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四季度的綜藝市場,《中國唱將》《聲鳴遠揚2025》《音樂緣計劃2》《一起開麥吧》《最美合唱》等多檔音樂類節目集體亮相。這些音綜通過融媒體傳播策略、跨平臺聯動等創新手段,構建從作品發掘到舞臺呈現的完整生態鏈。
![]()
![]()
![]()
接下來,《超燃青春的合唱》《我是原創男聲》《哆來咪哪里咪》《魔力歌先生》《中國新生代·全球共唱季》等多檔新節目蓄勢待發,展現音樂類綜藝的創新潛力。《綜藝報》梳理這些已播及待播節目發現,音樂類綜藝正從單純的視聽娛樂,拓展為具有情緒療愈、文化傳承與產業反哺功能的綜合性文化場景,展現更高層次的媒介自覺與行業擔當。
1
滋養音樂產業
當前,音樂類綜藝賽場逐漸褪去競技硝煙與浮華包裝,回歸專業與本真成為行業共識。從“制造話題”轉向“呈現聲音”,從“塑造人設”升維到“深耕藝術”,音樂類綜藝正以專業主義反哺行業生態。
在這一趨勢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推出的音樂人才選拔節目《中國唱將》,集結國家院團、藝術院校的專家,形成從專業遴選、系統集訓到登上國家級舞臺的完整閉環,構建嚴謹的專業化人才培養體系。節目通過嚴苛競技與專業塑造,旨在發掘并培養真正代表中國聲音、展現文化氣派的歌唱人才,堪稱國家音樂人才的“專業化搖籃”。
與《中國唱將》的學院路徑相呼應,青年歌唱人才選拔節目《聲鳴遠揚2025》,將視野投向廣袤的民間音樂土壤。節目以全國六大賽區為網絡,深入基層展開海選,發掘散落于不同地域的原始音樂能量。節目打破唱法界限,匯聚民族、美聲、流行三大領域,讓年輕歌者以多樣才華重塑音樂表達,共同勾勒生動真實的中國音樂生態圖景。
10月24日,原創音樂全紀實創演節目《音樂緣計劃》第二季在江蘇衛視、愛奇藝、ai荔枝播出。“如果想保持樂壇不斷創新、成長,原創是繞不開的。”節目制片人房榮瑋坦言,相較其他主題,制作原創音樂節目是一條“最難走的路”,這背后是制作團隊對音樂產業的深刻洞察與責任擔當。“只有不斷為音樂注入新的元素,音樂的生命力才能愈發鮮活和豐沛。”
![]()
房榮瑋
《音樂緣計劃》制片人
房榮瑋認為,《音樂緣計劃》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節目熱度,更在于其對音樂產業的長效推動。“第一季中的原創作品,被薛之謙、張靚穎、周深、劉宇寧、黃子弘凡等第一季嘉賓帶上個人演唱會、音樂節,被更多歌迷聽到,成為全新的必唱曲目。”這些原創歌曲走向廣闊舞臺,實現從“節目作品”到“歌手代表作”的轉變。
伴隨《音樂緣計劃》第二季播出,《頑疾》《自詡周全》《時差》《遺憾是》等新歌,迅速登上QQ音樂、酷狗音樂、網易云音樂、汽水音樂、咪咕音樂、酷我音樂等主流音樂平臺的飆升榜、潮流榜、全站熱歌榜,被百萬樂迷加入收藏歌單。
2
情感與文化交響
以音樂為媒介,音樂類綜藝積極承擔文化價值傳遞與情感交流的責任。
《聲鳴遠揚2025》將“文化底蘊”“社會責任感”納入評判維度,鼓勵選手選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引發情感共鳴的作品。在近期播出的預選賽中,來自北京、江蘇、黑龍江、湖南、廣東等地的34位選手,為家鄉的獨特魅力高聲代言。選手不只是歌者,也是故鄉的注腳。他們的歌聲傳遞濃郁的故鄉情懷。網友紛紛被節目中的音樂感染,“聽著選手唱家鄉的歌,兒時溫暖畫面浮現眼前,音樂太戳心了。”《聲鳴遠揚2025》挖掘地域音樂文化,以鄉音為筆,譜寫故土深情,將文化的多樣元素交織在音符中,豐富音樂綜藝的人文主題與文化語境。
