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好,我是腦叔,一個愛聊腦的家伙。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時候——在解決一個難題時,大腦仿佛進入某種“專注模式”,一切外界干擾都被屏蔽,思維清晰流暢?科學家們最近發現,這并不是錯覺,而是一種真正存在的大腦“節奏”在發揮作用。
在我們的大腦深處,有一種被稱為θ連接的神秘腦電節律。它的頻率在 4 至 8 赫茲之間,是一種慢波信號。當我們面對需要集中注意、快速思考和切換思路的任務時,這種節律就像一支默契的交響樂隊,讓不同腦區精準配合,完成高難度的認知挑戰。
![]()
一名研究參與者戴著腦電圖帽執行任務。(Henrike Jungeblut/Luis Ahrens )
最近,德國約翰內斯·古騰堡大學的心理學家安娜-萊娜·舒伯特(Anna-Lena Schubert)帶領團隊在《實驗心理學雜志》發表了一項研究,揭示了這種腦波節奏與人類認知能力之間的緊密聯系。簡單來說,他們發現:越聰明的人,大腦跳動的節奏就越協調。
當大腦被賦予挑戰,它會如何應對?
研究團隊招募了 148 名年齡在 18 至 60 歲之間的參與者,對他們的智力和記憶力進行了評估。隨后,所有人戴上腦電圖(EEG)帽,完成三項并不復雜、但需要靈活切換規則的任務:
判斷一個數字是大于還是小于5,或是奇數還是偶數;
識別圖形是“大圖”還是“小圖”構成的;
區分一個數字或字母的類別,比如數字大小、字母元輔音屬性。
這些任務的關鍵不在于難度,而在于“變”。當規則不斷變化時,大腦如何迅速調整應對,才是研究者真正關注的。
結果令人驚喜:認知能力更高的參與者在任務過程中表現出了更強的θ連接,尤其是在大腦前額葉區域——這被認為是“決策中樞”和“注意力調節站”。
智力,或許不是你以為的“持續專注”
舒伯特解釋說:“我們原以為,智力更多體現在持續專注的能力上,但研究顯示,更關鍵的其實是靈活性——大腦在不同任務之間迅速切換并重新協調的能力。”
比如,能在工作時不被手機震動打斷專注,或在嘈雜車站中安靜閱讀的人,他們的大腦,或許正善于在千頭萬緒中找到“主旋律”。
研究進一步指出,并非所有的θ連接都等同重要。只有那些發生在執行行為決策過程中的同步活動,才與認知能力強相關。這一發現,或將推動我們重新理解“智力”的神經機制。
啟示未來的腦科學與診斷方式
盡管離“用腦波判斷一個人是否聰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舒伯特團隊的研究為未來基于腦電波的認知訓練、甚至早期診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離真正應用還有距離,”舒伯特坦言,“但這是朝理解智力本質邁出的重要一步。”
或許,未來某一天,我們不僅能通過分數、履歷來理解一個人是否“聰明”,還能從大腦自身的節奏中,聆聽到關于認知潛能的秘密旋律。
參考鏈接:?
https://www.sciencealert.com/your-brain-has-a-hidden-rhythm-and-it-may-reveal-how-smart-you-are
聲明:本文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用于學術交流!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