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是時尚的荒漠,而充滿智慧的生存美學。
本文系網易沸點工作室《槽值》欄目(公眾號:caozhi163)出品,每天更新。
“冬天到了,全體北京人都從衣柜里精挑細選出了一件黑色羽絨服。”
隨著氣溫走低,北京街頭的保暖裝備競爭又開始了,沖鋒衣提前上陣,各式棉服、大衣更打得火熱。
但今年的秋冬戰場略有不同:雙11期間的線上購物車里,黑色羽絨服們整裝待發;線下的地鐵站、街頭,黑色羽絨服的占有率穩步上升。
![]()
圖源:小紅書@晴天好呀,已獲授權
“全體黑色羽絨服已待命,只等降溫、降雪一聲令下,就和供暖系統一起一夜之間占領北京。”
風靡程度一度讓剛來北京的朋友都不免產生疑問:
“或許,北京是不是有個如東方明珠一般,能精準識別打擊蜜雪冰城的神秘系統。
每一位在北京過冬的朋友,只有穿上黑色羽絨服過冬,才能免于被掃射的宿命?”
一個專屬于冬日北京地鐵的傳說:“如果在通勤高峰期和同伴走散,那么茫茫人海中,你們將很難再找到彼此。”
無論街頭、地鐵、公交,尤其是早晚牛馬專列,總會看到迎面走來一群裹得像發面饅頭似的黑色羽絨服大軍。
![]()
要想成為北京地鐵站最亮眼的存在,只需一件白色羽絨服。圖源:小紅書@金碧輝煌女士,已獲授權
人走在其中,仿佛打開一本名為《黑羽絨服的一萬種可能》的書,配色涵蓋磨砂黑、亮皮黑、普通黑,款式短款、中款、長款應有盡有。
而無論造型是面包款,還是米其林款,無論品牌是波司登,還是加拿大鵝,在這一刻,都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北京市冬日限定市服。
![]()
圖源:小紅書@Autumn王佳奇不是琪,已獲授權
等一下,提到北京市服,居然已經不是沖鋒衣了嗎?
的確,過去或許還有三合一沖鋒衣能支棱起來與黑色羽絨服一爭高低,但如今,大人,時代變了——
受氣溫急降、沖鋒衣漲價,和“穿上沖鋒衣總感覺命很苦”的輿論影響,黑色羽絨服的人氣正逐漸飆升,甚至呈現碾壓勢頭。
![]()
圖源:小紅書@萊根易安,已獲授權
地鐵里的黑色羽絨服可以連成一排消消樂,大街上黑色色卡比服裝廠都全。
過去還有人調侃:穿搭博主來了北京,也不知從何下手,人到了優衣庫特價區都會說句太潮了。
殊不知“土”正是對黑色羽絨服最大的誤解,如今在北京的朋友們手里,它的時尚自成一派。
![]()
明星們的黑色羽絨服穿搭/圖源:小紅書@依路穿搭,已獲授權
在冬天來過一次北京,感受過一次北京打工人的日常,你就懂了什么是把流行融進日常。
中長款黑色羽絨服搭配牛仔褲、運動鞋,那是“純血老北京”自己的休閑風OOTD。
若是想要利落一點,黑色羽絨服+西裝褲+短靴組合,更能呈現體面通勤感覺——
是的,這就是北京打工人,在接受班味和去除班味之間,選擇了讓班味成為時尚。
![]()
就連三里屯街拍也逃不過黑色羽絨服/圖源:小紅書@4leo,已獲授權
最近流行起來的什么“厚黑風”穿搭,也早被北京的大伙玩明白了。
眼前的黑不是黑,是咱自己的“AllBlack老錢風”“高知YoungMoney”。
要是哪天心血來潮了穿上一身黑色羽絨服+黑色衛褲+黑色運動鞋,那就是Blackday。
坊間甚至有傳:誰家品牌要是沒出黑色款,基本在北京市場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
圖源:小紅書@Autumn王佳奇不是琪,已獲授權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背后確有一定的流行背景和環境因素使然。
回看北京這些年的流行趨勢,不論是全員北面,還是遍地北影、中戲校服的潮流分支……
始終萬變不離其宗:管你流行什么品牌,放眼望去,還是一片五彩斑斕的黑羽絨服。
![]()
圖源:小紅書@Aurora,已獲授權
體驗過的朋友都會懂,生活在北京,才能明白網上那些“冬季氛圍感”穿搭都是將就。
對比它,穿三合一沖鋒衣得好幾層,難免顯得生硬緊繃,與其說適合奔向工位,不如說適合奔向戶外。
大衣看似Chill的的搭配背后,又總會不經意間暴露出不抗風,或是太考驗消費水平的特性。
“當你穿著幾萬塊錢的MaxMara羊絨大衣,被北京妖風穿堂而過時,會明白黑羽絨服樸素的智慧。”
至于風衣和夾克什么的更不用多說,在秋冬的北京,本來就都是陪跑的“龍套”角色。
一個一年中穿上的機會堪比抽中盲盒隱藏款,一個沒有的時候覺得能穿上,真有了又根本沒有機會穿。
![]()
![]()
圖源:小紅書@李大象,已獲授權
如果你說:我就是無感怎么辦?沒事,不來北京無所謂,可只要你來北京,總會殊途同歸。
![]()
圖源:小紅書@中乖,已獲授權
因為現實會給你上一課:秋天轉瞬即逝,十月的氣溫就跌到個位數。
十一月已經是要集體供暖的程度,緊接著就跑步邁入寒冬季節。
放在全國范圍內,北京冬季平均風速也能排到前五,別的地方二月春風似剪刀,北京似青龍偃月刀。
管你什么時尚博主,管你對時尚有什么獨到見解,出門5分鐘就吹清醒了,立馬滾回去裹上長羽絨服。
北方的天氣能毒打一切花里胡哨,被吹得東倒西歪后會發現,黑色羽絨服才是北京唯一的“過冬戰袍”。
![]()
![]()
如果你問,不是都那么多組合搭配了,干嘛非得跟黑色較勁啊?
