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理響中國】“十五五”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三條主線)
“十五五”時期作為“十四五”與“十六五”之間的關鍵銜接階段,是2035年基本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科學謀劃“十五五”時期的經濟建設,對于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必須牢牢把握“穩定經濟增長”“提升國內大循環水平”與“深化改革開放”這三條核心路徑,驅動“十五五”時期高質量發展。
穩定經濟增長
持續做大經濟總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是必須完成的硬性目標。這意味著2021—2035年間年均經濟增速需達到4.73%左右。考慮到經濟增長的自然放緩趨勢,必須通過合理調控,確保各五年規劃期間增速平穩過渡。具體而言,“十四五”期間應力爭年均增速達5.3%左右,“十五五”期間應維持在4.75%左右,“十六五”期間則需保持在4.25%左右。由此可實現十五年整體平均增速4.75%,完成2035年經濟總量翻番的目標。因此,“十五五”期間的經濟增長任務依然艱巨。
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擺脫對房地產拉動模式的依賴。當前我國房地產已呈現供給過剩、價格理性回調的態勢,傳統高投入、高房價的增長邏輯難以為繼。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經濟增長開辟了新路徑。城市更新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推動安全、舒適、綠色、智慧型住宅建設,加強既有建筑改造,推進危房整治與存量房屋功能轉換;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完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提升居住品質與文化內涵;完善城市功能體系,加強生態修復與歷史文化保護,構建全覆蓋的公共服務網絡。這些舉措不僅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通過拉動投資與消費,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
提升國內大循環水平
構建新發展格局
“十五五”時期,我國將面臨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外部需求不確定性增強,貿易摩擦可能持續。因此,必須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統籌發展傳統產業、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也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應以人工智能等第四次技術革命為契機,從以下方面構建系統性政策框架:強化產業基礎:優化國家高新區功能定位,實施差異化發展策略;推行“鏈長制”,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推動產業鏈數智化轉型。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加大研發稅收優惠與財政投入,支持企業技術攻關;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完善出口促進體系:優化出口布局,開拓新興市場;推動出口基地與產業集群協同發展;加強國際合作與標準互認,健全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機制。健全政策保障機制:構建多層次財稅金融支持體系;完善人才引進與激勵機制;建立跨部門協同聯動機制,提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水平。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擴大制度型開放
“十五五”時期,我國面臨人口老齡化、財政壓力等結構性挑戰,必須通過深化改革激發制度活力,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改善收入分配結構。通過完善稅制、加大民生投入、促進低收入群體增收等措施,提高居民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具體包括改革個人所得稅與財產稅制度、加大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投入、推動農村土地市場化流轉、保障勞動者報酬合理增長等。推進戶籍與土地制度改革。放寬落戶限制,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釋放內需潛力。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厘清政府與市場邊界,優化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深化稅收制度改革,穩定宏觀稅負;推進預算制度改革,提高財政資源使用效率。完善資本市場與社保體系。鼓勵長期資金入市,研究設立股市平準基金;優化企業融資制度,支持科技型企業上市;推動“國資—財政—社保”聯動改革,劃轉國有股權充實社保,增強居民消費信心。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深化服務業準入改革,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加強市場監管,培育文旅、醫療、養老等新型服務消費業態,增加高質量服務供給。推進制度型開放。在復雜外部環境中,我國仍具備三大機遇:強化與非美戰略聯盟關系、建設統一大市場、人力資本與科技創新的爆發式增長。應推動從“以開放促改革”向“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轉變,實現國際規則“國內化”與國內規則“國際化”雙向互動。通過中歐班列、高鐵技術、新能源標準、“一帶一路”等載體,為全球南方現代化提供中國方案,推動公正、包容、可持續的全球發展。
“十五五”時期是我國邁向現代化征程的關鍵五年。只有堅持穩增長、強內循環、深改革這三條主線,才能有效應對內外挑戰,激發增長新動能,為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