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過,時速350公里的高鐵為何能如銀色巨龍般貼地飛行?又是什么力量確保它風雨無阻的安全運行?
答案,藏在西南交通大學軌道交通運載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這個曾孕育中國鐵路提速奇跡的國家級科研殿堂里。
近日,成外AP、A-Level課程中心(成外國際部)的學子們,帶著對前沿科技的好奇,踏入了這座軌道交通領域的“圣殿”,開啟了一場顛覆認知的科技探秘之旅。
![]()
聆聽:博士講堂點燃思維火花
在報告廳的穹頂下,鄧自剛教授團隊的博士生化身"科學引路人"。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深入淺出的理論盛宴。
![]()
從磁懸浮的基本原理到真空管道技術的革命性突破,講師用生動的語言將艱深的物理概念拆解。當屏幕上展示出真空管道磁懸浮列車概念圖時,驚嘆聲瞬間席卷全場:“如果磁懸浮列車在真空中運行,空氣阻力近乎為零,理論上能達到多高時速?”
![]()
![]()
現場互動環節此起彼伏,同學們接連拋出關于軌道穩定性、能源消耗與實際落地成本的追問,思維碰撞的火花在空氣中噼啪作響。一場關于未來交通的想象,正悄然扎根于少年心中。
![]()
探秘:在"高鐵搖籃"里觸摸未來
穿過理論長廊,同學們步入震撼的室內試驗區。足有數個籃球場大小的空間內,空氣中彌漫著金屬摩擦的微熱與機油的氣息。
“實驗室的器材以及環境都跟普通的實驗室有非常大的差別,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像工廠一樣的實驗室,非常的顛覆認知。”
——by AP學子Stephen
當學生坐進真空管道磁懸浮實驗艙的懸浮座椅靜態體驗時,銀白色的流線型艙體瞬間將想象拉進未來交通的圖景。速度紀錄的背后,是千萬次枯燥的重復。科研人員精益求精的眼神與試驗臺上永不疲倦的機械臂,無聲訴說著“大國重器”背后的極致匠心。
![]()
![]()
觸碰:-196℃的懸浮奇跡
在高溫超導磁懸浮試驗線,蒸騰的白色霧氣中上演科學魔法:一塊浸沒在-196℃液氮中的超導材料輕置于永磁軌道上,剎那間,材料如被無形之手托起,穩穩懸浮于軌道上方數厘米處,甚至可承載砝碼。
“我們了解了很多現在中國高溫超導的發展和技術原理,物理解決‘浮起來、跑得快’,數學確保‘停得穩、控得準’。未來想參與中國速度,還是要夯實數理基礎。”
——by AP學子Peter
![]()
![]()
“這就是無源穩定懸浮——無需持續供電,僅靠材料特性即可實現自穩定。”導師的演示讓抽象原理變得觸手可及。同學們親自調整懸浮模型的角度,感受著磁場對抗重力的神奇力量。指尖觸碰懸浮體的瞬間,超導材料的冷冽與磁場的微顫交織,科技的魅力在此刻變得無比真實。
![]()
![]()
領悟:速度背后的鑄劍精神
離開實驗室,科技的轟鳴仍回蕩在耳畔,但更震撼的是內心對科研精神的敬畏。每一道精密的數據、每一次毫厘間的調試,背后都是無數科研工作者甘于寂寞的堅守。這場探秘不僅揭開了高鐵飛馳的物理密碼,更讓嚴謹求實的科研精神在成外學子心中落地生根。
![]()
![]()
“來參觀之前,其實我對于這個領域不是非常感興趣。但真正的了解之后,我發現這是很高深的領域,350公里的速度標牌背后,是數萬次制動測試、上千次碰撞模擬的積累。或許以后,我也會從事這個專業領域。”
——by A-Level學子Isabella
![]()
【后記】
當AP微積分課堂上的公式與磁懸浮的力線重合,當A-Level物理試卷中的電磁題化作眼前懸浮的模型——教育,正以最生動的姿態證明:從興趣出發的多元探索,終將在未來科技的軌道上,蓄力馳騁。
或許下一個推動中國速度的科學家,此刻正握緊手中記錄本,筆尖劃過寫滿公式的紙頁,而一粒名為“夢想”的種子,已在真空管道的幽藍光芒中悄然萌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