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邵林翔
改革開放伊始,為豐富和活躍廣大青少年和影視愛好者的業余藝術生活,提高影劇欣賞水準,1979年11月7日無錫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文聯)和無錫市影劇公司聯合創辦了影劇藝術刊物《銀幕與舞臺》,刊物以介紹中外優秀電影電視、傳播專業影劇知識、記錄電影幕后故事、開展電影文學評論為主,同期在無錫各大影劇院發行。
![]()
《銀幕與舞臺》小報第一期
“舞臺小天地,天地大銀幕。古往今來,風云變幻,大至火山爆發,天崩地裂,小至蟲魚蠕動,微生物求生于瞬間,無不歷歷在目。只要你高興,可以隨孫猴子一個筋斗飛上三十三天,去嘗嘗太上老君葫蘆里的仙丹妙藥,也可以從天上回到人間,進大觀園為林黛玉一掬同情之淚,可以見寶刀砍妖魔之頭,也可以見有情人皆成眷屬,總之,當你走進影劇院,帷幕拉開,你就隨著舞臺銀幕上的脈搏一起跳動,完全沉浸在悲歡離合的情感之中,走進桃紅柳綠詩情畫意之境!《銀幕與舞臺》這個小刊物,就想搭一座小橋,為觀眾了解劇情提供一點方便,推薦一些優秀的劇目、電影,指出一些舞臺銀幕上的閃光和陰暗之點,若是對觀眾更好理解劇情,增多一些影劇知識,提高藝術欣賞水平等方面能起一點小作用,也就夠了。
——主編見面話
初期發行為8K小報,1980年改為32K本,試刊3期,1981年開始改為月刊,在滬寧線發行。1982年開始起,經江蘇省委宣傳部批準由郵局開始在全國發行。1983年開始刊物改為24K本,全國29個省市(除臺灣省)均有讀者訂閱。《銀幕與舞臺》彼時最高月發行量達到20萬冊,平均每月發行15-16萬冊。雜志的順利創辦,得到了全國電影界、戲劇界知名人士的大力扶持。上海電影家協會黃晨先生為刊物的創辦發展竭盡所能,親自帶領編輯部去北京上海等地組稿,著名演員趙丹先生為刊物題寫刊名。影劇界的阿甲(京劇作家)、朱琳(電影演員)、白楊(電影演員)、秦怡(電影演員)、謝芳(電影演員)、呂恩(戲劇表演藝術家)等著名人士紛紛為刊物撰稿,刊物遵循“寓教于樂”的辦刊方針,“思想性、知識性、文學性、趣味性”于一體,以“健康的雜志內容、活潑的文學形式、新穎別致的裝幀設計”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刊物所刊登的文章內容也多次被上海《文匯報》、香港的《中外影畫》、《電視月刊》等全國三十家報刊轉載,在國內影劇界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1980年至1986年全75冊《銀幕與舞臺》能有如此成功,離不開一位老先生的默默耕耘和無私奉獻,他就是雜志主編許墨林先生。許墨林,筆名墨林,作家、文化學者,1940年出生于宜興周墅鄉(今丁蜀鎮),1960年畢業于江蘇省無錫師專中文,同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歷任無錫師專中文科教師,無錫勝利門中學及廣瑞中學語文教師、教研組長,無錫市文化局創作組創作員,199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散文集《太湖邊的故事》、《雨花女》、《心燈》,報告文學集《梅花迎春》,兒童文學集《太湖邊的趣聞》,散文《大佛的沉思》入選《中文語文課本》并主持編寫《無錫鄉土語文(江陰、宜興)讀本》。
![]()
![]()
![]()
![]()
《銀幕與舞臺》1980年試刊1-3期
春回大地,百花吐艷,隨著八十年代第一個春天的到來,《銀幕與舞臺》增刊第一期,與讀者見面了。
《銀幕與舞臺》小報出版以來,反應熱烈,讀者紛紛來信鼓勵,建議增加篇幅,擴大欄目。為了不負眾望,除了辦好小報外,我們創辦增刊。
增刊旨在介紹中外優秀電影,戲劇,傳播影劇知識,開展影劇評論,進行藝術欣賞和美學教育,指導如何觀看戲劇電影,介紹編劇、導演、演員創作生活,交流心得體會,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春風融融,周總理的教導在耳中:“寓教育于娛樂之中。”增刊力求內容充實,形式活潑,圖文并茂,多姿多彩,具有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地方特色。在文藝的百花園中,吐露它的芬芳!
