具體方案必須由您的主管醫生和心臟科/神經科醫生共同決策,切勿自行停藥!):
只服用阿司匹林(用于二級預防,即已經得過心腦血管病):建議繼續服用。研究發現,雖然繼續服藥會輕微增加再出血風險,但停藥導致的心梗、腦梗等嚴重事件的風險更高,得不償失。
服用雙聯抗血小板藥(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建議在醫生指導下,暫時停用其中一種(通常是氯吡格雷),保留阿司匹林單藥治療。
服用華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藥:原則是盡量避免永久停藥。 在急性出血期,醫生可能會根據情況暫時停用幾天,待確認止血成功后,盡快恢復用藥,并會告知家屬停藥期間可能存在的血栓風險。
核心思想是:在消化科醫生奮力“堵漏”的同時,也要兼顧心腦血管的“防洪”,在風險與獲益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張大爺是幸運的。在醫院,醫生根據他的情況,采用內鏡下的帶戒扎術成功止血。一周后,他平安出院,并且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了抗凝方案。
結腸憩室出血,這個因老齡化和現代生活方式而日益凸顯的健康問題,就像一個潛伏在我們身體里的“沉默殺手”。它的發作常常毫無預兆,卻可能帶來驚心動魄的場面。
通過這篇最新的權威研究解讀,我們希望您能記住以下幾點:
提高警惕:當中老年人,尤其是長期服用抗凝藥者,出現無痛性、突發性的大量便血時,不要想當然地以為是痔瘡,一定要高度警惕結腸憩室出血的可能,及時就醫。
相信科學:盡管場面嚇人,但這種病的死亡率很低。現代內鏡技術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多種精準、高效的“拆彈”武器。
精準治療是關鍵:是否需要緊急腸鏡、選擇哪種止血方法,背后都有著嚴謹的科學依據。一個經驗豐富的內鏡團隊,能根據您的具體情況,制定出最優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切勿自行停藥:如果您正在服用抗凝藥物,請務必將用藥情況告知醫生,由多學科團隊為您制定后續的用藥策略。
生命是一場需要精心維護的旅程。了解我們身體可能發出的“警報”,并懂得如何科學應對,是我們給予自己和家人最好的健康守護。
參考資料:Ichita C, Kishino T, Aoki T, Machida T, Murakami T, Sato Y, Nagata N. Updated evidence on epidem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colonic diverticular bleeding. DEN Open. 2025 May 6;6(1):e70122. doi: 10.1002/deo2.70122. PMID: 40330864; PMCID: PMC1205388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