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6日,紐約聯合國安理會大廳里,一場本該討論“氣候與安全”的高級別會議,硬生生被美國代表演成了“甩鍋現場”。當美方代表又一次老調重彈,把氣候問題的矛頭指向中國時,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大使的回應,讓全場瞬間安靜——“那我也就不再含蓄了。”
這短短幾個字,不像外交辭令,更像一聲憋了很久的“實話”。緊接著,耿爽直接點破:“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中,美國,才是那個最大的障礙。”這話一出,臺下不少人悄悄點頭。畢竟,美國在氣候問題上的“演技”,全世界早就看膩了。
![]()
先說說美國代表當天的發言有多“離譜”。他們拿著一份不知道改了多少遍的“劇本”,翻來覆去就一個意思:“中國碳排放太多,是氣候問題的‘主要責任人’。”可他們忘了,自己才是那個“歷史欠費最多、現在花錢最狠、承諾從不兌現”的“老賴”。
第一筆賬:歷史欠賬——美國是“碳預算”的最大透支者
從工業革命開始,美國就靠著燒煤、燒油完成了現代化,累計碳排放至今穩居全球第一。打個比方,地球的“碳預算”就像一個公共游泳池,美國先跳進去撲騰了200年,把水濺得到處都是,自己游夠了上岸,現在卻不準后面的人下水——這不是“過河拆橋”,是“把橋燒了還不讓別人坐船”。
第二筆賬:現在揮霍——人均排放比中國高好幾倍,哪來的底氣指責?
美國人均碳排放量常年是中國的2倍以上。他們住著幾百平米的大房子,開著大排量皮卡,冬天暖氣熱得穿短袖,夏天空調冷得蓋被子。這種“高碳生活”過得美滋滋,轉頭卻對中國說“你減排不夠”?這就像一個頓頓紅燒肉的人,指著吃家常菜的人說“你太胖了”,臉皮得多厚?
第三筆賬:承諾跳票——《巴黎協定》簽了又退,1000億美元援助至今沒影
2017年,美國退出《巴黎協定》,讓全球氣候合作差點崩盤;2021年好不容易重返,結果國內政策說變就變,現在又開始折騰“要不要再退群”。更別說2009年承諾的“每年給發展中國家1000億美元氣候援助”,喊了14年,至今連個零頭都沒給夠。這種“說話不算數”的行為,連小朋友都知道是“言而無信”。
![]()
有人可能會問:外交場合不都講究“委婉”嗎?耿爽大使為啥這次這么直接?答案很簡單:美國把氣候問題當成了“政治碰瓷”的工具,再客氣就是縱容。
表面上,美國喊著“減排”,實際上是想借機打壓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他們自己完成了工業化,現在卻要求發展中國家“少排放”——可發展中國家要修路、建工廠、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哪能不消耗能源?美國的邏輯就是:“我富了,你們都別富了”,這叫“生態霸權”,本質是不想讓別人發展。
反觀中國,承諾“雙碳”目標(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不是說說而已。現在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銷量占了全球一半,森林面積每年都在增加。就像耿爽說的:“中國正在用全球最短的時間,完成最高強度的減排。”我們不喊口號,直接上成績單。
![]()
很多人把這場交鋒當成“中美吵架”,其實沒那么簡單。這背后是“氣候正義”的較量:發達國家該不該為歷史排放負責?發展中國家有沒有權利追求美好生活?
《巴黎協定》里有個核心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意思是,大家都要減排,但發達國家要多承擔,因為你們欠得多、現在排得多,還得幫發展中國家搞技術、給錢。可美國現在想把“區別”兩個字刪掉,讓大家“平均擔責”——這就像兩個人合租,一個住了10年沒交房租,另一個剛住進來,房東卻說“你們倆房租平攤”,誰能服氣?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耿爽大使的“不再含蓄”,不只是為中國辯護,更是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爭一口氣。印度、巴西、南非這些國家,哪個不想發展?如果美國的邏輯成立,發展中國家要么永遠窮下去,要么就得買美國的高價技術——這不是“合作”,是“收割”。
![]()
耿爽大使那句“不再含蓄”,其實也是在告訴世界:對美國的氣候承諾,別抱幻想。他們今天說“支持減排”,明天可能就為了選票改口;今天答應給錢,明天就說“國內沒錢了”。
中國會繼續做實事:建更多風電光伏,推廣新能源汽車,幫其他發展中國家搞綠色基建。但誰要是想借氣候問題來碰瓷、打壓中國,我們肯定“不忍了”——畢竟,道理講不通的時候,就得把事實擺到臺面上,讓全世界看看:誰在真干事,誰在演大戲。
就像網友說的:“美國代表在聯合國指責中國時,可能忘了自己才是那個‘最大障礙’——數據不會說謊,事實不會沉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