《銀幕與舞臺》增刊,是在市委宣傳部的直接關懷下編印的。它受到上海市文聯、電影界、戲劇界、出版界、藝術院校等各方面的支持,無錫市彩印廠、外貿印刷廠等單位的通力協作,在此,表示誠摯的謝意!
花兒好,要靠眾人來栽培。《銀幕與舞臺》是廣大電影、戲劇愛好者和專業文藝工作者的園地。乘著大好時光,快來耕耘,快來播種,八十年代的春天是屬于我們的!
——編者后記
《銀幕與舞臺》1980年1期
![]()
![]()
![]()
《銀幕與舞臺》1981年1-12期
新的一年 新的希望
新春到來之際,本刊編輯部和團市委聯合邀請本市各界的一些青年愛好者舉行座談會,共同回顧去年的電影狀況,并對新的一年中的電影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大家還就本刊如何更好地為廣大青年電影愛好者服務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現實生活中可歌可泣、可恨可責的事例是舉不勝舉的。因此,我希望新的一年中的電影,要真實地反映在向四化進軍中的優秀人物,如實地寫出他們的個性,寫出他們歡樂的個性,寫出他們歡樂的淚花和堅強的決心;要在可信性上進一步功夫。不希望再出現象《廬山戀》那樣距離我們生活遠,使人不可信的影片。
——無錫師范 王學芯
現在國產影片中仍然有不少充滿了說教,這類極左路線下產生的虛假的東西不清除,電影這樣的藝術作品就不可能有生命力!因此,我希望新的一年中的電影首先要真實地反映生活,而不要一味的說些不著邊際的大道理,要多想想一部作品怎樣才能經得起人民的檢驗,經得起歷史檢驗,怎樣才能給現在的觀眾一點最好的精神食糧,為子孫后代留下一些寶貴的精神財富!
——無錫湖光儀器廠 王元
現在電影很多,但有鄉土味的電影戲劇評論不多,專門登載這類文章、圖片的刊物更是屈指可數,因此,他們希望本刊少登那些長而空的文章,多登一些有獨立見解的、有地方特色的、有點趣味性的短文章;希望刊物能講真話、樹新風、力掃評論方面的庸俗作風;要多聽聽青年讀者的意見,與他們多交朋友;多開展一些各種形式的討論,引導大家正確地欣賞影片,不斷提高欣賞水平,滿足大家對精神文明的渴求。
——無錫市歌舞團 匡小鸝
《銀幕與舞臺》1981年2期
![]()
![]()
![]()
《銀幕與舞臺》1982年1-12期
記者:佐藤先生導演的《人證》、《追捕》,中國觀眾十分熟悉。得知您參與《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的導演工作,大家很感興趣,很想知道您對導演這部影片的想法。
佐藤:《一盤棋》不是普通的影片,它是中日友誼的結晶,具有其特殊的使命。拍片過程證明,中日兩國攝制組人員,對這個意義是了解的。盡管語言不通,但大家都努力工作,結果可能是成功的。中國方面對合拍這部影片很重視,很支持。無論在上海、北京拍片,都給以極大幫助,使我們的拍攝工作進行很順利。
記者:最后我們想了解您對這部影片的希望和對中日是否繼續合拍影片等問題談談看法。
佐藤:作為電影藝術,使觀眾看后要受感動。我希望觀眾對影片內中日三十年歷史會有所收獲和體會。如果觀眾看后,僅僅認為中日兩國曾經有過這段歷史,但這是過去的事,那影片就失敗了。按照目前的情況看,今年七月份完成拍攝工作是很可能的。至于今后是否有可能再度合拍影片的問題,這首先要看這部影片是否成功,如果大家歡迎,那當然……對導演講,是以一部部影片為單元計算的,不是下一部將怎樣,而是要看這部影片的效果如何。
——佐藤純彌導演與本刊記者的對話
《銀幕與舞臺》1982年6期
![]()
![]()
《銀幕與舞臺》1983年1-12期
春風扶蘇,歲序更新。當我們把八三年第一期送到讀者手里的時候,首先向您祝賀:新年好!
