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今年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分析化學家盧佩章百年誕辰。在我國分析化學發展史上,盧佩章作為中國色譜領域的奠基人與開拓者,以其一生的堅守與探索,為中國色譜學研究鋪平了道路。他不僅研制出國內第一臺體積色譜儀,攻克了諸多國防與工業的技術難關,更以“有一顆熱愛科學的心,才能堅持下去”的信念,深深影響了一代代科研人。他留下的科研遺產與崇高精神,已成為中國科技史中的璀璨瑰寶,激勵著后來者砥礪前行。
![]()
以色譜之筆繪就強國藍圖
1948年,盧佩章從同濟大學理學院化學系畢業并留校任教。一年后懷著對科研事業的熱忱,盧佩章來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開啟了他與中國化學事業緊密相連的人生旅程。
初到研究所時,盧佩章原本鐘情于催化研究,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氣相色譜研究還是一片空白,急需進行相關探索。面對國家的召喚,盧佩章毅然轉變了研究方向,從此與色譜研究結下不解之緣。
20世紀70年代,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研發進入關鍵階段時,一個致命難題擺在科研團隊面前:核潛艇密閉艙內的空氣成分會隨續航時間的增加發生變化。而氧氣、二氧化碳、有害氣體的濃度波動直接關系艇員生命安全,若無法實時精準監測,核潛艇的水下續航能力將大打折扣。面對這一難題,盧佩章臨危受命,接下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研制適配核潛艇的船用色譜儀,承擔“核動力潛艇79號密閉艙氣體分析”的國防科研緊急任務。
那時,國際上僅有美蘇掌握船用色譜儀核心技術,且對我國嚴密封鎖。盧佩章帶領團隊從零開始,在一張參考圖紙都沒有的情況下,他們只能靠理論推導與無數次試錯進行研究。核潛艇密閉艙內的環境遠比實驗室復雜:高溫、高壓、強震動,并且充滿了會腐蝕儀器部件的鹽霧,常規色譜儀一進艙就會出現數據漂移、檢測失靈等問題。為模擬真實工況,盧佩章帶著團隊在實驗室搭建了“微型密閉艙”。
在船用色譜儀的研制過程中,最棘手的便是氣體分離速度的難題。常規色譜儀分析周期長,無法滿足核潛艇應急監測需求。為此,盧佩章帶領團隊優化色譜柱填料配比與儀器結構,最終研制出的船用色譜儀可迅速、連續測定密閉艙中氣體組分,為艇員安全提供核心保障。
1974年,這臺凝聚著團隊心血的儀器正式安裝到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上,在水下試驗中穩定運行,直接助力我國核潛艇水下續航能力實現跨越式提升。這項成果讓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船用色譜儀核心技術的國家,填補了國防科技領域的空白。
事實上,這只是盧佩章科研報國生涯的一個縮影。從20世紀50年代設計我國第一臺體積色譜儀,將石油樣品分析時間從30小時縮短到1小時;到抗美援朝時期協助鞍鋼制取甲苯;再到20世紀60年代攻克核工業鈾同位素氣體雜質測定難題……盧佩章的每一次科研轉向,都踩著國家需求的節拍。正如他常說的:“科研人員的使命,就是在國家需要時,能拿出頂用的技術。”
以師者之心培育科研后備力量
在深耕科研的同時,盧佩章始終將培養年輕一代視為己任,傾盡全力為我國色譜領域培育后備力量。
新中國成立初期,色譜研究領域人才匱乏,盧佩章親手培養了我國第一批色譜科研人員。他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向年輕人傳授專業知識,更強調科研方法與科學道德的重要性。他要求年輕人必須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勇于創新的精神,更要樹立“任務帶學科,學科出任務”的科研思維。在指導學生撰寫論文時,他會逐字逐句修改,耐心講解其中的原理與邏輯;在科研實踐中,他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同時提醒他們敬畏科學、嚴謹求實。有學生回憶,盧先生常常告誡大家:“中國的科學家應該有一顆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的心。我不相信一個只追求個人名利的人,能在科學上作出更大的貢獻。”
改革開放后,他曾擔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析化學研究室主任、副所長等職。1990年初,為了讓年輕人更好地挑起大梁,盧佩章主動提出不再擔任研究所等的領導職務,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指導研究生和青年科研人員中。他甘當人梯,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科研經驗和學術見解,看到學生們取得成績,比自己獲得榮譽還要高興。這種無私的育人情懷,讓他成為學生們心中最尊敬的導師,也讓色譜學科的火種在代代傳承中愈發旺盛。
如今,盧佩章培養的學生大多已成為我國色譜界的中堅力量,在各自的研究領域發光發熱。
除了對后輩的言傳身教,盧佩章還通過學術研究與著作編寫,為色譜學科的體系化發展奠定基礎。他一生發表學術論文250余篇,出版了《色譜理論基礎》等7部專著,系統構建了我國色譜分析的理論框架。20世紀80年代以來,他領導開展了具有國際水平的色譜專家系統理論、技術及軟件開發研究,推動我國色譜研究從實驗探索向理論與應用并重的方向發展。他的這些學術成果,成為無數色譜研究者的入門寶典,為學科的持續進步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盧佩章用他的一生,詮釋了“科學家最大的幸福是能給社會、人類作出些貢獻”。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填補了我國色譜領域的諸多空白,為國家的國防建設和工業發展立下了不朽功勛;他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科研人才,為學科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2017年8月23日,盧佩章在大連逝世,享年92歲。“有一顆熱愛科學的心,才能堅持下去。”盧佩章用一生的堅守與奉獻,詮釋了這句話的深刻內涵。他的赤子心映照在每一組色譜數據中,他的風骨鑄就了中國分析化學的不朽豐碑。這位“中國色譜之父”雖已遠行,但他的精神指引著無數科研工作者在追求科學真理、建設科技強國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
盧佩章大學畢業學位照
![]()
1980年2月,盧佩章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
1986年6月,盧佩章在國內第一臺氣體體積色譜儀前
![]()
1958年,盧佩章(第二排右二)與石油所其他副博士研究生畢業留念
![]()
盧佩章等發表的制取超純氫的論文節選
![]()
1986年12月,盧佩章在“大連色譜技術研究與開發中心”成立大會上作報告
![]()
1985年12月,盧佩章在“大連色譜技術研究與開發中心”牌匾前合影
![]()
1986年9月,關亞風(左四)與盧佩章(左三)和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委員合影留念
![]()
2003年6月,盧佩章(右四)與許國旺(右一)等人合影
![]()
2003年4月,在無錫第十四次全國色譜學術會議,盧佩章與學生合影
![]()
1981年11月,第一次中德色譜會議在大連召開
![]()
1982年,盧佩章院士與由Bayer教授派遣的第一批到大連化物所合作者Frank、Nickelson等人合影
![]()
1985年11月,盧佩章院士在第一屆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及展覽會(BCEIA)會場
![]()
1986年5月,盧佩章院士在第七屆國際毛細管色譜會議上作報告
他創辦的《色譜》期刊成為一個讓色譜學術思想深度交流的新陣地。
![]()
《色譜》雜志的創刊封面
來源:科技日報記者 張 蘊《 “在國家需要時,能拿出頂用的技術”——追憶“中國色譜之父”盧佩章》;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