實在是本身黑色羽絨服就具有普遍性,誰衣柜里還沒有一件黑羽絨服了?
有數據為證——2023年《全球服裝色彩趨勢報告》顯示,黑色羽絨服占冬季外套銷量的42%。
京東《2023保暖服飾消費觀察》也有數據,黑色羽絨服以49.6%成交額占比穩居榜首。
作為對比,白色、紅色、綠色以及美拉德色等熱門款,所占份額分別是6.1%、9.7%、4.3%和4.1%。
因為穿黑色羽絨服的人多了,久而久之,大家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
穿上它一頭扎進黑壓壓的人群里,便能獲得一份安全感,自帶“生人勿擾”的氣場。
![]()
再往深了說,它也符合北京打工人在工作、生活中磨練出的效率至上的生存準則。
“它光不呲溜的摩擦力小,平時穿著蓬松,關鍵時刻還可擠壓出多余的空氣。
即便是大家如石榴籽一般抱在一起的地鐵上,也可快速擠下車,還不易沾到別人身上的臟東西。”
![]()
圖源:小紅書@姜姜好,已獲授權
跟黑色羽絨服比,其他什么吹保暖的、耐臟的,對比起來都稍顯遜色。
要不怎么中戲、中傳、北影的冬季校服,都是清一色的黑長羽絨服,不少大廠廠服也被黑色羽絨服承包?
![]()
或許其他顏色更時尚,可人生就是如此:有時候喜歡是一回事兒,擁有是另一回事兒。
“我穿了三十多年黑羽絨服,終于咬咬牙買了個白色羽絨服,送幾次干洗店夠買一件新的。”
![]()
再追根溯源,還有人說:這都是海淀人帶起來的。
“和房產、學業、學歷等話題相比,穿搭在海淀人這里的權重早已調低再調低。
夏天是T恤短褲,春秋是沖鋒衣,冬天是黑色羽絨服,講究的就是一個樸實無華。”
其他人還在焦慮今日穿搭能否在人群中脫穎而出時,洗頭已是海淀人外出至高禮儀。
![]()
圖源:小紅書@P蛋白細胞敲除朱小姐,已獲授權
社交平臺還在為“冬天最能體現貧富差距”“好大衣都是輕的”爭執時,北京市服早完成了大一統:
“素面朝天,框架眼鏡,披上黑色羽絨服,此刻我的身份認同感達到了最高。”
黑色羽絨服,如同一個黑洞一般包容一切,使你身體免于風雪侵襲的同時,心靈也被穩穩托起。
“不管海淀是不是黑羽絨服繁殖的‘萬惡之源’,我都將放棄抵抗,加入這個權威的組織。”
![]()
圖源:小紅書@啊哈哈哈哈,已獲授權
關于黑色羽絨服的神話,在北京流傳多年,于是也有人開始解讀起它背后隱藏著的社會暗語。
比如在海淀這樣的知識密集型區域,流傳著“住最貴的學區房,穿最土的黑棉襖”的說法。
一件普通的黑色羽絨服,代表著對實用性的追求,還帶點“忙于正事,無暇打扮”的潛臺詞。
![]()
圖源:《喬妍的心事》
同時在穿搭被賦予越來越多社交意義的今天,它還是一種 “沒有負擔的吸引眼球方案” 。
當大家都穿得差不多時,過度打扮的尷尬,打扮不夠的焦慮,統統消失,只剩下資深打工人的從容。
“看吧,不管你衣柜多花里胡哨,西伯利亞冷空氣一來,全白費。”
![]()
“它也模糊了身材、年齡,甚至部分社會身份差異,提供了一種 既平凡,又搶眼的微妙平衡。”
“一件黑色羽絨服,誰看得出院士博士護士傳教士。”
![]()
一件黑色羽絨服背后的傷痛文學
當然,也有人用流行的互聯網熱梗解讀它:北京街頭穿黑色羽絨服的人社會化程度好高啊——
他們能在眾多款式中精準捕捉目標,不會盲目選購造成浪費,也不會因為顏色單一就錯過心儀款式。
這種在既定框架下做出最優選擇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種成熟的社會人思維。
他們大多擁有良好的界限感,不會因“撞衫”隨意審視他人,也不會因別人太光鮮而自慚形穢。
這種對公共空間規則的自覺遵守,正是高度社會化的體現。
能整個冬天穿黑色羽絨服的人,還擁有實用的生活智慧,對不同溫度把控薄厚,據不同場合進行長短選擇,都是微妙的平衡。
“總之,那些能嫻熟地計算、從容地搭配、安靜地享受黑羽絨服的人,往往早就完成了社會化的修煉。”
或許的確如此,不過,在其他人都在探究“為什么黑色羽絨服能成為北京市服”時……
生活在這里的人,給出的答案或許是:
“它是早上7點到晚上10點,你在北京大街上的鎧甲,是去性別、去標簽的工具,是人類的統一面具,是遠超越設計的設計。”
那不是時尚的荒漠,而充滿智慧的生存美學。
掃一掃關注槽值 更多有趣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