萬紫千紅撩人處,都在開創新局面。刊物怎么辦?《銀幕與舞臺》要為讀者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糧。它力求出新:展現新的銀幕,巡禮新的舞臺,描繪新的人物,催發新的花朵,讓親愛的讀者看到祖國在春光中前進的勃勃英姿。
“內容要新,情趣要高,風格要美。”我們傾聽著廣大讀者的心聲,進山覓寶,入海求珠,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在新的一年我們期望做些改進:
“多一些鼓舞人的東西。”說得對!刊物要得人心,不求時髦,不求刺激,不搞歪門邪道,要寓教育于娛樂之中引導人們積極向上,真正是內容健康的、高尚的、美的東西,沒有一個讀者不愛;每當我們發一篇稿子時總要想一想:對讀者有沒有得益?
“欄目要多,內容要挖得深。”說得好!新的一年里,除辦好原有欄目外,我們將開辟《在心靈深處》、《我們怎樣走上銀幕(舞臺)的》、《音樂愛好者》等新欄目,獨辟蹊徑,走自己的路,開辟富有江南特色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少一些八股腔,多一些和讀者的交流談心。”是呵,我們決心丟掉那些呆板的程式,那些習以為常的編法,改成24開本。去掉目錄,加強導言、編后、評注,直接與讀者談心、探討、交流,改變那種多年穿長袍馬褂的局面,來一個生動活潑清新的文風!
啟步是難的,但我們充滿信心。愿更多的讀者、作者來關心它。春風綿綿花更發。愿《銀幕與舞臺》這朵小花,更好地開在您充滿陽光的心頭!
——新年祝詞
《銀幕與舞臺》1983年1期
![]()
![]()
《銀幕與舞臺》1984年1-12期
電影《青春萬歲》,生動地展現五十年代朝氣蓬勃的學校生活,影片中的一群青年有抱負、有理想、團結友愛,樂觀向上。影片給人鼓舞和力量!本刊和無錫市影劇公司,于十月下旬聯合舉辦電影《青春萬歲》報告會,邀請該片的編劇張弦、導演黃蜀芹、演員梁彥、施天音等同志和廣大觀眾見面。會后,編、導、演和無錫市的部分教師、學生舉行了座談。座談會上氣氛熱烈,發言踴躍,大家都說---要讓青春永放光彩。
陳學明(無錫師范教師):看了影片感到很親切,使我想到五十年代。那時青年很單純,對前途充滿信心,大家相互幫助共同進步,無錫一解放,團市委就把我們失學青年組織起來,成立了民青聯,學馬列、做黨的宣傳工作、參加文化學習。沒有教師,文化高的就主動承擔。
陸迎真(青山中學教師):我是一九七七年高中畢業的。我們的生活經歷過狂熱、迷惘到探求。十年浩劫后當自己發現上了“四人幫”那套假馬列的當之后,就把政治活動一概排斥為是“假大空”。影片表現了五十年代的政治生活,對我們可以起到排除抗藥性的作用。五十年代青年對生活的熱愛,亦是我們需要吸收的。當前在某些青年中,流行著看穿看透紅塵的錯誤看法,個別的甚至逃避生活,企圖從宗教中尋求慰藉,我們這代青年對父輩,對中國的過去了解太少了,這也是產生以上錯誤看法的一個原因。
沈國平(無錫市三中教師):盡管影片中的生活離我們已經三十年了,但今天青年對它仍然很喜歡,因為:1作為社會的人,每個青年都應該有理想、愛祖國。昨天和今天二代人都在為建設共產主義而奮斗;2作為自然的人,青春時代追求光明、知識和美好的生活,這亦是共同的。所以影片對當代青年有教育意義。當然兩代人亦有區別。我們搞教育的人,怎樣使八十年代青年,都成為將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光片面追求升學率是不行的,一定要提高學生的自治能力,開闊他們的生活面,從而培養更多象電影中鄭波、楊薔云的人物。
