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6日報道 據埃菲社11月4日報道,中國以不可或缺的參與者身份出席貝倫氣候峰會,決心鞏固綠色強國形象,盡管其能源模式仍依賴煤炭。
報道稱,作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同時也是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最多的國家,中國正努力平衡氣候雄心與經濟穩定。
在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召開前夕,北京面臨的挑戰不僅是技術性的,更是政治性的:證明其“綠色領導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于11月6日作為國家主席習近平特別代表,出席貝倫氣候峰會。
中國外交部在記者會上表示,中方“愿以中國成就、中國方案,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更強勁信心和動力”,并“希望與各方一道,高舉多邊主義旗幟,加強團結協作,推動全球綠色低碳轉型”。
9月,中國政府公布了2035年新目標:溫室氣體凈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至10%,以及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提升至總量的30%以上。
據中國官方媒體報道,“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報道指出,這是“漸進有序”的轉型,努力兼顧發展與減排。
中國生態環境部力爭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根據官方數據,2024年中國PM2.5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29.3微克。
大氣環境司司長李天威在今年2月表示:“藍天不是等來的,而是拼出來的。”
在地緣政治緊張和西方戰略收縮的格局下,北京正努力強化其作為全球南方可靠伙伴的形象。
商務部10月30日發布《關于拓展綠色貿易的實施意見》。此舉強化了中國作為其他發展中經濟體的綠色公共產品提供者的形象。
另據德國《明鏡》周刊網站11月4日報道,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發展方面正不斷刷新自身紀錄。根據伍德麥肯茲咨詢公司的報告,2025年上半年,中國新增太陽能發電裝機量超過212吉瓦,大約相當于德國在過去25年中逐步安裝的太陽能發電裝機量的兩倍。
此外,中國在6個月內還新增了51吉瓦的風電裝機容量;而在德國及周邊地區,風電場的總裝機容量約為72吉瓦。伍德麥肯茲的分析師稱中國這一速度“驚人”。
報道指出,這種在規模上前所未有的太陽能發電和風電熱潮說明了兩點:首先,它凸顯了可再生能源技術,尤其是太陽能發電已變得極具競爭力。如今在全球無數地點,太陽能發電已成為最便宜的發電技術。
其次,中國現在也大力依賴可再生能源來滿足其快速增長的電力需求。在與美國爭奪人工智能主導權和建設需要大量電力的數據中心的競賽中,這可能會給北京帶來決定性的優勢。
報道認為,在巴西貝倫氣候峰會召開前夕,這對氣候而言是個好消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