《音樂緣計劃》細膩呈現音樂人與歌手從陌生到默契、共同孵化音樂生命體的情感歷程,讓原本可能僅限于工作往來、缺乏當面交流機會的音樂人與歌手實現“網友奔現”。“節目中,音樂人是歌曲的創作者,歌手則期望通過完美演繹,讓新歌真正走進大眾視野,雙方歌曲共育的過程充滿尊重與平等的交流。”在房榮瑋看來,這種交流正是情感與創意深度融合的體現。
音樂競技團體綜藝《一起開麥吧》將音樂創作和表演從個體才藝展示拓展至群體聲音聯結,展開關于協作與創造的音樂社交實驗。節目中,選手在不知對方姓名、長相、年齡、背景、從業經歷的情況下,僅憑對彼此聲線的欣賞與契合度,“純聽覺”盲選隊友,組成演唱組合。這種基于音樂本體的社交方式,為音樂類綜藝的情感敘事開辟新的可能。
如果說《音樂緣計劃》《一起開麥吧》展現的是音樂人的惺惺相惜,那么《最美合唱》則將音樂共鳴從專業圈層拓展至普羅大眾。
![]()
李向遠
《最美合唱》導演
“合唱藝術正成為連接專業與業余的橋梁,其獨特魅力在于通過協作,達成集體情感體驗。”《最美合唱》導演李向遠介紹,在社交平臺上,年輕人自發組建興趣小組,投票選歌、改編和聲、分聲部練習,最終將作品制作成短視頻分享。這一過程能帶來強烈的情緒價值,有助于年輕人解壓、愉悅身心。節目組在遴選參賽團隊時,也印證了這一點。例如,來自醫療系統的“川流人生合唱團”用歌唱釋放高壓工作帶來的壓力;由中國建筑設計院設計師組成的“好房子合唱團”在合唱中找到集體歸屬感。
![]()
冷凇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視聽新聞與傳播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對于音樂類綜藝呈現的新特征,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視聽新聞與傳播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冷凇認為,“音樂類綜藝既要憑借新穎形式吸引年輕觀眾,又要在內容層面傳遞音樂的情感與文化力量。”他表示,近年來,音樂類綜藝的“情緒底色”變化顯著。觀眾的關注點從“誰唱得更好”轉變為“誰更能打動我”。音樂類綜藝正從“比拼邏輯”走向“陪伴邏輯”,從“勝負敘事”轉向“共情敘事”;其社會功能從單純的“視聽娛樂”拓展為營造“情緒療愈”“心靈共振”的文化場景,體現更高層次的媒介自覺。
3
優化制播模式
音樂綜藝不僅在內容層面拓展創作邊界,還通過創新制播模式、運用新技術,提升節目傳播力。
![]()
《聲鳴遠揚2025》打破地域與平臺界限,聯合湖南衛視、北京衛視、江蘇衛視、廣東衛視、遼寧衛視、新疆衛視等6家省級衛視及騰訊視頻、芒果TV,構建制播聯動、資源互補的創制共同體,實現從選手推選、節目制作到全媒體分發的深度協同。
首期節目在8家平臺新媒體全矩陣同步直播,觀看量1200萬,累計觸達觀眾1.5億。節目播出后,共收獲全端熱搜503個,在視頻號覆蓋用戶超4.8億,小紅書累計曝光量8585.65萬。收視方面,6家衛視聯播市占率近10%,總份額居市場第一。節目助力湖南衛視在CSM媒介研究全國網、酷云、歡網同時段均登頂榜首。
有業內專家認為,聯合創制模式通過多平臺分擔成本,避免單平臺獨自承擔盈利壓力,使節目制作在資金運用上更從容。同時,該模式擴大節目傳播覆蓋面——省級衛視借助網絡平臺打破地域收視習慣限制,網絡平臺借助省級衛視突破用戶圈層固化。多平臺聯合形成強大傳播合力,讓音樂綜藝擁有更廣泛的受眾群體。