吳建明(無錫師范學生):王蒙說,每個時代的人都有不同的獨立思考。我們的父輩把思考付之于行動,這正是我們這代青年應該學習的長處。我羨慕影片中父輩的生活那么充實而富有活力,而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比過去好多了,但卻常常依賴于老師,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影片勾通了兩代人的心靈,引起我們強烈共鳴,這對消除代溝同心建設現代化的祖國很有實際意義。
黃蜀芹(導演):無錫同志們對電影的感受力,和我拍攝影片所要達到的藝術效果是一致的。對八十年代青年過去我了解不夠,拍片時曾擔心是否給人以用五十年代青年壓八十年代青年的感覺,現在看來這顧慮是多余的。現在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和反映,遠遠超出當初我拍電影時所想的,確實青年人的思考能力取得一致的意見,我感到很高興,謝謝無錫市文聯《銀幕與舞臺》編輯部和市影劇公司舉行了這樣的座談會,謝謝大家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
《銀幕與舞臺》1984年1期
![]()
![]()
《銀幕與舞臺》1985年1-12期
白樺是位在部隊成長起來的作家,十六歲開始執筆創作,寫過小說、詩歌、散文、話劇、電影等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一九五七年那股政治旋風以后,手中的筆雖有一段停頓,但還是陸續寫出了《紅杜鵑,紫杜鵑》、《老白與杜甫》、《像他那樣生活》等充滿詩人激情的劇本。
……事實上,《吳王金戈越王劍》是作者六十年代醞釀構思的作品,當時鑒于文革沒有動筆,最后還是在北京人藝導演藍天野的再三催促下于一九八二年才寫成的。為了慎重起見,劇本付排前曾經武漢軍區黨委及北京有關部門嚴格審閱把關。上演前又請了有關領導觀摩審議。
一九七六年底,四人幫剛粉碎一個多月,白樺便帶著一部左傾錯誤的劇本到北京。許多人讀了他的劇本,心靈像是經受了一場巨大的地震,久久不能平靜。更多的人被劇本悲壯的情節、人物、語言所打動,流下深思的淚水。
一九七八年底,作家從“淮海戰役”戰場采訪歸來,一番深思熟慮后,以他的新作《今夜星光燦爛》向人民提出一個令人沉思的問題:“今天,我們還像三十年前那樣,無條件地把人民的愿望當作我們前赴后繼的戰斗目標嗎?能回答嗎?是理直氣壯地回答?還是面紅耳赤的支吾?”別看問題如此簡單,還是有那么幾個不敢正視這一問題的人。他們對問題的實質避而不談,糾纏在所謂戰爭描寫真實與否的枝節問題上,最后拋出一頂“宣揚戰爭恐怖”的大帽子,試圖把作家和善良的觀眾都嚇住。遺憾的是,人民早就對左先生的帽子工廠深惡痛絕了,對這些叫囂甚至理都沒理。《今夜星光燦爛》也從舞臺走上了銀幕,拷貝發行到海外,送往國際電影節。
。。。。。。“詩人的青春等于希望加戰斗!”這是白樺無數詩篇中一句令人難忘的自白。我們等待著他戰斗的勝利篇章!
