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場如戰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彼得·德魯克
小米YU7的火爆,讓新能源汽車市場再次陷入了一場激烈的“搶人大戰”。多家車企為了爭奪小米YU7的退訂用戶,紛紛推出了定金補償政策,新能源市場競爭進一步白熱化。
一、車企“截胡”策略:精準狙擊小米軟肋
小米YU7的超長交付周期,成為了車企們“截胡”的突破口。標準版53-56周、Pro版48-51周、Max版33-36周的交付時間,讓不少用戶望而卻步。極氪、蔚來、智己等車企抓住這一痛點,紛紛推出補償政策,吸引用戶退訂小米YU7。
極氪銷售明確表示“任何車型均可享受補齊定金福利”,并指導用戶操作退單流程;蔚來則允許用戶支付YU7定金后轉購蔚來車型,直接抵扣車款;智己針對LS6車型推出類似政策,小米YU7定金可全額抵扣。這些政策看似是對用戶的福利,實則是車企們爭奪市場份額的手段。
二、用戶風險與爭議點:天上不會掉餡餅
雖然車企們的補償政策看似誘人,但用戶在享受福利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風險。部分補償政策由銷售個人或區域門店發起,并非車企官方統一行動,存在執行差異。
小米官方明確表示,鎖單后定金不可退(7天內未鎖單可退),且訂單不支持修改購車人或轉讓。
然而,仍有多名用戶因界面誤導,誤操作新增訂單而非改配,導致同時持有兩筆鎖單訂單,損失5000元定金。小米客服回應稱“鎖單訂單無法取消”,需等待后續政策調整。
此外,二手平臺上涌現大量YU7訂單轉讓,準現車(Max版)加價高達1.7萬元,標準版/Pro版溢價約5000元。小米重申訂單不可修改購車人,轉讓需通過二手車過戶,存在交易風險。
![]()
三、交付能力才是核心競爭力
小米YU7上市18小時鎖單量破24萬臺,疊加SU7未交付訂單(約18萬輛),總積壓訂單超42萬臺。
小米正加速產能爬坡,北京一期工廠雙班倒生產,二期工廠即將投產,三期工廠已獲批建,目標年產能40萬輛。然而,產能的提升需要時間,交付能力仍然是小米的核心挑戰。
YU7憑借設計、性能(如定制米其林輪胎、變色天窗)及科技配置(全景HUD)吸引用戶,但競品需同等水平情緒價值才可能轉化其用戶。
部分用戶因實際體驗(如后排空間小、操控不及預期)退訂,轉向更適合需求的車型。
四、新能源市場的未來在哪里?
車企的“定金補償”策略是新能源市場競爭白熱化的縮影,直擊小米交付短板,短期內可能分流部分訂單。
但對用戶而言,需警惕非官方政策的落地風險及黃牛交易陷阱;對小米而言,加速產能擴張與優化服務流程(如改配操作指引)是當務之急。
未來,新能源市場的競爭焦點將從訂單爭奪轉向交付能力與用戶體驗的實質提升。只有具備強大交付能力和優質用戶體驗的車企,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正如雷軍所說:“我們一定會嚴把產品質量關,同時加快交付速度,讓訂車的朋友們能更早提車。”
![]()
(周愚,評論人、商評人、財經評論員、策劃人、投資人,某寶前十品類操盤手、多家媒體及機構邀約評論人,發表商業評論千萬字,已委托快版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