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導、文旅北京和北京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的《最美合唱》,構建“線下演出+新媒體直播+電視綜藝”三位一體的傳播矩陣。李向遠介紹,節目將賽場設在北京的文旅地標,其中既有藍色港灣、首鋼園、大吉巷等都市新地標,也有清河、亮馬河畔及公園內的戶外演藝新空間。比賽均在周日舉辦,著力打造“美美Sunday”周末文化品牌。與此同時,錄制現場通過“北京時間”等新媒體矩陣及央媒平臺全程直播,實現“傳播即錄制”的零時差互動。直播結束后,經精剪并融入團隊紀實短片的電視版,于周末晚間在北京衛視播出,進一步深化節目故事性與情感線。此外,節目與在地文旅活動緊密綁定,如與“朝陽國際燈光消費季”“首鋼音樂會”等聯動,通過“合唱+文旅”模式,將合唱比賽升級為帶動區域消費與活力的文化事件,探索“合唱經濟”新可能。
《最美合唱》還引入人工智能實時評分系統。現場觀眾掃碼接入程序后,可用手機麥克風與合唱團一同跟唱,系統會根據跟唱人數和持續時長,實時計算分數。李向遠表示,該系統具備智能識別能力,能區分有效的音樂性跟唱與單純的歡呼吶喊,保障評分的科學性與公正性。這一技術創新,推動節目從“評判”轉向“邀請”,真正將主動權交予觀眾。
如何讓一檔原創音樂節目在短時間內被大眾熟知并認可?對此,《音樂緣計劃》采用一套全新融媒體傳播策略。房榮瑋介紹,除了正片,節目組還制作4檔衍生節目。正片承載完整故事線,展現從“標簽”吸引、自由交流到深度共創的全過程。衍生節目從不同維度和時長滿足用戶多元需求。“當觀眾因某個片段對一首歌產生興趣,不再需要等待或尋找碎片信息。這個內容矩陣確保觀眾可以深入、多角度地了解整首歌的創作背景、音樂人的故事及歌手為何被打動。”
4
“音綜”下一站
綜合各平臺近期發布的2026年綜藝節目片單不難發現,待播音樂類綜藝仍具備較大創新潛力。除了多檔“綜N代”將回歸,一批新音綜蓄勢待發。這些節目題材垂直細分且跨界融合,兼顧本土深耕與國際化拓展,注重生態共創與價值延伸,情感表達更強調共情共鳴。
![]()
例如,《超燃青春的合唱》讓男女新生代參與合宿特訓,與國外合唱團展開競演對抗;《我是原創男聲》通過原創音樂人選拔,為華語樂壇發掘新生力量;《哆來咪哪里咪》主打歌手教演員唱歌,速成班的設定頗具趣味;《魔力歌先生》以魔性旋律解鎖快樂密碼,打造沉浸式音樂狂歡;《中國新生代·全球共唱季》以“線上+線下+回歸歌會”打造少兒音樂類綜藝新標桿。
冷凇建議,音樂類綜藝的創新可從3個層面入手:其一,音樂內容縱深化。節目可聚焦“小眾音樂、區域音樂、生活音樂”,如民族音樂、街頭音樂、AI音樂人創作等,拓展音樂的社會邊界。其二,節目需逐步打破中心化模式,讓觀眾參與節目內容再生產。觀眾可通過評論、互動、創作續篇等方式,為節目口碑與傳播助力。其三,節目應抓住受眾審美回歸與精神尋根心理。當下,觀眾愈發希望在節目中看到音樂與土地、城市、文化、生活的緊密連接,期望在歌聲中感受地域氣質與文化印記,體會人的情感溫度,感受生活的律動。
李向遠認為,音綜的未來風向“或許將回歸更廣闊的大眾情感”。這種“新大眾文藝”需具備3個新特征:參與門檻足夠低,傳播途徑足夠新,迎合情感足夠準。李向遠透露,主創計劃將《最美合唱》這一模式推廣至全國,吸引更多優秀合唱團參與,讓“合唱經濟”和群眾美育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
房榮瑋表示,音樂類綜藝的創新,其核心在于思維轉變,即從節目生產向生態運營轉變。“創作者的目標不應是單純制作一檔好看的節目,而是運營原創歌曲制作的全鏈路生態。”
圖片:豆瓣
![]()
如需轉載請在文章開頭注明來源,并附上原文鏈接。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