——永不沉默的作家 白樺
《銀幕與舞臺》1985年6月
![]()
![]()
《銀幕與舞臺》1986年1-12期
《黑炮事件》在色彩的運用上,可以說是匠心獨運,頗具特色的。一部彩色影片,各種色彩都有,紅黃藍青黑紫,給觀眾以五彩斑斕、萬紫千紅之感,誰也說不清這些色彩在影片中究竟有何作用。然而,《黑炮事件》卻有意不用藍色和綠色,重點突出黃色、紅色和白色,充分發揮了色彩在情緒上的作用。
影片展現的生活環境,主要是礦山和機關。于是大塊大塊的黃色出現了,山、路、機械、灰塵、黃色帽、黃色工作服。黃色是一種安全感的象征。在四化建設中,各種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人們都需要安全感支撐,數十年來動蕩的政治生活,使人們迫切需要于安全工作、學習、生活,但也有一種“安全”卻在生活中滋生了惰性和官僚主義作風,因此,武副書記調查“黑炮事件”,也是從所謂“安全”出發,讓趙工程師回避,造成幾百萬的損失。而黃色正是一種安全色。影片運用大塊大塊的黃色,突出“安全”感,其藝術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由于黑炮事件發生了,安全感失去了,于是影片節奏加快,劇情和人物的情緒也變化了,躁動、危機與惶惑相繼出現。影片就運用不同層次的紅色來渲染氣氛、表達內涵,紅轎車、紅地毯、紅桌椅、紅詞書、紅氣球、紅背心、紅機械、紅裙子、紅燈泡。各種狀態、各種物體的紅色,給觀眾以強烈的印象,在心理上產生出一種敏感的聯想,并延伸開去,漸漸連綴成“紅海洋”的幻影。這種紅色所折射出的哲理含義,是耐人咀嚼的。
在表現黨委會討論黑炮事件時,影片大膽動用一種高調色彩---白色來渲染情緒。全體與會者穿著一色的白上衣,會議桌上鋪的是白臺布,還有白墻壁,白色的天花板,唯一的黑色是墻上大鐘的黑標針和與會者參次不齊的黑腦袋。這種黑白對比,超出常規的色彩排列,造成一種深刻的思想內涵。改革年代,人們以舊有習慣和傳統,步履蹣跚于是出現了真理與荒謬、熱情與消極、先進與落后、改革與保守,相互鉗制,相互抵銷,機器轉不動,白話空話滔滔不絕,國家損失誰也不負責。最后,當表現查出原因是翻譯的錯誤時,屋子里全體黨委成員一律呆了,表情凝固,思想僵化,只有落地電風扇轉動著,發出嗡嗡聲響。動與不動,構成一幅含有哲理意味的畫面,而畫面色彩仍然是以白色為基調的。
《黑炮事件》在色彩上的運用是很有創新精神的,其探索是有成效的,就國產電影來說還很少見,這就更難能可貴了。
——《黑炮事件》色彩芻議
《銀幕與舞臺》1986年9期
![]()
《沙龍》廣告頁 1986年10期
告《銀幕與舞臺》讀者
您好!
您是《銀幕與舞臺》的忠實讀者,長期以來,和刊物結下深厚的情誼,并為辦好刊物,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在此致以誠摯的謝意!
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和廣大讀者的需要,《銀幕與舞臺》1987年起更名改刊為《沙龍》,由原24K本改為16K本。《沙龍》除保持《銀幕與舞臺》原有特色,繼續辦好您所喜愛的欄目,將在更廣闊的藝術天地和大千世界中,為您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讀者和編輯的心是相通的,你一定會為辦好這個刊物貢獻您的智慧,提出建議和要求。
當您收到這一期刊物時,正值郵局收訂1987年報刊雜志的時候,希望您別錯過機會,及時辦理征訂手續。成為嶄新的《沙龍》的第一批讀者。《沙龍》不會辜負您的期望,努力辦成您所喜愛的讀物。謝謝!
