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資源與旅游要素在特定空間通過創意、技術等手段來實現雙向轉化和有機嫁接的產業融合模式,這種融合模式涵蓋了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及產品業態創新等領域。文旅融合的模式是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為核心理念,包含有資源融合、理念融合、機制融合等多路徑,涉及了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旅游服務文化的內涵提升等具體措施。文旅融合的作用主要體現這樣幾個方面:經濟增長新引擎;文旅融合通過拓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直接拉動交通、住宿、餐飲等相關產業發展,形成乘數效應。
發展方式轉變;文旅產業資源的消耗率低、綜合效益好,有助于地方擺脫傳統粗放的增長模式,將文化資源、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培育了新業態 。區域競爭新優勢;文旅融合能塑造獨特地域標識,提升區域知名度,吸引人才和資本聚集。例如,鄉村文旅項目通過挖掘本地的特色文化資源,形成差異化的產業競爭力 。它還是共同富裕的新渠道;文旅產業帶動能力強,就業容量大,促進城鄉要素的流動,推動發展了成果共享。它還能推動鄉村產業興旺、手工藝品銷售、特色農產品形成美食品牌,形成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和生活富裕的大環境,讓鄉民們安居樂業 。
![]()
武漢市的文旅融合發展起源于明末清初,當時武漢作為商貿重鎮和人文薈萃之地,已初具“戲曲大碼頭”的雛形。1861年漢口(武漢三鎮之一)開埠后,武漢進一步發展為“華洋并立”的現代都市,“戲曲大碼頭”影響力持續深化。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武漢,有著3500年的建城史,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因為湖泊眾多與濕地資源豐富,素有百湖之市和濕地之城的美譽。武漢還是一座擁有豐富的長江文化、知音文化、紅色文化資源的城市,并在推進文化強市建設、推動文旅發展,在文藝作品打造、基礎設施建設、文化資源活化利用和文化產業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在2025年的上半年,武漢市的游客接待量、旅游總收入同比分別增長了12%、16%,持續位列全國十大熱門旅游目的地城市之列。武漢為了讓文化“活起來”,讓旅游“火起來”,在場景打造、產品供給、影響力傳播等方面都在持續發力,借助武漢戲曲“大碼頭”舞臺,先后涌現出了京劇《母親》、漢劇《夫人城》、楚劇《漢口茶港》、群舞《橘頌》等50余部文化藝術精品,其中有17部作品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并且還先后承辦了第十七屆中國戲劇節,琴臺音樂節、武漢國際雜技節等文化藝術精品,使這些文化藝術節日成為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盛會。
![]()
近年來,武漢12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也在不斷的織密:建成開放了武漢美術館(琴臺館)、漢劇博物館、東西湖文化中心等8個重點文化場館和100家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文化空間,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了100%。武漢市在在加快培育文化旅游業產業的過程中,將東湖風景區作為武漢市的一張金名片,進行科學系統的建設打造推廣,2024年里,東湖風景區接待游客總數達到了2550.48萬人次,湖北省博物館、武漢歡樂谷、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江漢路步行街與長江漢灘公園等地,都成為了中外游客們的熱門打卡體驗地。
在文化資源活化利用方面,武漢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知音文化、紅色文化,并結合城市的更新改造而推動漢口歷史風貌區、武昌古城、漢陽歸元寺等街區的傳統地標提質升級,加強考古發掘,黃陂盤龍城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國際博物館協會評為“世界最佳遺產項目”。位于漢中片區的江岸區以《漢口歷史風貌區實施性規劃(2020年)》為總綱,以產業發展為導向、空間重構為抓手,一張藍圖干到底,實施歷史價值提升、老舊社區全周期治理、公共空間提質、基礎設施優化“四大行動”。2020年以來,江岸區累計投資總額近450億元,將這片區域打造為該區歷史名片。
![]()
蔡甸區是武漢市的新城區,這片土地不僅以工業的繁榮引人注目,更在農業領域展現出其不凡實力。作為“ 中國蓮藕之鄉”,蔡甸的蓮藕品牌價值高達36.01億元,首次躋身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百強榜單。為了進一步推動該區的蓮藕產業高質量的發展,全區已經啟動了蔡甸蓮藕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致力于打造百億級的蓮藕產業集群。目前,該區已建成17個蓮藕良種繁育與示范種植基地,加工產能在年內實現翻番增長。此外,該區創新的“蛭蟹共生”生態養殖模式通過水蛭為螃蟹提供獨特“營養餐”,不僅大幅提高了畝產效益,還培育出微量元素含量提升15%的“養生蟹”。
蔡甸區在文旅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就。武漢開元森泊度假樂園在預售階段僅用十天就突破了億元大關,其火爆程度在暑期華中文旅市場中堪稱一絕。同時,索河國際溫泉文旅綜合體、九真文旅小鎮以及中國園藝小鎮等特色項目也在穩步推進,這些都為蔡甸區帶來了新的消費動力。此外, 位于蔡甸區的中法生態城總部經濟也在持續壯大,歐盟項目創新中心也在此設立了華中區域總部,這進一步推動了該區域內的創新與協作。蔡甸地理位置優越,更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與人文景觀,隨著多個特色文旅項目的穩步推進,蔡甸正在發展成為了華中文旅市場的一顆亮麗明珠。
![]()
武漢的文旅融合發展模式通過創新融合、技術賦能和文化IP的打造,成功激活了城市活力,已經成為中西部地區文旅產業的標桿城市。武漢的文旅融合發展模式核心的魅力有哪些呢?政策引導下的創新生態;武漢將東湖生態旅游區與湖北省博物館空間重構,實現“移步換景”的深層次體驗,使景區二次消費率增長了37%。技術賦能的沉浸式體驗;武漢知音號游輪結合AR眼鏡、全息投影等技術,打造“移動式沉浸劇場”,游客人均消費提升至420元,90后群體占比達65%。文化IP的消費轉化黃鶴樓詩詞盲盒將李白、崔顥詩句印在文創雪糕上,銷量增長5倍。 ?
國際化與本地化的特色結合;武漢知音號游輪累計接待全球游客超160萬人次,長江燈光秀成為了武漢長江主軸夜游的重要景觀,2025年端午假期入境游訂單量同比激增了45%。黃陂區的“木蘭游”模式是以木蘭文化為核心,整合23個景區形成區域品牌,通過生態資源與文化IP聯動,2024年接待游客超3000萬人次。 ?江漢區的文商旅融合;通過歷史街區改造(如江漢路)、非遺體驗與現代商業結合。武漢的文旅融合發展模式能夠復制嗎?武漢的這種文旅融合發展模式的核心在于文化IP與資源整合,但需因地制宜進行針對性的調整,而非直接復制粘貼,否則就會弄巧成拙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