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電池容量的競賽’正在增程車市場悄然上演。
曾幾何時,150公里左右的純電續航已是主流,而如今,新車型的起點已普遍設定在400公里上下,部分品牌甚至開始向80kWh的超大電池容量發起沖擊,其純電續航里程已直逼甚至超越部分純電動車型。
![]()
新上市的零跑D19計劃采用80.3kWh電池,純電續航達500公里;智己LS6(參數丨圖片)增程版搭載66kWh電池,續航450公里;昊鉑HL、尊界S800等車型的電池容量也都突破60kWh。
電池擴容趨勢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增程車市場。
市場需求是推動電池變大的直接因素。調查顯示,超過90%的增程車用戶在日常出行中優先選擇純電模式。再加上市場競爭出現同質化的問題,車企也把推出大電池作為差異化的手段。想想也是,卷價格、卷配置,現在是卷電池。卷是無止境的。
有觀點認為,大電池能夠提升消費者的駕乘體驗,帶來更像純電車的駕駛感受。但在消費者端,一種矛盾心態正在滋生。一方面,他們樂見于更長的純電續航帶來的便利;另一方面,他們也清醒地意識到,電池擴容的‘賬單’最終會由自己埋單,并擔憂為不常用的性能支付溢價是否值得。
當增程車型越來越向純電靠攏,市場不得不思考:這究竟是技術的進步,還是車企為了創新而創新?
車企不得已而為之
從競爭的角度來看,車企加大電池容量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前幾年,增程車型的續航里程大多集中在80至150公里范圍內,能滿足市區日常通勤需要。進入2025年后,增程車型將續航標準提升了一個水平,達到350到450公里區間,部分高端車型的指標甚至超過了純電動車型。比如前文提到的幾款車型。
![]()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增程市場的競爭變得激烈起來。以前還是鄙視鏈的最低端,無人問津。現在則是變成了競爭紅海。數據顯示,增程式汽車在2024年全年銷量約為116.7萬輛,較上年增長78.7%。而到2025年上半年,累計銷量達到53.8萬輛,同比增長16.5%。
一些曾將戰略重心放在純電動領域的汽車品牌,在明顯感知到市場熱度后,也開始調整方向,開始布局增程式產品。不過,由于較早進入該賽道的企業已在用戶基礎和品牌認知上構筑起一定壁壘,比如理想、問界等品牌。新入局者為在競爭中尋求差異化,往往傾向于采取“配置升級”策略,比如下放智能配置,還有搭載容量更大的電池包,以此作為吸引消費者關注的重要賣點。
另外,動力電池成本的顯著下降是推動增程式汽車電池擴容的關鍵因素。2022年底以來,電池級碳酸鋰等關鍵原材料價格從高點大幅回落,為電池成本下降創造了空間。這種成本優勢使得增程式汽車的技術路徑悄然從過去的“小電池+大增程器”向“大電池+小增程器”演變。車企得以用更低的成本為車輛配備更大容量的電池。
![]()
對于消費者來說,現在買新能源車型將續航里程視為關鍵考量因素,增程式也同樣如此。用戶數據顯示,增程車型日均純電駕駛時長占比高達90%。因為用電成本要遠低于用油成本。家充的情況下,每百公里的能源成本大約在8-12元(主流純電車型百公里電耗約15-20度電,居民用電價格普遍在0.5-0.6元/度),而一旦切換到燃油模式,成本差不多在50元以上。這種成本差異使得用戶有強烈動機優先用電。電池越大,續航就更有保障。
諸多因素作用在一起,使得大電池在增程細分市場開始流行。
大電池的多重影響
矛盾的是,消費者既希望電池足夠大以獲得更長的純電續航、減少充電頻率,又對因此增加的購車成本和潛在弊端感到擔憂。
![]()
增程式技術的設計初衷,是在“城市用電”與“長途用油”之間形成能源互補。其核心在于,純電模式滿足絕大多數日常短途出行(通常占比可達80%以上),同時依靠燃油增程器消除用戶對長途行駛時續航能力的焦慮。
從實際通勤覆蓋能力來看,幾年前市場上主流增程車型提供的約200公里純電續航,已經能夠滿足90%的城市日常通勤需要。然而,當前部分新推出的增程式車型將純電續航大幅提升至400公里甚至更高,顯然有“續航過剩”的嫌疑。
調研數據表明,增程式汽車車主年均單程超過200公里的長途出行次數僅為12次左右,日常通勤半徑主要集中在50至80公里。這些數據說明,對于大多數用戶而言,超長的純電續航在日常使用中利用率并不高。
而電池擴容則是帶來了諸多挑戰。增程車型搭載更大容量的電池通常意味著電池包的重量和體積會增加,這不可避免地會侵占車內空間。據了解,增程式汽車的電池容量若增加20%,其后備廂的有效容積平均會相應減少約15%,這對乘坐體驗可是實打實地損害。
同時,電池容量的增加會直接導致整車整備質量上升。數據顯示,純電續航達450公里的增程式汽車,相較于續航200公里的車型,其整備質量可能增加約210公斤。這對操控穩定性會產生影響,例如在緊急變線時,由于重量分布的改變,車身側傾幅度可能加大,從而對行駛安全構成潛在風險。
![]()
更重要的是,電池變大,意味著成本增加。電池容量每增加10kWh,整車的制造成本通常會上升1.5萬至2萬元左右,這部分增加的成本最終會體現在車輛的價格上,還是要由消費者承擔。
這是讓消費者矛盾的關鍵原因。
百姓評車
這場大電池競賽,折射出新能源車企在技術理想與市場現實間的艱難平衡。對于消費者而言,破局的關鍵在于回歸自身日常出行的真實圖景,而非被華麗的參數所綁架。最貴的、最大的不見得是最好的,最適合的才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