——《銀幕與舞臺》主編
![]()
《沙龍》1987年1期
1987年1月開始,《銀幕與舞臺》更改刊名為《沙龍》。1988年1月,《沙龍》與《太湖》合刊為《太湖》直至今日。
《沙龍》與廣大讀者見面了。
二十世紀是人類歷史上最奇異、最神秘、最偉大的時代,洶涌澎湃的科學技術革命正在迅速而又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社會生活和生存方式。微電子、光纖通訊、激光技術、宇宙航行、核能利用等發明創造,使數千年來人們許多奢望只能以神話傳說、科幻小說來表達,而現在已經成為現實,而日新月異的新潮流、新觀念、新發現、新成就仍在繼續誕生、發展和變化。今天,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他想自立于世界,就不可能也不應該再閉關自守,坐井觀天。人民的視野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它的拓寬,延伸,這視野已經正從一家一村、一鎮一縣、一省一國擴大到全球和正待探索、開發的宇宙,因此地球似乎變小了,時間似乎變快了,而等待我們去創造的事業也越來越多了。
……作者、讀者、編者將在《沙龍》的這些欄目里心情舒暢地互相交流、學習、磋商、討論、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大家將各得其所,共同提高。正如鄭振鐸先生在一篇《宴之趣》的文章中所說的:“別一個宴之趣是我們近幾年所常常領略到的,那就是集合了好幾個無所不談的朋友,全座沒有一個生面孔,在隨意的喝著酒,吃著菜,上天下地的談著,每一個人都談著談著,只有更興奮的談著,毫不覺得疲倦是怎么一個樣子,雖然這些閑談都是瑣屑之至的,都是意味的,而我們卻已在其間得到宴之趣了;其實在這些閑談中,我們是時時發現許多珠寶的;大家都互相的受著影響,大家都更進一步了解了他的同伴,大家都可以從那里得到教訓與利益。”我們的《沙龍》就應該提供這樣的“宴之趣”。即使是生面孔,但是只要兩次、三次也就會變成熟面孔的。
在“宴之趣”的“沙龍”里,讀者、作者在美的享受中,也許在互相交流信息的基礎上,還能誕生出偉大的作品吧!普希金和果戈理作過一次沙龍式的交談,普希金向果戈理講了一個騙子購買靈魂的故事,這個故事使果戈理發生了很大的興趣,一八三五年十月果戈理寫信告訴普希金:“我已開始動手寫《死靈魂》,故事拉得很長,將是一部卷帙浩繁的長篇小說,也許很使人發笑,我將在這部小說里從一個側面來表現俄羅斯,”后來經過許多磨難,一部震撼活人靈魂的《死靈魂》終于出版了。
難道我們不應該也有這樣的期待么?!
而要實現這“期待”,又首先要期待作者和讀者對《沙龍》的大力熱情的支持!我們期待著!
——我們的期待
海笑
《沙龍》1987年1期
歲月無聲,時光不語。1986年,再見!
![]()
![]()
![]()
后記
2018年初春,時至改革開放40周年,筆者彼時開始籌備不同方向的電影文化展覽,至今已近7年,這7年的時光,也是對電影相關藏品的提煉、擴充和審視的過程。其中無錫本地電影藏品《銀幕與舞臺》在無錫文聯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許墨林先生就是這筆彩繪的主理人。
2023年年初,筆者與云薖園藝術總監確認了電影海報展的大致展覽時間,并于第一時間電話邀請許老出席展覽最后一天的公益講座,請曾經雜志主編在他耕耘數載的工作場所向聽眾講述那75本嘔心力作的過往,這也是筆者最初策劃的講座模式。但是很遺憾,許老當時的身體狀況已經無法出席活動,75本《銀幕與舞臺》也無法在間隔四十年后能再見到主編一面,這是筆者在這7年的電影策展經歷中最大的抱憾。《歲月無聲》的再回首,無法讓我們全方位看到許老在《銀幕與舞臺》背后所付出的心血和遭遇的過往,寥寥數言寄托哀思,僅此懷念未曾謀面的許老和那個遠去的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