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難免總會有人,把這兩個人放在一起對比。
其實大家會發現,雖然同為冠軍,但陳芋汐和全紅嬋無論是性格還是處事都不太一樣。
畢竟雖然實力相當,可在父母教育這一塊,有明顯的差距……
![]()
陳芋汐父母是引路人
陳芋汐能走上跳水路,和家里的體育基因分不開。
她的父親陳健曾是體操運動員,母親董春華也是體育圈出身。
從小看著父母訓練,陳芋汐耳濡目染,5 歲就主動提出要學跳水。
父母沒強迫她,只是告訴她:“選了就不能半途而廢,得對自己負責”。
![]()
在父母的影響下,陳芋汐的自律從小就刻在骨子里。
每天早上 6 點準時起床訓練,晚上主動復盤當天的動作,連周末都很少休息。
父親陳健接受采訪時,提起女兒滿是驕傲:
“她從來不用我們催,訓練計劃自己列,動作沒做好就反復練,直到滿意為止”。
![]()
有次陳芋汐練一個高難度動作,摔了好幾次還沒成,教練讓她休息,她卻堅持再試最后一次,直到成功才肯停下。
所以能看的出來,陳芋汐父母更偏向于激勵性教育,
而她父母不僅關注她的訓練,還特別重視她的心態。
每次比賽前,母親董春華不會說一定要拿冠軍,而是跟她說盡力就好,我們相信你。
![]()
要是比賽沒發揮好,父親會幫她分析問題,陪她一起看錄像找不足,從不說重話。
這種 “嚴在自律、暖在心態” 的教育,才能讓陳芋汐不僅技術扎實,還能扛住比賽的壓力。
一步步從省隊走到國家隊,拿遍國內外大獎。
和陳芋汐家不同,全紅嬋的父母是普通農民,沒接觸過專業體育。
所以在教育方式上,兩家也又很大的不同。
![]()
全紅嬋以 “心疼” 為核心
全紅嬋能走上跳水路,純屬是偶然。
小時候體質弱,教練覺得她爆發力好,建議她練跳水增強體質,父母才同意讓她試試。
對他們來說,女兒能健康快樂,比拿冠軍更重要。
全紅嬋的母親馮玲,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 “胖點好”。
![]()
每次全紅嬋回家,她都會做一大桌女兒愛吃的菜,不停地往她碗里夾肉。
因為她明白,女兒從小就去訓練,不是因為有多喜歡跳水。
而是因為這樣能節省學費生活費,還有獎金可以幫助她治病。
所以對于全紅嬋,她一直覺得虧欠,就怕女兒太累了,巴不得讓她多吃點。
![]()
有次全紅嬋說 要控制體重,不能多吃,馮玲還心疼地說讓她別太拼,話里話外都是做母親的心疼。
在母親眼里,女兒的獎牌再亮,也比不上她紅撲撲的臉蛋、壯實的身子骨。
父親全文茂雖然話少,卻用行動默默支持女兒。
![]()
全紅嬋剛去省隊時想家哭鼻子,全文茂每周都會坐幾個小時的車去看她,帶她愛吃的零食,跟她說 想家了就給爸打電話。
后來全紅嬋拿了奧運冠軍,家里來了很多媒體,全文茂也沒飄,只是十分誠懇的對大家說:
“孩子不容易,希望大家別打擾她,讓她好好訓練、好好長大。”
在他們眼里,全紅嬋不是 “冠軍”,只是一個需要被疼愛的女兒。
![]()
兩種教育,同一份愛
陳芋汐和全紅嬋的家庭教育,看著差別很大,但核心都是父母的愛。
陳芋汐家的 “自律教育”,是因為父母懂體育、懂女兒的追求,知道嚴格要求能幫她實現夢想。
全紅嬋家的 “心疼教育”,是因為父母沒經歷過專業訓練,只看到女兒的辛苦,只想讓她健康快樂。
兩種教育方式,也養出了不同性格的冠軍。
![]()
陳芋汐做事嚴謹、目標明確,訓練計劃列得清清楚楚,對自己要求極高。
全紅嬋性格開朗、心態放松,訓練時拼勁十足,休息時就像個普通小孩,愛吃零食、愛玩手機。
但不管是哪種性格,都沒影響她們在跳水臺上發光。
陳芋汐穩扎穩打,全紅嬋爆發力驚人,兩人都是中國跳水的驕傲。
![]()
網友們看了兩家的教育方式,也紛紛感慨,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適合孩子的教育。
有人說陳芋汐父母的引導很重要,幫她走得更穩。
但全紅嬋父母的心疼也很暖,讓她有底氣拼。
其實不管是 “夸自律” 還是 “盼胖點”,都是父母根據孩子的情況,給出的最貼心的愛。
![]()
結語
陳芋汐和全紅嬋的家庭教育,沒有對錯之分。
一種是引路人式的守護,一種是心疼式的陪伴。
但不管哪種方式,都藏著父母對孩子最深的愛。
也正是這份愛,讓她們在跳水路上越走越遠,成為耀眼的冠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