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行進的海岸線|一半古城煙雨,一半碧海潮生)
央廣網葫蘆島11月4日消息(記者 李子平)深秋的遼寧省葫蘆島市興城市,海風輕拂過寧遠古城的青磚,卷起城墻上零星的落葉。轉身向南,無垠的蔚藍在眼前展開,雪白的浪頭正一遍遍叩擊著礁石。
興城從容地分飾著兩個角色:一面是古城里慢悠悠的往昔,一面是渤海灣畔永不停歇的潮歌。
晨起,在古城生活了30年的理發店店主李紫娟收起卷簾門,準備迎接當天的第一批顧客。談起古城這些年的變化,李紫娟感觸頗深:“路是我感觸最深的變化。路越修越好,實施亮化工程以后,古城也越來越亮,游客越來越多,生意也越來越好了。”
寧遠古城位于興城市的老城區中心,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也是現存唯一一座臨海而建的明代方形衛城。
![]()
晨光中的寧遠古城(央廣網記者 宗韶峰 攝)
曾幾何時,在不少游客眼中,寧遠古城的模樣數十年未曾改變。在居民看來,寧遠古城的基礎設施似乎也停留在上個世紀:老化嚴重,道路年久失修,逢雨必澇。
轉機出現在2024年。興城興投文旅集團率先蹚路,通過爭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投入3.08億元實施古城區域市政基礎設施改造,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古城老街兩側古建筑進行修繕,同步實施給排水、電力、通信線路入地以及古城環城路、景觀綠化等公共配套設施提升工程。近600歲的寧遠古城,也迎來了它建城以來規模最大、也最為系統的一次更新。
然而,改造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關乎城內近2000戶居民的日常生活,涉及沿街800多家商鋪的經營發展,更影響著每一位游客的體驗。該如何兼顧?寧遠古城給出的答案是“融合”。“對古城最好的保護,就是讓它融入時代,將改造升級與城市更新行動、文旅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既保留古城的歷史肌理,也注入現代生活所需的功能。”興投文旅集團負責人田瑩說道。
![]()
古城修葺一新(央廣網記者 宗韶峰 攝)
栽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過去,古城內的商業業態活像個“雜貨鋪”,銷售五金、勞保用品的店鋪沿街林立。今年,游客們發現,知名的餐飲品牌、文創店、旅拍館多了起來。
“好吃的多了,好玩的也多了。還能拍上些好看的旅拍照,再給朋友帶上些小文創。”第二次來古城旅游的承德游客顧文言將自己精選的旅拍照發在了社交平臺。在她看來,古城的韻味未減,體驗卻豐富了許多,“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有現代的便捷與趣味”。
寧遠古城景區負責人滕婉告訴記者,從“門票經濟”到“體驗經濟”,從“流量爭奪”到“品質深耕”,最終的目的就是讓游客從過去的“走馬觀花”變成現在的“流連忘返”:“通過業態升級、服務革新、風貌改變,從白天的打卡拍照、消費體驗到夜間的《就在寧遠》系列演出,讓游客慢下來、住下來,還想再來。”
![]()
《就在寧遠》演出現場(央廣網發 邢成 攝)
滕婉口中的《就在寧遠》是東北地區首部大型沉浸式實景演藝。該劇利用古城內復建的薊遼督師府和旁邊一處閑置設施搭建舞臺,將靜態的歷史遺跡變為動態的史詩劇場。自開演以來,場場火爆。
“通過‘文化+演藝’、‘歷史+科技’的融合,讓歷史‘活’起來,讓游客從旁觀者變成故事的參與者。”《就在寧遠》制片人張子冬說道。
一業興,百業旺。今年以來,寧遠古城游客接待量突破450萬,同比增長40%。一批由傳統民居改造而成的精品民宿不斷涌現,甚至不少在外打拼的古城居民回到這里,做起與旅游相關的項目。
![]()
海上遠眺興城(央廣網記者 宗韶峰 攝)
古城是興城的魂,海洋是興城的脈。以古城為引,興城將“城、泉、山、海、島”的獨特景致串珠成鏈。登臨首山攬勝,徜徉碧海金沙,尋幽覺華仙境,沐享溫泉康養成為游客暢游興城的“標配”。“我們要讓歷史文脈與碧海銀灘共同跳動,從一域興到百域興。”興投文旅集團負責人田瑩表示。
站在寧遠古城的城墻上,遠處的首山在暮色中凝成一道青黛的剪影。一墻分割古今,向外遠眺繁華都市,向內回望歷史塵煙,在山海交融的詩意與市井煙火的溫度中,一座“活著的古城”正熠熠生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