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德國外交部長瓦德富爾親自撥通了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的電話,這是一次“補課式通話”。
一個月前,瓦德富爾在接受采訪時信口開河,公開聲稱德國對一個中國政策“將自行決定政策的具體實施”,還對中國的臺海政策說三道四。
而這次電話,算是德國方面“回過神來”后的主動降溫。
![]()
王毅外長在通話中不僅重申了中國在主權問題上的堅定立場,還特意提起1990年德意志統一時,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所給予的支持。
德國外長重申高度重視對華關系,表示希望在中方方便的時候,“盡早訪問中國”。德國外長重申,他們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沒有變化。
德國嘴上強硬,心里卻有點虛
2025年10月下旬,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表示,德政府堅持一中政策的立場沒有改變,但將自行決定政策的具體實施,不支持以武力改變臺海現狀。
大意就是,德國雖然承認一個中國政策,但怎么理解這個政策,德國自己有“解釋權”,臺海如果發生沖突,會帶來“災難性后果”,話里話外,像是在提醒中國要“克制”。
![]()
這話傳到中國耳朵里,當然不好聽。
因為早在中德建交的時候,德國就已經簽了字、立了約,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德國這番話出來后,中方立刻做出回應,原定的德外長訪華行程被推遲,外交層面的不滿已經擺在臺面上了。
緊接著,德國方面開始感受到來自國內外的雙重壓力。不少經濟界人士和業界協會公開表達擔憂,認為當前德中關系的緊張對德國企業在華經營不利。因為在很多關鍵領域,德國的出口和產業鏈都離不開中國市場。
![]()
德國政府雖然嘴上強調“原則立場”,但心里也明白,不能真把中國得罪狠了,所以才有了這通“道歉電話”。
這一來一回,其實也暴露出德國對華政策的矛盾:一方面想在政治上緊跟美國的節奏,另一方面又不舍得在經濟上和中國“分手”。這種左右為難的狀態,久了終究得出問題。
王毅外長提舊賬,其實是婉轉提醒
王毅外長在電話里沒有發火,也沒有空講一堆外交辭令,只是講了個大家都記得的歷史——那年德國統一的時候,中國沒有阻撓,反而在聯合國安理會等場合標表示了支持。
德國當年統一是民族的愿望,臺島回歸同樣是中國人民的共同心聲。你德國今天已經是一體的國家了,如果現在卻反對別人實現統一,那是不是有點雙標?
![]()
這番話說得不重,但意思點得很透。德國人對國家曾經分裂的歷史有自己的痛感,這種情感中國人也有。
王毅外長把兩國歷史拉在一起講,是在呼吁德國多站在別人角度想想,別拿雙重標準當外交手段。
德國統一是西方國家普遍支持下實現的,而中國追求國家完整卻經常被各種外部聲音指手畫腳,這種落差確實讓人難以接受。
王毅外長提這段歷史,也是想提醒德國,別在原則問題上自相矛盾,更不要假裝不記得當年別人怎么幫你的。
![]()
政治上表態,經濟上打算盤
德國外長的這番道歉,既是對外交風波的緩和,也是對國內經濟界的一種回應。
其實在德國,經濟界一直主張對華務實合作,不希望政府在政治立場上走得太遠。
因為很多德國企業在中國有大量投資,是靠中國市場撐起了利潤和就業。要是中德關系鬧僵,最先受傷的還是這些企業。
德國企業界這些年在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自然不希望自己辛苦經營的成果被外部政治因素影響。
而德國政府內部其實也存在分歧。像執政聯盟里的自民黨,態度比較強硬,更容易受到外部壓力影響;而社民黨則更傾向于保持穩定關系。
![]()
這種內部分裂,也讓德國在對華政策上經常搖擺不定,難以形成統一聲音。
中德關系走到十字路口,關鍵看怎么做
這場風波雖然暫時平息,但其實給中德關系敲了個警鐘,中方已經通過實際行動表達了立場:原則問題不能模糊,底線不能碰。
如果德方只是嘴上說說“道歉”,卻不在行動上體現誠意,那這通電話也只是表面文章。
中國一直強調合作共贏,也愿意在氣候變化、數字經濟、制造業等領域深化與德國的合作。但合作的基礎是相互尊重,特別是在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上,沒有模糊空間。
![]()
未來中德關系怎么發展,不僅取決于兩國之間的交流頻率,更看重彼此之間的信任程度。
如果德國能把“一中原則”真正落實到政策實踐中,中德關系完全有可能翻篇,進入新階段。反之,如果德國繼續在原則問題上模糊不清,那合作的前景也會被打上問號。
這一次的“道歉電話”,也許只是德國重新審視對華政策的起點。如果能從中吸取教訓,那就是一件好事;如果只是為了“走流程”,那中方下一次可不一定還會這么客氣。
結語
中德之間的這一輪風波,其實是一場現實與理想之間的拉扯。
![]()
德國在處理對華關系時,必須看清一個前提,那就是中國在涉及國家統一的問題上立場堅定、態度鮮明。
德國如果真想修復和中國的關系,不是靠一通電話,也不是靠幾句外交辭令,而是要用實際行動來兌現承諾。
回頭看,這次事件也給其他國家提了個醒:處理與中國的關系,不能只看眼前風向,更要考慮長遠利益。尤其是臺島問題,屬于中國內政,從來不是可以拿來“靈活處理”的外交議題。
中德關系能否走得穩、走得遠,要看德國是不是真正理解了中國的底線,也要看它愿不愿意在復雜的國際局勢中,守住基本的政治誠信。
![]()
說到底,國際交往講的是信任,不是投機。
未來怎么走,德國得自己拿主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